分享

别臆想“陈冠希制止插队”的正义 | 第一解读

 思与行796 2015-09-17


人类的文明是依赖很多禁忌、法律、规范来支撑的;一些观点看似“快意恩仇”“直抒胸臆”,却降低了整个社会文明的底线,背后满满的是狡滑的商业逻辑。

文|沈彬  凤凰网特约评论员

9月5日有网友曝料称,男明星陈冠希和一名中年男子在上海虹桥机场的值机柜台,发生肢体冲突。之后,一些微信营销公众号就以“陈冠希在虹桥机场怒打插队大叔”为题进行传播,将陈冠希捧上了道德圣坛。

其实呢?据9月5日晚间澎湃新闻的报道,所谓“阻止插队”纯属误会——陈冠希在办理值机时短暂离开,后面乘客误以为其已经办完手续,便上前办理;陈冠希又以为乘客是在“插队”,将他的身份证扔在地上,从而引发了冲突,但事件也没有升级到“打人”的地步。目前,在警方干预之下,双方已达成调解协议。

虽然事件已经被澄清了,但很多网民还在“自说自话”地臆想着陈冠希代表着某种“正义观”:“陈老师打得好,插队就是人渣”、“我行我素,敢作敢当”。其实,根本没有“插队”的事;就算是插队,舆论就应该赞成用打人的方式解决不文明的行为吗?是的,中国社会的确有不少不文明行为,插队、随地吐痰、公交车上不让座,但这些不文明现象,应该用打人、谩骂等更不文明乃至不合法的手段解决吗?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微信公众号等垂直媒体,强势介入事件传播过程中。一些自媒体正在潜移默化地拉低公众的文明阈值,使得公共事件放弃理性讨论,转向粗鄙化、情绪化。且先不说这些“新闻公众号”里面的真实性问题,就是他们为了追求点击率,通过断章取义,来激发受众最原始的情感:愤怒、嫉妒、欲望,达到病毒式营销的目的,就有非常恶劣的影响。

他们把暴戾冲动等同于见义勇为,将起哄等同于正义本身;将受害者身上的缺点放大到无穷大,从而占领道德高地,将之污名化,剥夺其应享有的一切合法权利;又在行凶者、违法者身上涂抹上某种“替天行道”的油彩,将其违法行为合理化。总之,他们在受害者的呻吟声中,在一片“no zuo no die”的起哄、诅咒中,满足自己的扭曲的“正义想象”和群体认同——营销号和“键盘侠”共同营造了一个恶劣的舆论生态环境。

以前不久发生的温州女顾客被服务员泼热汤事件来说,一些营销公众号为了追求点击率,对新闻报道断章取义,称:女顾客被泼热水是因为说了一句“你妈是谁啊”,侮辱了行凶者的母亲,不少人也跟着起哄,为凶手点赞,为自己的违背法律的“是非观”点赞。

事实上,目前网络舆论已突破了公共空间应有的道德、伦理阈值,通过诡辩术、通过发泄最原始情感的手段,混淆法律上的是非、突破伦理上的禁忌,消耗社会的法治、文明共识。插队、乱扔垃圾等不文明行为,不能通过打人来解决;任何言语冲突,都不能作为用开水烫一位哺乳期母亲的借口。

人类的文明是依赖很多禁忌、法律、规范来支撑的;一些观点看似“快意恩仇”“直抒胸臆”,却降低了整个社会文明的底线,背后满满的是狡滑的商业逻辑。“键盘侠”们要反思一下这种虚伪的“正义观”了。

更多精彩内容请阅读http://news.ifeng.com/a/20150906/44593577_0.shtml

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凤凰网评论微信:ifengopinion  每天为你品评最新时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