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2015年历史考试说明
2015-09-17 | 阅:  转:  |  分享 
  
2015年鄂尔多斯市初中毕业升学考试

历史学科考试说明



一、命题依据与原则

(一)命题依据

1.以《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2015年历史中考说明、人教版教材作为考试命题的主要依据。

2.《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是最重要的命题依据。

(二)命题原则

1.体现思想性、基础性、人文性、综合性、导向性,这是命制试题的基本原则。

2.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

3.突出对主体知识的考查,避免考查繁、难、偏、旧的知识内容与观点。

4.要利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迁移和运用。

5.课本的小字部分不做考试要求。

二、命题内容与要求

(一)内容

1.中国古代史

(1).大变革的时代(2).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3).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5).开元盛世(6).经济重心南移中的南方商业的繁荣(7).元朝的行政制度和民族融合(8).鉴真东渡(9).戚继光抗倭和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10).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11).闭关锁国政策

2.中国近现代史

八年级《中国历史》上下册。

3.世界近现代史

九年级《世界历史》上下册(其中世界史上册一至三单元不做考试要求)。

(二)要求

考查的能力要求源于《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能力要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历史时间、空间、事物的再认再现能力。此能力通常称为“识记”能力,是一种基础能力。《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课程基本理念里明确指出:初中历史教学要以普及历史常识为基础。《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课程内容里规定的“了解、简述、知道、说出、讲述、列举”等要求大致属于这一范围。

2.初步处理历史材料的能力。此能力主要包括初步读懂材料的能力,结合设问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分析表述能力,知识迁移的能力等。《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内容标准里所规定的“以……说明……、理解”等要求大致属于这一范围。

3.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概括、探究能力。此项能力的综合性要求较高,初中阶段我们强调“初步”两个字。《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内容标准里规定的“认识、探讨”等要求大致属于这一范围。

4.由于鄂尔多斯市现行初中历史教材和《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不统一,所以试题考查的是二者共有之知识点,能力要求依据《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

三、考试形式与结构

(一)考试形式、分值、时间

闭卷,笔试,与思品合卷,考试用时共计100分钟。本科试卷总分60分。

(二)试卷的结构与题型

中国古代史约占16%,中国近现代史约占42%,世界近现代史约占42%。其中单项选择题30道,每题1分,共30分;材料分析题两题,共15分;简答题两题,共15分。

(三)试题难易比例

确保考试有合理的难度。较易、适中、较难试题的比例为7:2:1。

四、题型示例

例1

近代社会政治革新与风俗变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反映了民国初年社会风尚变化的是

A.男子留辫,女子缠足B.有“大人”、“老爷”之称谓

C.父母之命,媒妁之言D.穿着中山装去照相

答案D

说明:本题属于肯定型选择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这是选择题中的基本题型。

例2

“六王毕,四海一。”秦灭六国,一统天下主要得益于

A.严刑峻法B.商鞅变法C.远交近攻D.都江堰水利工程

答案B

说明:本题属于最佳型选择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理解掌握的准确性和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例3

图片可以直观、生动的表达丰富的历史信息。下面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按时间顺序排列应是







①遵义会议②延安圣地③重庆谈判④开国大典

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C.②①③④D.①②④③

答案A

说明:本题属于排序型选择题。旨在考查历史基础知识的时间概念。

例4

近代号称“亚洲第一”的中国海军主力舰队——北洋水师却在一场战争中全军覆没,关于这场战争说法正确的是

①这场战争是第二次鸦片战争②这场战争是甲午中日战争③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清政府的腐败④战后签订《辛丑条约》,使清政府成了“洋人的朝廷”

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

答案C

说明:本题属于组合型选择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

例5

下列历史人物与其成就的搭配,错误的是

A.张謇——创办大生纱厂B.冼星海——《义勇军进行曲》

C.贝多芬——《英雄交响曲》D.徐悲鸿——《愚公移山》

答案B

说明:本题属于反向型选择题,在选择题中并非基本题型,这种选择题逐渐被组合型选择题所取代。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记忆。

例6

《孙子兵法·谋攻》中说:“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解放战争哪一战役中能够体现这一谋略

A.辽沈战役B.淮海战役C.平津战役D.渡江战役

答案C

说明: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旨在考查学生阅读材料的能力以及对历史基础知识的记忆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例7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是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重大挫折。导致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西方大国长期推行“和平演变”政策B.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C.民族矛盾和宗教矛盾D.戈尔巴乔夫改革

答案B

说明:本题属于因果型选择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综合分析和应用能力。

例8

自由是民主的先导,民主政治的发展反映了人类历史不断进步的进程。

材料一





伏尔泰自由女神像

材料二







“至高无上”的中国皇帝“统而不治”的英国国王

材料三

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

—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

材料四

在1954年10月1日的国庆游行人群中,有一支队伍特别活跃——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队,“拥护宪法”、“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标语特别显眼。

——《辉煌六十年解说词》

结合材料,请回答:

(1)材料一中两幅图片各体现了哪次思想解放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2分)

(2)指出材料二中西君主不同地位是如何确立的?(2分)

(3)为了解决材料三中所指“制度”、“文化”上的不足,先进的中国人分别进行了哪些探索?(3分)

(4)材料四是如何体现“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的?(1分)

答案:

(1)启蒙运动或思想启蒙运动;独立战争或美国独立战争或美国民族解放战争(2分)

(2)中:秦朝设最高统治者为皇帝或创立一套中央集权制度或皇帝制(1分)

西:颁布《权利法案》或确立君主立宪制(1分)

(3)制度:百日维新或戊戌变法、辛亥革命(2分);文化:新文化运动(1分)

(4)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或颁布1954年宪法或颁布宪法(意思接近即可)(1分)

说明:本题为材料分析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记忆、理解、运用的能力以及材料阅读能力。

例9

历史证明:科技创新是推动社会变革、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但也会产生负面影响。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18世纪60年代到来的工业革命在交通领域有什么重大发明?(1分)

(2)工业革命后的英国更加疯狂的进行殖民扩张,请你写出印度民族大起义中涌现出的杰出英雄人物。(1分)清朝的地主阶级为了“自强”、“求富”进行了什么探索?(1分)

(3)第二次工业革命把人类带入什么时代?(1分)

(4)第三次科技革命最重要的发明是什么?(1分)

(5)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经济全球化趋势加速发展。请你写出经济全球化趋势最重要的表现。(1分)

(6)为了更好的抓住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带来的发展机遇,20世纪90年代我国提出了什么发展战略?(1分)

(7)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社会变革、经济发展,极大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但同时也带来了很多负面效应:全球变暖、环境污染等。请你就“如何利用科技为人类服务,减少负面效应”提出建议。(1分)

答案:

(1)火车或火车机车;轮船或汽船(任意答出一个即可得分)(1分)

(2)章西女王(1分);洋务运动(1分)

(3)电气时代(1分)

(4)计算机或电子计算机或电脑(1分)

(5)世界贸易组织或WTO(1分)

(6)科教兴国(1分)

(7)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大力发展环保节能科技;节能减排;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政府制订相应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加强对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加强环保意识等(意思接近,任意答出其中一点即可得分)(1分)

说明:本题为简答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记忆以及对基础知识的迁移和综合能力。





















6









献花(0)
+1
(本文系李功随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