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大家对打的一点也不陌生,今晚要到外面应酬,醉驾又抓那么严,怎么办呢?手机里安装一个“XX打车”,动动手指就行。但是朋友们也许不知道,打的这件事,并不是现代的东西。在中国古代,很早就有“的士”了。 也许有人问,这有什么好奇怪的,所谓打的,不就是叫上一辆车,到地方给钱嘛。无非是现在坐的是汽车,以前是马车而已。如果你这么想,那就真的低估了古代人的智慧。 最早的“的士”马车,出现在2000多年前的汉代,为什么说它是“的士”呢?那是因为在这辆车上,居然有里程表。在这辆古代的士上,安装了一对打鼓的小人,小人的屁股后面连了一个齿轮到车轮上,当车轮转100圈的时候,齿轮就会连带着转一圈,这样车上的小人就会轻轻的敲一下鼓。等到了地方要收费的时候,只要记得小人敲了几下鼓就行了。当然咯,如果要出远门,鼓点太多了,这怎么记得住啊。怎么办呢?改进一下吧。于是到了宋代,这个击鼓的小人旁边就多了一个好基友,敲锣小人。每当击鼓小人敲10下鼓的时候,敲锣小人就会敲动一下锣。一路上敲敲打打,挺热闹的嘛。 在古代,小一点的马车可供少数人出行,可是全家人去春游怎么办呢?多雇几辆车不划算的嘛。于是,在唐代,就专门研发出了可供很多人乘坐的大车,当然咯,这种车得套上6-8匹马才能拉得动。到了宋代,这种车被改造到几乎逆天的程度,除了可以装几十个人以外,居然还在车厢上装了很多窗户,简直变成观光旅游巴士了嘛。 但是呢,就算是有这么方便的交通工具,古代的土豪们还是觉得不爽。最重要的原因是,中国的马车在路上跑,车轮没有缓震装置,轻则晕车,重则有生命危险。 其中有个很极端的例子,有一天,一个官员在单位加班,大半夜了才下班,他叫了一辆马车送他回家。因为古代是有戒严的,到了3更天是不能随意走动。于是马车夫拼命赶路,颠得太急了,居然把这个官员从马车上给颠出来了,摔昏过去了。结果马车夫一看闯了祸,把人送到地方,也不帮忙敲个门,就把昏过去的官员往门口一丢就倒车跑了。可怜这个官员在自己家门口昏了一夜,第二天早晨家里人出来倒尿盆,才看见,差点没闹出人命来!所以,家里条件好的人,出门,还得打轿子。好些人抬着,舒服暂且不说,咱体面! 在宋代以后,做轿子的习惯慢慢风靡开来。高官都有自己的公轿,就是类似现在的公务用车,可那些基层公务员没有配轿子怎么办呢?唉,只好用租的,和现在的打的也差不多。 在古代,打轿子也和现在打的一样,司机师傅会问你是单程啊,还是往返啊。这价格当然是不一样的。有个有趣的笑话,讲一个官员从家里出来,要到法场去监督侩子手砍头,他叫了一辆轿子。轿夫一听是去法场,就问他,“老爷,您,您,您一会儿还回来吗?”(废话,你见过有死刑犯是从家里去法场的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