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照相机广泛应用之前的漫长岁月里,用笔画像是记录人们相貌的唯一办法。与相机完全客观地记录不同的是,画像由人来完成,多多少少会加入主观情感因素,就产生了画像“像”或者“不像”的问题…… ------------------------ 南宋 宫素然 明妃出塞图 画得“不像” ?杀! “王昭君不赂画工”的故事,几乎是家喻户晓。故事说当时汉元帝后宫佳丽极多,便命画工将宫女的容貌画下来呈至皇上,皇上捡其绣像美丽者宠幸。宫女皆贿赂毛延寿,求将其画的美一点,独昭君不肯。毛延寿在画昭君像时,故意将其画的丑,汉元帝不知。至后来匈奴入朝和亲,求宫中一美人为阏氏。昭君请愿。汉元帝见昭君美貌,后悔却已经晚了,之后不久就斩杀了毛延寿。 对于这件事,自古以来,就不断有人替毛延寿鸣冤叫屈。最早的是宋代的王安石,其在《明妃曲》(其一)诗云:“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他认为,毛延寿之所以将王昭君画丑,并非故意,其实是用画的方法很难将一个人的气质、风韵表现出来,这是有一定道理的。中国人物画的技法,主要是靠线条来表现,不象西方油画那样可以细腻描绘重在写实。尽管中国人物画讲究画“以形写神”,但一般人很难做到形神兼备。要是放在今天,用照相机一拍,什么问题也不会发生。因此,毛延寿的错误最多在于技艺不精。 ------------------------ 民间收藏版 朱元璋画像
画得“太像”?杀! 北京故宫博物院有一座南薰殿,清朝的时候,这里是收藏皇帝、皇后画像的地方。据档案记载,南薰殿一共收藏了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皇后肖像75幅,其中皇帝画像63幅。在这63幅皇帝画像中,大多数皇帝都是一人一幅画像,独独明太祖朱元璋一人就有13幅画像。如今,这13幅画像1幅珍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12幅画像收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而让人感到不解的是,这13幅画像画的都是朱元璋,却画了截然不同的两个相貌!一种画像,朱元璋方面大脸,慈眉善目,胡须稀疏,面白细润,身穿龙袍,五官端正,相貌堂堂;另一种画像,朱元璋脸颊狭长,立眉深目,大耳隆鼻,胡须浓密,脸上长满了黑子,五官不正,相貌丑陋。大家知道,一个人只能有一种相貌,那这两种相貌究竟哪种更接近朱元璋本人呢?据《明史·太祖本纪》描述朱元璋“姿貌雄杰,奇骨贯顶,志意廓然,人莫能测”。这四句话说明朱元璋相貌非同常人,但描述得非常抽象,有史学家考证认为他是一个下巴奇长、耳朵肥大、满脸麻点的丑陋、猥琐男人。 关于为朱元璋画像,民间有一个流传极广的故事:说是朱元璋称帝后遍召丹青高手给自己画像。第一个进宫的画师十分认真,把像画得维妙维肖,栩栩如生,和真人一样。朱元璋看到自已丑陋的形象,顿时大怒,把画师推出去斩了。第二个吸取了教训,自作聪明,把朱元璋画成美男,一表人材,五官端正,相貌堂堂。朱元璋一看这哪是自己啊,明明是在忽悠他,自然画师难逃一死。第三个是真聪明,揣摩出了朱元璋的心思,追求“神似”:脸型描摹得与真人差不多,其它部位跟着感觉走,就如现在影楼给新郎新娘拍婚纱照,处理得模棱两可,说是也是,说不是也不是。结果朱元璋看到自己满脸仁慈,一副帝王之相,龙颜大悦。不用说,画师获赏,免予一死,被放回了家。 或许,这个故事传说的成分远远多于史实,不过,死于朱氏暴政之下的画家非常多,则不是不争的事实(参见《元末明初,画家们居然如此悲催?!》一文)。说来说去,还是有相机好,快门“咔嚓”一声,拍照成功,长什么样照出来就是什么样,朱元璋再生气也只能摔相机吧。 ------------------------ 罗聘作袁枚像(被退回) 袁枚画像 画得究竟是“像”还是“不像”?退回…… 第三个故事与皇家无关,因此没那么暴力,倒成为文艺史上一段佳话。话说杨州八怪之一的罗聘迫于生计到南京卖画,在那里结识了袁枚,两人一见如故,袁枚请罗聘为自己画像,罗聘用写意笔法精心绘制了一幅袁枚的小像,结果,袁枚见后大为不满,立即作《戏题小像寄罗两峰》诗,把题词后的画像退还给罗聘。其题词曰:“两峰居士,为我画像,两峰以为是我也,家人以为非我也,两争不决。” 题词后,袁枚觉得意犹未尽,又写下了一大段话袒露其心襟:“家人目中之我,一我也;两峰画中之我,一我也。人苦不自知,我之不能自知其貌,犹两峰之不能自知其画也。毕竟视者误耶?画者误耶?或我貌本当如是,而当时天生之者之误耶?又或者今生之我,虽不如是,而前世之我,后世之我,焉知其不如是?故两峰且舍近图远,合先后天而画之耶?”袁才子用这么一连串的发问,反复质疑罗聘所绘的自己的画像,说白了就是一句话:你怎么可以把我画得这么丑!显示出满心的委屈。接着又说:“家之人既以为非我矣,若藏于家,势必误认为灶下执炊之叟,门前卖浆之翁,且拉杂摧烧之矣。两峰居士,既以为似我矣,若藏之两峰处,势必推爱友之心,自爱其画,将与《鬼趣图》,冬心、龙泓两先生像,共薰奉珍护于无穷,是又二我中一我之幸也。”意思是说,他的家人说画得不像他,要是把画像放在屋子里的话,人们会误以为是灶下烧火、门口卖早点的老头儿,由此看来,袁枚认为自己的形象被罗聘给丑陋化及鬼怪化了,这是十分爱美和珍惜自己形象的袁枚所难以接受的,因此,在发了一大通牢骚后便毫不客气地退回了画像。 ------------------------ 关于“像不像”这一令人纠结的问题,国画大师齐白石的一句话出了一个完美的答案——“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则媚俗,不似则欺世”,中国画的妙处就在于形神具备,但却不能太像,也不能不像。所以画者在创作过程中,要致力于把神韵画出来,这种“神韵”完全依样画葫芦地照搬外貌不行,那是照相机干的活,而且,论及“相像”的程度,人的眼观手描完全无法匹敌光学成像原理的机器设备;不依客观物象的真实形貌也不行,你画了半天,照猫画虎一般,谁知道你画的是谁呢?! 如今,随着照相机的普及,画像的人越来越少了,围绕画像“像不像”发生的种种故事渐渐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发黄变暗,而画像作为一种传承千年的古老艺术,自有其独特而隽永的魅力,它不会消亡,就如艺术,永远不会老去。 ———————————————————— 努力打造最实用的书画欣赏、学习、交流平台,国画艺术(微信号quicksnowfall)期待您的关注! |
|
来自: 东方竹马 > 《书法国画篆刻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