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读书要会读
2015-09-18 | 阅:  转:  |  分享 
  
读书要会读



关海山



这是一个老话题,也是一个常被人们争论的话题。

有谁不会读书?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基本扫除了文盲,但凡上过几年学、认识些许字的人,谁还能不会读书呢?然而,现实生活中,不会读书的人还真是大有人在。不然,同读一本书,为什么有些人从小学、中学,一路读到大学,甚至读到了研究生、博士,而有些人就始终原地踏步,读了后面的忘了前面的,最终把书读得一塌糊涂?为什么同样一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鲁迅先生就从其字里行间读出了“吃人”二字,别人却读得浑浑噩噩、奴性十足?

会读书首先表现在对所读的书的选择上。如今的图书,品类浩繁,乱“花”迷眼。古人讲,开卷有益,那是在一定的读书环境中所说的话,现在未必适合。据官方数据显示,现在我国每年出版的图书超过45万种,然而,其中绝大部分都是不折不扣的垃圾书,诸如“心灵鸡汤”类、“成功学”类、“奇术”类等,不但开卷无益,而且有害;不但耽误了读者的时间、耗费了读者的精神,而且在潜移默化中误导了读者的观念、污染了读者的心灵。更不用说许多内容充斥着暴力、血腥、色情、迷信、厚黑的“有毒”的图书,完全就是引导意志不坚定的读者走向道德沦丧甚至走向犯罪的教唆者。

会读书其次表现在对读书方法的选择上。任何人,在学校所学的知识都是极其有限的,更多的知识应该来自于走出校门之后。处于信息时代的现在,知识的更新只争朝夕,人们对知识的掌握则是不进则退。然而,每个人在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之余,如何去安排读书呢?古人读书主要在马上、枕上和厕上,我们当然不能照搬,却也有自己合理的时间计划。再有,对读书方法的选择还包括是读网络书还是读纸质书?是快读还是慢读?网络时尚、新潮,信息丰富,找寻快捷,然而,因为上网发布词条几乎没有门槛,这便造成了信息的真伪难辨、知识的泥沙俱下;更因为网络的特点,一般读者在网络上都是快阅读——其实就是浏览了,也就是现在人们所调侃的“阅读快餐”。既为“快餐”,可想而知,其中“营养”也就太有限了。

会读书最后还表现在对于读书的目的的预约上。当然,这样说,难免要被一些道貌岸然者指责为功利性读书,其实,功利性读书又有何讳莫如深之处?有人为了考研、考博、考公务员或考职称,那就读些辅导书;有人为了搞研究、攻难关,那就读些专业书;有人为了修心养性、提高教养、开阔眼界,那就不妨读些人文或历史性书籍;也有人只为了消磨时光、休闲娱乐,或者纯粹就是为了附庸风雅,那当然想读什么书也就随心所欲了。

俗话说,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就说看电影、电视剧,一部优秀的剧作,自有其想要表达的深刻主题,剧中人物的许多动作、许多镜头,都是有其寓意的,那么,有多少人真正看得懂呢?演员的台词为什么要这样说而没有那样说?许多现代剧都来源于社会生活,如果自己在生活中遇到剧中之事,又如何处理?读书亦然。一部小说就是一个人的生活史,从“那个人”的生活经验和教训中,我们又能学到什么?

根据近日公布的第十二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2014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的阅读量为4.56本,与2013年相比减少了0.21本;我国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为58.1%,较2013年的50.1%上升了8.0个百分点。而韩国人均年阅读量是11本,法国人为20本,日本人为40本。不错,这些数字至少从表面来看,都是颇为精确的,可是,它又能说明些什么呢?这些数字的背后,又可能隐藏着什么呢?——比如说,被调查者都是些什么性质的人?他们读的都是些什么内容的书?一本世界名著与一本指导人如何成功的书,其价值又如何换算?

能不能读书,只是一种功能;会不会读书,则是一种历练。

书博会前夕,说以上感慨,算是启发读书者吧。



献花(0)
+1
(本文系三诚堂主的...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