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自我调节学习与有效教学

 生活-快乐 2015-09-18

自我调节学习与有效教学

(2014-07-20 17:03:26)
标签:

股票

 以下是李亦菲教授第8期专栏文章,欢迎老师们参与讨论。讨论时可围绕文后提供的观点,也可自拟观点,但观点一定要鲜明,不要泛泛而谈。讨论稿字数控制在500字以内,请于85日前发送至jchtougao@163.com,标题注明“第8期专栏评论”,本刊将择优刊登。如果你对本期文章有疑问或困惑,也一并反馈给我们,编辑部将选择部分话题,请李教授回复。

 

自我调节学习与有效教学

 

上一期文章分析了学习状态的概念和影响因素。学习状态是影响学习效率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的因素,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学习策略。80年代中期以来,对自我调节学习的探讨进一步深化了学习策略的研究和实践。本文对自我调节学习的含义与评价进行分析,描述自我调节学习者的主要特点,并以此为基础,对有效教学提出几点建议。

一、自我调节学习的含义与评价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在短短的30年间进行了三次教育改革,每一次改革都蕴含着对学习成绩影响因素的基本假设。虽然三次改革关注的学习成绩的影响因素各不相同,但都强调学校和教师应对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发挥主动积极的作用。80年代中期的研究发现,许多亚裔美国学生尽管家庭条件比较差,但能够取得优异的学习成绩;而一些家庭条件优越的美国学生的学习成绩则不尽人意。这一发现使得研究者开始关注学生自身的因素对学习的影响,自我调节学习成为学习研究和教学改革的焦点。

平瑞克将自我调节学习定义为学习者主动设立学习目标,并对自己的认知、动机和行为进行监视、调节和控制的过程。根据这一定义,自我调节学习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对认知的自我调节,表现为对认知活动的计划、监督和修正;(2)对动机的自我调节,表现为坚持完成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能够排除干扰、维持长时间的认知投入;(3)对行为的自我调节,表现为记忆、理解、组织等认知策略的运用。齐默尔曼在吸收班杜拉交互作用论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自我调节学习的三维模型,将自我调节学习分为对内部过程的自我调节、对行为的自我调节、对环境的调节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比较平瑞克和齐默尔曼的观点可以发现:(1)齐默尔曼提出的对内部过程的自我调节包括认知、元认知、自我效能感、情绪情感等方面,包含了平瑞克提出的对认知的自我调节和对动机的自我调节;(2)在行为的自我调节方面,齐默尔曼强调调节的过程(包括自我监视、自我控制、自我反思),平瑞克强调调节的结果(各种认知策略的运用);(3)齐默尔曼提到对环境的调节,而平瑞克没有提到这一方面显然,平瑞克将自我调节学习限制在对学习者自身的三个方面(认知、动机、行为),而齐默尔曼的三维模型则不仅涉及学习者自身的内部心理过程和外部行为,而且涉及影响学习的环境因素。综合来看,自我调节学习可以分为对认知的自我调节、对动机的自我调节、对行为的自我调价、对环境的调节四个方面。

自我调节学习与学习策略密切相关。然而,对于学习策略的含义,却有多种不同的理解。一些学者把学习策略解释为用于提高学习效率,对信息进行编码、分析和提取的认知活动;一些学者把学习策略看成是学习的规则、能力或技能;还有一些学者将学习策略解释为学习者为了完成学习目标而制定的计划或方案。

本文将学习策略定义为“学习者在完成特定学习任务时,对自己的认知过程、学习行为、外部环境等进行计划、监视和调节的心理过程”。与稳定、标准而可靠的学习方法不同,学习策略既不是固定不变的、标准的行为模式,也不是一招制胜的学习秘籍;相反,学习策略是灵活多变、形式多样,并且不能确保有效的“小窍门”。换句话说,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在具体的学习情中,对影响学习的各种内、外部因素以及学习过程本身进行计划、监视和调节的动态心理过程。

迈克卡等人根据加工的对象不同,将学习策略概括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其中,认知策略是加工信息的特殊方法,如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组织策略等;元认知策略是对自己学习行为进行计划、监视和调节的策略;资源管理策略是针对与学习有关的各种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的策略,包括努力管理策略、时间管理策略、环境管理策略、学业求助策略等。由以上分析可以发现,自我调节策略和学习策略都是对学习的影响因素及学习行为的调节和控制。对自身内部过程中记忆、思维等认知过程进行的自我调节对应于认知策略,对行为(认知策略的外在表现)的自我调节对应于元认知策略,对内部过程中情绪和动机的自我调节以及对环境的调节对应于资源管理策略(情绪和动机内部资源,环境为外部资源)。自我调节学习和学习策略的构成及相互关系可以用下图清楚地描述出来。

 

    自我调节学习与有效教学

 

 自我调节学习和学习策略的构成及相互关系

 

需要说明的是,对自我调节学习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分析:一是作为相对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表现为自我调节学习能力;二是作为动态变化的学习过程,表现为一系列自我调节学习事件。本文主要关注自我调节学习能力的表现和培养。目前,国外使用最多的自我调节学习能力评价工具是学习动机与策略问卷(MSLQ)。该问卷从动机和策略两个维度对自我学习能力进行测评。动机维度由内驱动机、外驱动机、任务价值三个价值量表和学习信念、自我效能、考试焦虑三个期待量表组成。学习策略包括认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其中,认知、元认知策略由复述、批判性思维、详细描述、元认知调节组成;资源管理策略由时间和学习环境、努力调节、同伴学习、求助行为组成。显然,这一量表对动机的评价是以齐默尔曼的社会认知理论为基础的;对学习策略的评价是以迈克卡等人的分类为基础的。

二、自我调节学习者的主要特点

齐默尔曼等认为,可以将自我调节学习能力教给学生,帮助他们提高学业成就。为此,他们将自我调节学习的三个维度进一步细分为学习动机、认知策略、学习行为、学习时间、学习环境、资源人士六个维度,并从各个维度出发,分别描述具备自我调节学习能力的学生(称为自我调节学习者)的主要特点。

1.对学习动机的自我调节

学习动机主要针对“为什么学”这一问题。自我调节学习者善于运用目标设定自我奖惩方法调节自己的学习动机。自我调节学习者通常能够为自己设定能够实现的、具体的和近期的学习目标,并且能够根据学习表现对自己进行奖励或惩罚。在学习目标设定方面,德韦克等人将人的成就目标分为两类:一类是追求提高自己的能力的目标,称为“掌握取向的目标”,另一类是追求证实自己的能力的目标,称为“成绩取向的目标”。大量研究证实,具有掌握取向目标的学生倾向于选择挑战性的任务,而具有成绩取向目标的学生喜欢选择能证实自己能力的任务。埃姆斯等人也发现具有掌握取向目标的学生对学习具有积极的情感。

2.对认知策略的自我调节

认知策略主要针对“如何学”这一问题。自我调节学习者掌握了一定数量的认知策略,并且善于选择和运用这些策略提高学习效率。丹瑟路将学习策略分为基础策略和支持策略两类。基策略是指信息的获得、贮存、检索和应用等方面的策略,如复述、背诵、划重点、列提纲等支持策略指帮助学习者维持适当的心理状态,以保证基础策略发挥作用的策略,如集中注意策略情绪调节策略等。这里所说的认知策略主要指针对信息加工的基础策略

3.对学习行为的自我调节

学习行为主要针对“学得怎样”这一问题。自我调节学习者准确地知道自己的能力水平,面对特定学习任务的时,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进行调节,达到较高的学习效率。在学习过程中,他们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进行观察、判断、反思,能够对自己学习行为的结果进行预测,并对实际结果进行监测,当发现实际结果与预期结果之间存在差距时,会分析原因并出调节。

4.对学习时间的自我调节

学习时间主要针对“什么时间学这一问题自我调节学习者善于对学习时间进行计划与管理。他们根据学习任务的难易对学习时间进行分配,为自己的学习制订进度表。他们也知道自己什么时间效率高,在什么时间效率低,从而做到有效利用时间。

5.对学习环境的自我调节

学习环境主要针对“在哪里学”这一问题。在大多数情况下,学生们都很少有机会自助选择学习环境。自我调节学习者意识到学习环境对学习效率的影响能够选择适当的学习场所,并能有效利用学习场所中有助于学习的各种资源避免可能干扰学习的事物。例如他们经常主动地去可方便利用参考书的教室或图书馆学习;就算是在家中学习时,也能有意识地远离电话、电脑等容易引起分心的事物。

6.对资源人士的自我调节

资源人士主要针对“谁可以提供帮助”这一问题。所谓资源人士,是能够向其他人提供帮助的人士,包括同学、教师、家长及其他专业人士等。自我调节学习者一般有较强的独立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但他们也明白自己的能力有限,因此在需要时就会主动向资源人士求助不会因为害羞等原因不愿意寻求帮助。此外自我调节学习者能意识到有些人会妨碍或干扰他们的学习,并采取适当的措施回避这些人。

大量研究表明,自我调节学习者善于运用各种学习策略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并与其学业成就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学习策略的运用依赖于学习者的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指在特定情境下,个体对于自己能力的信念。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感是自我调节学习的重要因素。高自我效能感的个体倾向于设定比较高的目标,而且有比较高的目标觉察或投入。自我效能感强的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更多运用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往往能有效地控制自己的学习行为,能够将注意力集中到学习活动和学习任务上去,能够自觉地克服学习活动不利因素的影响等。

三、对有效教学的启发

早期的学习理论认为,目标是影响自我调节学习过程的重要因素。具体说,目标的设定将指引个体以后的意志控制及策略运用,并作为行为结果的评价标准。在行为层面上,学生在设立学习目标后,就会采取必要的行为实现目标,并获得预期的结果。

然而,一些自我调节学习的研究者认为,目标的设立并不保证预期结果的实现。因为个体设定了某个目标之后,可能会遇到许多心理意向或外部噪声的干扰,如果个体没有足够的意志控制,就会放弃原来设定的目标。齐默尔曼指出,目标设定后,个体必须应用意志控制策略和认知策略来保证目标的实现。

科尔诺将意志控制策略分为内隐控制策略与外显控制策略。前者包含认知控制、情绪控制和动机控制,后者包含情境控制和他人控制。这些意志控制策略主要是用来保证学习中的意志意向不受其他竞争意向或分心物的干扰,确保预定结果的实现。因此,意志控制是目标和结果之间重要的中介变量。具体说,在学习目标确定后,个体越善于运用意志控制策略,他的学习效率就越高,学习成绩越好。

当然,目标的性质对学习结果的实现也是非常重要的。根据班杜拉的理论,建立近期的、容易实现的目标是至关重要的,如果目标遥远或者十分笼统,则会受到众多不确定因素和复杂情况的影响,因而不能指引个体的具体行为。此外,高难度的、具体的、挑战性的目标可以让个人依据困难程度来调整其努力程度,而模糊的目标使个体有许多不同的结果期望,无法激发个人最大的努力水平。

此外,目标、意志控制对学习结果的影响还与学习任务的特点有关。在简单的学习任务中,明确的、高难度的目标能激励个体付出更多的努力、在目标上坚持较长时间、引导个体对与目标有关的信息作进一步的处理,从而获得较好的学习成绩。在复杂度较高的学习任务中,仅仅有努力、坚持及引导三种意志控制策略还不足以使个体实现目标,需要生成和运用适当的认知策略才能产生较佳的学习成绩。

综上所述,学习目标、意志控制策略、认知策略作为自我调节学习的三个重要方面,是有效教学必须关注的内容。从自我调节学习的角度看,为了实现有效教学,必须做到以下三个方面:(1)鼓励学生确立高难度的、具体的、挑战性的目标,并为实现目标付出努力;(2)引导学生运用各种内隐的和外显的意志控制策略,保证学习中的意志意向不受其他竞争意向或分心物的干扰;(3)帮助学生掌握复述、背诵、划重点、列提纲等基础性的认知策略并在较复杂的学习任务中灵活运用这些策略。

 

 

本期文章简要分析了自我调节学习的基本含义和主要表现,并对有效教学提出了三点建议。对于自我调节学习中学习目标、意志控制策略、认知策略三个方面与有效教学的关系,您有什么看法?本文对自我调节学习和学习策略的分析对你有什么启发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