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关海龟系统的讨论zt(4)

 领涨个股 2015-09-18

 

                                          

适志便逍遥 发表于 2011-7-3 2011-8-18 于投机岛

 

(12)

 俗话说:有不怕死的交易员,有老交易员,但没有不怕死的老交易员。
   
一个交易系统的盈利能力和它所承担的风险正相关,从国外的统计数据来看,应用一个55/21的唐奇安通道突破系统,当单笔交易风险达到总资金的15%时,能产生88%的年收益率,但前提是必须忍受87%的资金回撤。   
   
如此大的回撤,账户必须翻78倍才能回本,基本上已失去盈利能力,可视为破产。
   
所以系统的设计过程,核心就是风险和收益之间的平衡与妥协,不能为了追求高额的收益率而把账户置于破产风险之中。
    “
进攻是最好的防守这句话没错,但前提是双方实力均衡,通过消耗对手有生力量来达到此消彼长的目的,最终打破力量均衡,占据有利位置。
   
但在市场面前……也许他老人家一个不经意的转身就能把我们踏为肉酱。
   
一只蚂蚁是没有资格对大象说进攻是最好的防守这句话的。
   
事实上,利润是一样最不需要关注东西,只需要每天看看结算单上持仓盈亏这一栏,如果是正数,或者虽然为负,但数额没有超过预先设定的标准,在它没有触发出场信号之前一直持有就是了;反倒是亏损需要小心地呵护,不能因为注定会出现的一连串坏运气,让它在系统优势发挥之前就击跨我们的账户。
   
拜读朋友高论,通篇措辞老辣准确,应该是一位征战多年的老手,其它内容我都受教,唯独关于风险和收益关系的论述不敢苟同。

 

(13)

百度苏黎世投机法则,浏览了一下标题,也许是我望文生义,但说实话,对其中的几条法则并不认同。比如你所推崇的第一条:如果你对自己从事的投机不感到忧虑,那么你冒的风险肯定不够。
   
而另一位投机名家的箴言则是:如果你的头寸让你睡不着觉,那就把它削减一半。
   
孰对孰错?
   
风险和收益之间哪个更重要?哪个都重要,哪个都不重要,平衡最重要。
   
我所不同意朋友的,是你硬将一件互为表里的事物强分为主导和附从,这就有失偏颇了。
   
看来我们之间的分歧并非技术细节,而是理念上的差异。既如此,那就是一篇大文章,而不是一个帖子所能说清的了。何况世界上没有哪只耳朵能被嘴真正说服,所以我并不想就这个问题与朋友做无谓的争论。
   
我猜朋友进入投机市场的时间应该不长,连续交易不会超过10年,特别是在带资金杠杆的保证金交易领域,应该更短些。
   
这样说并没有摆老资格的意思,只是想说明一点:对市场,或者说对市场中蕴藏的风险的敬畏,是需要足够的时间和经历来积累的,这个过程不可逾越——哪怕你是个天才。
   
虽然说了不争论,但还是想表明一下自己的观点。
   
说个真实的故事。
   
上世纪80年代,某汽车运输队的一位司机在临近退休时创造了一个小小的奇迹:他所驾驶的一辆东风货车实现了行驶若干万公里(年代久远,具体数据记不太清了)无故障、无事故的历史记录。当时的东风汽车厂破格送一辆新车给单位,并奖励他个人一台大彩电。这位司机带上助手到汽车厂提车领彩电,准备把车开回单位后就退休。
   
当然,结果你应该猜到了:这位出色的驾驶员在他此生最后一次驾车时出了事故,汽车报废,所幸人无大碍,但所有的光环在那一瞬间消失。
   
交易同样如此,不管你曾经把资金翻过多少倍,赚到多少钱,破产清零,只需要一次就够了。
   
风险确实是为盈利的工具,可惜这件工具不是一把安全无害的螺丝起子,而是一口没有刀把的利刃,伤敌之前,请先把自己保护好。

 

(14)

        感谢朋友指教!
   
朋友似乎有些误会,事实上,作为一名采用低胜率趋势跟踪系统的交易者,我早已把风险看作交易必可不少的一部分,为了攫取利润很乐于承担适当的风险。
   
为朋友所诟病的应该是两点:一是风险的,二是对待风险上的态度缺乏弹性。
   
由于各人使用的策略和具体的交易方法不一样,所以对于的把握也不尽相同。当然,也有一些相通的地方,比如你提到的最大资金回撤不超过50%,事实上这也是我设计系统时所采用的标准。
   
至于对待风险的态度,跟你一样,我效孔老夫子之颦,把交易分为立、不惑、知天命、耳顺、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这几个层次。目前把自己定位于刚脱离知天命后进入耳顺这个阶段,离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这个境界看起来虽只有一步之遥,但也许这一辈子都迈不过去。
   
你说得对,在市场中我仍然只是个学生,而且很可能永远都是。
   
既然境界不到,所以朋友在回帖中所描绘的场景就只能是心向往之而身不能至。目前仍然只能小心翼翼地保护着自己的资金不被过大的风险所侵蚀,以一种如临深渊的心态,随时警惕人性中的自我毁灭倾向在不知不觉中给自己致命一击。这样一来,在风险的处理上自然就显得生硬而缺乏弹性了。
   
不过你既然提到了索罗斯,我这几天正在看《投机者的朴克》这本书,里面恰巧也提到了他的一个案例:1987年,索罗斯准确地感知到了日本经济中存在的危机,于是大量放空日经指数,并买入道指期货对冲。1019黑色星期五,道指暴跌22.5%。这本来不是什么问题,只要日经指数跌得更多就能赚钱。但没有想到的是,正因为日本经济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日本政府全力救市,使日经的跌幅远小于道指,量子基金遭受到了空前的损失。
   
当时索罗斯没有任何犹豫,从道指期货230点开始向下一路平仓,一直卖到了200点。其后道指期货强力反弹,收于245点。
   
当天,不少交易者在恐慌中非常聪明地大举抄底买入道指期货,并在其后的反弹中获利平仓。
   
居然能吃到索罗斯割下的血淋淋的肉,我想当时参与此役的交易者都会觉得与有荣焉,够吹个三年五载的了。但二十多年过去了,量子基金仍然稳居世界前三,而那些无名的交易者们仍然无名。
   
作为一位把交易上升到哲学层次、写出《金融炼金术》这部划时代巨著的天才,索罗斯在那一天完全也可以采用更为弹性的态度放手一搏,也许不但能弥补损失,而且还可以大赚一笔。如此,则这一役必将留名青史。
   
但他没有,只是简单地、甚至是粗暴地把风险已经失控的头寸不计代价地抛出,没有任何的弹性可言。
   
同一个索罗斯,完全相反的解读,我觉得这确实很有意思。
   
正期望值的系统,并不是长期盈利唯一的必要条件;另一个必要条件是:在系统优势发挥作用之前,不能让一连串的坏运气击垮我们的账户。
   
只要交易的时间足够长,这样的坏运气总是会出现的。
   
墨菲定律永远有效。
   
也许有一天,我会豁然顿悟,体会到朋友所描绘的高层次的交易境界。但无论境界再高,哪怕高如索罗斯其人,也有一些底线和原则是必须坚持、不可以有弹性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