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由九一八延伸开去——历史究竟何用?

 指间飞歌 2015-09-19

2015-09-18 12:33:14

又是一年九一八纪念,又是那令人不禁心头一颤的警报声。勿忘国耻,铭记历史,早已成为基本的共识,深深地烙印在广大民众的心中,然而,我们如此看重过去,究竟是为了什么?历史究竟何用呢?

首先,历史未必就是财富!

很多的时候,甚至是在更多的时候,历史是一种包袱,而这包袱,在人们不明所以的,一遍又一遍的“铭记历史”的呼声中变得一天比一天沉重。反思中日关系,日本的一部分人对待历史的态度让我们愤怒,他们漠视历史,所以我们一再重申历史,然而这又能如何呢?在许多日本人眼中,我们的这种行为变成了抓住过去不放,不肯着眼现在,面向未来。也真是无奈啊,中国如此吃力地背着历史前进,是怀着善意的,中方曾主动放弃战争赔款,日本也在上世纪对中国给予了许多投资、援助,然而,横亘在两国之间的沉重“历史”,却使如今的双边关系改善如此举步维艰。

我们不断说中国是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大国,然而这五千年的历史中,又真的全都是财富吗?美国建国不过数百年,然而其崛起之迅速令世界瞩目,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没有历史包袱,一切都是新的,平地自然起高楼,坑坑洼洼的土地则需要重新修整。再看欧洲封建制,割据混战,持续百年,即使强大如神圣罗马帝国的婓迪南二世,也因宗教改革和黎塞留的出现等原因,没能实现一统的宏愿,而中国秦朝建立起封建制后,权力收归中央,其强大远非欧洲各国可比,但欧洲的分裂却留下了自治与协调的传统,我们却要负担着大量的封建残余,这难道不值得深思吗?

第二,历史只能永远地留在历史之中。

学习历史,最终都难免要落到“经世致用”这四个字上,如何做到古为今用,是最核心的命题。然而一个很不幸的事实是,想直接将历史照搬到今天,是不可能的。历史的一个最大魅力就在于其不可复制性,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不论是其本身还是组合方式,都带有太大的偶然性,在时间轴颇为有限的世界里,自然无法期盼其完全一样地再次出现。同时,一次又一次地科技革命与全球化的进展,都使今天与昨天产生了根本性的不同,这种变化是单向的,只可能一直向前,无法后退,即使从头再来过,结果也必将不一样。上个世纪在苏联解体前,有谁能预料到这种情况的发生呢?国际关系的众多学者,谁又想到了冷战将以这样的方式结束呢?然而这并不是他们的过错,因为冷战这个概念本身,就是新出现的啊,我们从过往的历史中找不到任何有益的借鉴,唯有借今天来研究今天,未来自然无法预测。

历史只能留在历史中,不单单是意味着它无法被生搬硬套地应用到现实,也意味着历史只能沉默地、被动地站在那里,静待世人的评说。历史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此言不虚。不一样的解读,或者说怀着不一样的目的,最后的结论自然大相径庭。历史本身是干净的,不带有任何价值观或是阶级立场,然而在现实情况下,由于研究者自身的条件限制,总会被染上各种各样的倾向,甚至可以说是被扭曲了的,这样的历史放到了现在,和“故事”又有何区别呢?

但是,即使有上述的弊端,历史仍然是弥足珍贵的瑰宝。

批评历史,是为了颂扬其价值。当我们充分地意识到上述所言的弊端之后,就是我们真的明白其价值的时候。正因为历史既可能是负担,也可能是财富,才让我们要更加警醒,谨慎地处理今天。因为今天也将成为明天的历史,我们此时所做的,究竟会为后人留下什么呢?究竟是能做到长远的发展,还是竭泽而渔呢?历史将为我们提供重要的寻找答案的线索。虽然历史无法直接投射到现在,但分辨古今之别本身,就已可以让我们极大地打开思路,有着无可逾越的区别,自然也有斩不断的联系。九一八时的中日两国和国际环境,和今天的当然是根本无法相比的,但危机就这样彻底过去了吗?自然有新的,甚至更严峻的挑战在等待着我们。

最后用一句我觉得非常有分寸的话来结尾吧,历史究竟何用?历史是对过去的事有教养的记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