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9月10日,上海文学发展基金会发起、主办,《萌芽》杂志社、上海市作协云文学网和上海市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协办,上海市作协华语文学网承办的“与25部经典的上海相遇———青年学子品读文学经典大赛”正式启动。大赛自《海上文学百家文库》中选取了25部现代文学中的经典作品,面向25岁以下的青年学子征集阅读感受或书评。这是继《萌芽》创办新概念作文大赛之后,上海市作协又一项面向青年文学爱好者的重要赛事,在参介“新概念”的成功经验的同时,此次大赛重在展现当代青年学子与文学前辈的文脉渊源,及时发现、发掘出年轻文学评论和文学写作人才。 据悉,此次所选取的25部作品均为小说体裁,包括鲁迅《故事新编·奔月》、张恨水《夜深沉》、茅盾《子夜》、郁达夫《沉沦》、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巴金《家》等。“其中大部分都是作家的小说代表作,许多作品在当时就在写作和基调上拥有突破性的意义,如茅盾《子夜》、郁达夫《沉沦》等,即使放到现在,也是充满反思精神、具有冲击力的优秀作品。”评论家、上海师范大学教授王纪人在逐一介绍入选作品时表示。他同时认为,当下年轻人具有阅读同代作者作品的倾向,而同代作者的写作也多只是为了给同龄人看,“这种阅读存在时尚化、快餐化的倾向,只能陪他们走一段路,不能送他们走上更长的旅程”。 “海派文学是什么?海派风格是什么?海纳百川是什么?读这25部作品就能感受,各种风格、题材、人物都能找到,这可能就是文学的最好状态。回望经典,我们更希望今天的上海文学也能呈现这样的状态。”上海文学发展基金会理事长、上海作协副主席孙颙表示。“‘现代’离‘现在’越来越远,变得古代化、经典化、静态化,如何让它们与现在的读者发生关系?”上海作协副主席、《萌芽》杂志社长孙甘露的思考,也是许多50后、60后作家存在的忧虑。可以说,相对于仍在发展的当代文学,现代文学已经基本形成了经典化的格局,而如今,这些作品中的经典性又怎样体现?对于这个问题,孙颙以施蛰存为例:“以前读大学时没有深入了解施蛰存,但过后再读他的作品,可以说吓了一跳———施老创作中的那股新鲜感与厚实,不愧为心理分析圣手。他吸纳了西方20世纪心理分析学说的精华,贯通中国古典素养,行文之曲径通幽,令人叹为观止。就他的作品而言,无论在题材或笔法上的突破,对于今天的文学探索而言,都是绕不过去的标杆。”这种“无法绕过的标杆”,在现代文学中比比皆是,而在孙颙看来,只有拓宽视野、不吝古今,学会体会和品味经典中的恒久魅力,年轻人才能得到更快的成长。 上海文学发展基金会由文学大师巴金和著名作家、学者于伶、王元化等发起、筹办并于1991年1月成立。多年来,上海文学发展基金会在现当代文学宝库的发掘和研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此次大赛已在华语文学网上开辟专栏,并直辟了其中23部作品的阅读通道,青年学子可登陆华语文学网“与25部经典的上海相遇———2015青年学子品读文学经典大赛”的电子版阅读专区进行了解和阅读。 本报记者 张滢莹 附品读书目: (以作家出生年份为序): 1.鲁 迅 《故事新编·奔月》 2.苏曼殊 《断鸿零雁记》 3.叶圣陶 《倪焕之》 4.张恨水 《夜深沉》 5.茅 盾 《子夜》 6.郁达夫 《沉沦》 7.魏金枝 《七封书信的自传》 8.许 杰 《赌徒吉顺》 9.沈从文 《萧萧》 10.柔 石 《二月》 11.丁 玲 《莎菲女士的日记》 12.巴 金 《家》 13.刘呐鸥《两个时间的不感症者》 14.施蛰存 《鸠摩罗什》 15.张天翼 《包氏父子》 16.萧 军 《八月的乡村》 17.秦瘦鸥 《秋海棠》 18.徐 訏 《鬼恋》 19.靳 以 《父亲》 20.师 陀 《无望村的馆主》 21.吴 强 《红日》 22.钱锺书 《围城》 23.萧 红 《呼兰河传》 24.张爱玲 《倾城之恋》 25.茹志鹃 《百合花》 书目品读地址:http://www./special/show/15,华语文学网“与25部经典的上海相遇———2015青年学子品读文学经典大赛”电子版阅读区。 大赛投稿时间:2015年9月10日—2016年1月31日 投稿信箱:pindujingdian25@sina.com 征文投稿邮件的主题,请写明确:姓名/出生年月/品读书目名称/参赛作品题目/联络手机号(或,区号+直线电话号码)。稿件最后,请明确作者所在学校或者单位,以及通讯联络地址和邮政编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