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创首发: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真友书屋 2015-09-19



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文/姚小红

 

在小时候的音乐课上学习得最多的大概就是各色儿歌了,而在上个世纪初,儿歌的学习却是最新潮的存在,古人学习“六艺”为的是成为君子,然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然而音乐的学习被集中于乐器的使用,对于声乐的学习往往重视程度并不高,到了隋唐,声乐教育除了田间地头的民歌传唱之外,各类教坊成了声乐教育的主要场所,而声乐教育的目的也主要是为了培养歌妓来取悦客人,其内容也大都是表达男女情爱的民歌小调。


到了唐末,昆山腔逐渐出现,戏曲逐渐走上历史舞台,可不论是哪个品种的戏曲,其教育方式更多的是从娃娃抓起,日复一日的苦练,并不适合广泛的普及,同时由于中国古代对于学而优则仕的极度推崇,戏曲工作者往往被社会所鄙视,并且戏曲的内容多为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故事,并不符合人民大众的生活状态,所以中国古代的音乐教育是非常微弱的,或者也可以说中国古代的文艺教育是不健全的,它在形式上仅局限于特定的学习方法,形成把声乐和舞蹈紧密结合的“童子功”,而在内容上主要是为了赚取劳动报酬而迎合少部分人的口味,从而导致了音乐只是有钱人手中的玩物,即使是器乐的演奏也只停留在少数人的手中,社会底层人民群众的音乐来源仍然主要来源于劳动号子,山野小调等。


到了近代,随着中国社会的剧烈变化,西方的文化逐渐由东向西的传入中国,西方对于音乐教育的重视也随之而来,于是中国近代的音乐教育从学堂乐歌的创作开始起步。在20世纪初期的李叔同在经历了失去慈母的沉痛打击后,又亲眼目睹了八国联军攻陷京津及签订屈辱条约背后的种种恶劣行径,尤其是发生在上海的“学潮”事件,使李叔同产生了强烈的震撼。在面对外部民族加剧和自身家庭惨变之际,他带着满腔孤愤,毅然决定远走他乡,寻求新知,意欲探索救国救民之路,而他对音乐的学习与研究,也因此拉开了序幕。



夕歌



光阴似流水

不一会,课毕放学归

我们仔细想一会

今天功课明白未

老师讲的话,可曾有违背

父母望儿归

我们一路莫徘徊

将来治国平天下,全靠吾辈

大家努力呀

同学们,明天再会



这首歌创作于1912年,是李叔同最早创作的一首学堂乐歌,中国古人倡导通过修身齐家来实现自身抱负,而对于当时的人来讲,如何能抵御外辱就是最大的理想,所以此时的学堂乐歌大都与时事有关,李叔同认为音乐教育思想的核心是:“先器识而后文艺”、“应使文艺以人传, 不可人以文艺传” 。即是“首重人格修养, 次重文艺学习。”并认为一个文艺家倘没有“器识”, 无论技术何等精通熟练, 亦不足道, 所以他常诫人“要做一个好文艺家, 必先做一个好人” 。


所谓的“好人”,就是思想道德健全,可以对社会有价值的人,而少年儿童作为社会的未来需要格外的关心与爱护,教育作为培养未来人才的作用也变得格外重要,同时,音乐教育自古以来就是我国教育事业中的一项空白,所以加强音乐教育就成为了当时的重中之重。1903年清政府发布诏令推广基础教育建设,中国近代教育也由此起步,而在音乐教育领域,由于没有国内的先例,其开展上有较大困难,当时的音乐家大多照抄照搬西方的音乐,同时在填词上仍旧以中国古代诗歌为主,例如楚辞和诗经就是最早学堂乐歌歌词的普遍内容,然而中国古代诗歌讲究凝练用典,相对与为大众所喜闻乐见的口头白话出入较大,晦涩难懂,不适宜推广教学,同时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推广简化文言文的运动,后来逐步变成了白话文运动,李叔同等创作者也跟随时代开始创作以白话为主的学堂乐歌歌词。


这首歌词简要的表达了李叔同对孩子们的关爱,希望他们热爱学习,热爱父母,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可以想象,一群天真的孩子手拉手走在放学的路上,一边看着天边的晚霞一边吟唱着白日里先生新教的儿歌,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李叔同用寥寥数语表达了对孩子们的殷切期望,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古代士人所重视的人生目标不再局限于有钱人家的子弟,平民之家的孩子也将沿着这条古老的道路前行,成为可以做社会栋梁的人才。


祖国歌


李岚清素描李叔同


上下数千年,一脉延,文明莫与肩。纵横数万里,膏腴地,独享天然利。国是世界最古国,民是亚洲大国民。呜呼,大国民!呜呼,唯我大国民!幸生珍世界,琳琅十倍增声价。我将骑狮越昆仑,驾鹤飞渡太平洋。谁与我仗剑挥刀?呜呼,大国民!谁与我鼓吹庆升平?


若是说对下一代的关心是一种慈悲,那么李叔同的一颗慈悲心完全抒发到了他的创作里,佛教讲所谓慈悲并非一味忍让,佛菩萨亦有金刚怒目像,只有先除恶,才能后有善,然而李叔同的金刚怒目之像深切的表现在他的忧国忧民中,国不宁,家安在?唯有我大国民团结一心才能实现升平盛世。李叔同在乐歌创作过程中,虽然有不少作品采用了外来的曲调,但是他所创作的歌曲却始终充满着强烈的本土气息。李叔同的创作思想除了关心下一代以外,最大的特点便是紧密的关注时事,由于近代中国社会动荡,李叔同的创作在气质上具有强烈的民族骄傲感和自豪之情,如《大中华》、《春游》及《西湖》等歌曲,都自觉或不自觉地流露出自强不息、奋发进取的精神,而强烈的爱国情感也成为了李叔同学堂乐歌创作的另一个特点。


早秋



十里明湖一叶舟

城南烟月水西楼

几许秋容娇欲流

隔著垂杨柳


远山明净眉尖瘦

闲云飘忽罗纹绉

天末凉风送早秋

秋花点点头

李叔同生长于一个书香门第,自幼学习中国传统的儒家经典,这也为他今后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首《早秋》合辙押韵,体现了李叔同深厚的文学功底,前面首句宛如那句“十里平湖霜满天”,但接下来却并分“寸寸青丝愁华年”的缠绵而是描写了一副初秋时节,杨柳低垂,秋花轻舞的画面,并且也没有中国古代传统诗词“悲秋”的特点,秋花与风的唱和体现了秋天的飘逸,垂柳与风的问答又成全了秋天的可爱。虽然李叔同具有良好的传统文化底蕴,所以他在乐歌创作时,均体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无论是歌词还是旋律,都很好地体现了民族文化的特质,同时也洋溢着浓厚的民族民间气息,但是黄遵宪曾感叹我国“诗已做尽” 。他在《与郎山论诗书》中说:“ 诗之兴, 自古至今而其变极尽矣, 虽有奇才异能之士, 率意远思, 无能出其范围者。”的确,即使是才华横溢如李叔同也难免不能不为时代所局限,而这也是当时同时代创作者的通病。


送别



长亭外

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

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

今宵别梦寒


不同于以上学堂乐歌的不为人知,这大概是中国的小孩子们小时候唱过的最“不好唱”的一首儿歌了吧,记得小时候“今宵别梦寒”这句我一直不明白是什么意思,后来才知道这句歌词里深深的不舍与牵挂,没有泪满沾襟,没有十里长亭,没有太多送别时应有的离愁别绪,只有连天的芳草在长亭古道边摇曳,日落西山,晚风渐起,吹动的是亭边的垂柳和风起舞,吹动的是远处传来的悠悠的笛声,那笛声可否是吟诵千年的《渭城曲》?“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昔日梁祝十里长亭依依不舍终成一段佳话,如今却只有落日垂柳伴君独步天涯,从君千里终须一别,然而天地之间再也找不到如此的知己,只有卮酒劝饮,但愿这杯中之物不会断绝,可以慰聊不舍之情,然而一切终是枉然,再多的伤怀也抵不过一曲离歌,但却也执拗着更饮一杯,把如同芳草一般连绵的祝愿奉上,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李叔同的学堂乐歌创作时间并不长久,然而他在有限的创作里表达了无限的创造力和对音乐教育的热爱,由于国家的破碎,对于国家的爱变成了对下一代的关心,变成了对音乐教育的热情,变成了培养人才的决心,李叔同在学堂乐歌的创作上虽然有一定的局限,但是他的创作强烈的体现了中国传统的民族文化,同时又结合了白话文的优点,更利于由文言文向白话文的过渡,以传播新思想来唤醒人民。


“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这就是李叔同,用水墨画一般恬淡的语言描绘出了心中对国家的热情,对孩子们的热切期盼,林语堂说他是那个时代最伟大的天才之一,他做公子时是最风流倜傥的公子,做音乐家时是最才华横溢的音乐家,做教育家时是最诲人不倦的教育家,皈依佛门时是最一心向佛的皈依者,用一生的认真严谨去胜任了一个又一个角色。教育为百年大计,它蕴涵了人类所有的慈悲和对未来的希望,它象征着人类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他们可以通过教育使自身的文明有了传承,是人类挑战时间的手段,肉体终会陨灭,再坚固的建筑终有一天会成为一片废墟,然而通过教育来传递的文明不会,柏拉图说灵魂不朽,灵魂因为有了思想才能有了在世间停留的权力,而思想正是以教育为基础,加以时间阅历的一层层叠加,因此教育可谓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唯一区别,李叔同以一颗慈悲心把胸中的万千抱负化为对教育的追崇,用简单的儿歌传递着他的思所思所想,通过学堂乐歌的形式表达了他对世界,对国家的深切爱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