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闲翻书 | 如何看一幅世界名画?

 大东村人 2015-09-19

『让阅读留在你身边』点击上方蓝字即可订阅

那些无数次地迷倒过众生的杰作正是堪称经典的美术作品,构成了一个个独特而又动情的世界。所谓“经典”(classical)一词,源自拉丁文的 “classicus”,意为“第一流的”。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经典”就是一种值得期待并能够一次次地被验证的品质。相信我们不仅可以在风格迥异的西方艺术家的视觉果实中心情激动地再认波诡云谲的历史情境,而且能够体认或重温来自内心深处的律动,甚至感受形式本身的璀璨多姿。事实上,越是经典的,就可能越是迷人的,而越是频频地亲近经典,就有可能更多地体会到晚唐诗人司空图所言的“乘之愈往,识之愈真”的美妙境地。

——《西方美术史》作者 丁宁

闲翻书 | 如何看一幅世界名画?

委罗内塞《被爱情联系在一起的马尔斯和维纳斯》(约1570)

布上油画,205.7×161 厘米

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移动的博物馆如何看一幅世界名画?文 | 江苏省美术馆 刘鹏

在瓦萨里(Vasari)的自传里,有一段著名的对话交代了他撰写那本传世之作——《名人传》的缘起,其大致意思是这样,红衣主教法尔内塞要求瓦萨里按照年代顺序把从契马布埃到他们当时的艺术家及其作品列一个概要和序列。另一位重要人物乔维奥也怂恿瓦萨里这样去做。在多种动因之下,他最终答应撰写《名人传》(李宏,《艺术史的开拓——谈瓦萨里关于〈名人传〉的缘起和自述》,《美苑》2013年第3期)。

闲翻书 | 如何看一幅世界名画?

瓦萨里(Giorgio Vasari,1511~1574)

意大利画家、美术史家图片来自网络

但值得强调的一点便是,瓦萨里非常不赞成,甚至可以说是深恶痛绝这种“编年史方法”。更重要的是,他非常看重对艺术作品的优劣进行区分,将好的、较好的和最好的作品进行细分;与此同时,他也在尽最大努力让无法亲自查明内情的人明白各种风格的缘由和起源,以及艺术在不同时期和不同的人们之间取得进步或发生退化的原因所在。

为了撰写此书,瓦萨里除了身兼建筑师、画家、博物馆主管等多重身份之外,他还十分注重对艺术家、艺术作品的实地探访,即便无法一睹他所尊崇的前辈,也想方设法游览大师工作过的场所或展示画作的教堂、宫殿、宅邸,真正令往昔复活。最近BBC第四频道推出的纪录片《与瓦萨里同行》(Travels with Vasari)便重现了瓦萨里当年游览过的地方,影片开头便是他的那本流传后世的《名人传》。毫无疑问,出色的艺术史家也应该是一个旅行家,对作品及其所处的“原境”饱看沃游,才能激发“思古之幽情”,此诚为至理名言。

读罢丁宁教授的《西方美术史》,也有类似感受。作者在序言的倒数第二段提及,“书中涉及的绝大多数作品,我以前在欧美的不同博物馆中有幸观摩,有的还不止看过一遍,而每一次看,都有些许新的体会。确实,回忆在原作前的真切感受,令人情不自禁要感慨伟大艺术作品的无限魅力。”只要有在国外参观美术馆、博物馆经历的人们,均会发出类似的感叹。

闲翻书 | 如何看一幅世界名画?

委罗内塞《迦拿婚礼》(1563)

布上油画,669×990 厘米

巴黎卢浮宫博物馆

尽管时下国内观众有机会看到一些西方美术作品的原作,但有这和有序列、长时间、反复地对作品、博物馆进行品咂、游览的行为有霄壤之别。除了对艺术家及其作品的精彩分析之外,作者似乎对艺术品修复、鉴定等文物专家所关注的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譬如,此书第143页讲到了莱奥纳尔多·达·芬奇名作——《蒙娜·丽莎》主人公眉毛消失的原因。根据研究者的分析,剃掉眉毛是当时的一种时尚,著名艺术史家海因里希·沃尔夫林在《古典艺术》里亦认可这样的看法。但作者并未一味盲从,用证据来质疑这种既有观点。其根据是拉斐尔临摹的《蒙娜·丽莎》素描稿是有眉毛的。较为令人信服的解释便是,17世纪的修复者用了不合适的溶剂,令人遗憾地将眉毛洗掉了,这实在令人扼腕! 当然,细心的读者会回想起作者在《图像缤纷》那本书里对博物馆、文化遗产等课题的关注,如“埃尔金大理石的归还”、“艺术品偷盗”、“捣毁艺术”、“艺术博物馆——文化表征的特殊空间”。

闲翻书 | 如何看一幅世界名画?

达·芬奇《蒙娜·丽莎》(约1503—1505)

板上油画,77×53.5 厘米

巴黎卢浮宫博物馆

以此来看,这是一种长期积累和反思的结果使然。更进一步,对《博物馆怀疑论》的译介似乎也强化了作者的博物馆情结,更不用说常年往返欧美访学,造访博物馆的常规工作了。在这里需要举另外一个例子,在此书第十一章——《新古典主义的圭臬》里谈及《拿破仑加冕典礼》这幅作品时,作者首先便强调了此画的巨大尺幅,并指出它具有印刷复制品完全不一样的气势和气度。

闲翻书 | 如何看一幅世界名画?

大卫《拿破仑加冕典礼》(1808)

布上油画,621×979 厘米

巴黎卢浮宫博物馆

此书第二个特点就是对艺术作品的“回归”,这看似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不容易做到。从作者的研究经历来看,早期的著作对美术心理学、艺术史哲学、艺术史研究方法、女性主义等内容显示出浓厚的兴趣,这与其博士后导师、大批评家迈克尔·波德罗的影响不无关系。后来的研究著作越来越强调观看、读解艺术作品。例如,作者此前曾翻译詹姆斯·埃尔金斯《如何用你的眼睛》(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和《解码西方名画》(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毫无疑问,这两本书均十分推重对艺术作品的观看(尽管《如何用你的眼睛》涉及的范围要大一些,不仅局限于艺术作品)。对艺术作品细节的追究弥漫于整部《西方美术史》里面。比如说在上面提及的《拿破仑加冕典礼》这幅画的分析中,指出画家大卫本人的位置。

在谈及凡·埃克《系头巾的男子》时,加了一个必要的长注释,对此作是画家本人的自画像给出了令人信服的辩护。在对小荷尔拜因所作《使节》的分析中,作者带领读者用类似显微镜的视角“扫描画面”。画面左边人物左手下方地球仪展示的是他家乡的位置,右手所持匕首保护套上的拉丁文(AET.SVAE.29)显示了他的年龄。对席里柯《美杜萨之筏》的分析也十分精彩,首先交代了海难的原委,紧接着是总督、船长、军官们的逃逸和被抛弃在筏子上147人的命运。画家创作的过程和长篇幅的作品分析。

闲翻书 | 如何看一幅世界名画?

凡· 埃克《系头巾的男子》(1433)

板上油画,33.1×25.9 厘米

伦敦国家美术馆

对拉斐尔《雅典学院》的分析也分毫毕现,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文字之美是此书的第三个重要特征,正如作者在序言中所说:“在酝酿本书的时候,我心里就想着如何在愿意亲近艺术的读者心中开启一个类似的散发着‘特别的光芒’的世界……”对作品的分析结合艺术家本人的经历,再加上优美的文笔,这无疑会使得读者易于接近这个世界。正如雷诺兹所说,“……艺术,在其最高领域中,不是诉诸粗糙的感觉;而是诉诸精神的渴求,诉诸我们内心神性的活力,它不能容忍周围世界的拘束和禁锢。”

闲翻书 | 如何看一幅世界名画?

拉斐尔《雅典学院》(1509—1511)湿壁画,底部宽770 厘米梵蒂冈签字厅

*评北京大学出版社《西方美术史》,插图来自书中。

闲翻书 | 如何看一幅世界名画?

内容推荐西方艺术以一种强有力的气质影响了整个人类的精神历史,尤其是现代。本书的笔触将西方艺术的精神精细平易地展现开来:体量惊人的古希腊建筑、优雅精绝的古希腊雕塑、辉煌高妙的文艺复兴、雍容典雅的古典主义、百变奇绚的现代艺术……没有深涩的学院析理,只有一个个鲜活的艺术世界被打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