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腑器官是辅助八脏器官完成生理功能的器官,具有受纳、传化等功能,特点是空腔器官,有利于物质传输。八腑器官有骨骼、子宫、胆囊、三焦、膀胱、小肠、胃、大肠八个器官。卵巢系统负责调控八腑器官的功能。 一、八腑器官: 1、骨骼器官群:脑髓系统的腑。由众多骨头构成(包括牙齿),形成人体空间结构骨干,保护脑髓,协助脑髓系统完成对人体各个器官生理功能的调节,骨骼也是运动系统的重要器官。骨骼具有制造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营养神经、维护神经通路畅通的功能。 2、子宫器官群:卵巢(睾丸)系统的腑。女性由子宫构成,协助卵巢繁衍后代,具有孕育胎儿的使命;男性则由附睾、精囊腺、前列腺、尿道球腺构成,具有营养、保护、促进精子发育的器官。对人体经络系统的平衡具有重要调节作用。 3、胆囊:肝脏系统的腑。协助肝脏分泌胆汁,助消化,减轻肝脏负担。 4、三焦:胸腺系统的腑。人体形态结构的基础,是人体最大器官。脏、腑、窍、系各个器官皆依赖三焦而存在,由皮肤、肌肉、软骨、筋等八体组织构成,内有颅腔、胸腔、腹腔三个体腔。三焦是脏、腑、窍、系各个器官生存的基础。 传统中医对三焦的争论一直延续了几千年,比较认可的是上焦为心肺,中焦为肝、脾、胃,下焦为肾脏、膀胱、大肠的论述。上焦心肺将消化吸收的精华和氧气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细胞中,中焦是食物消化吸收的场所,下焦是代谢垃圾的场所。这个论述实质是将人体代谢功能称为三焦,而不是有形的实体三焦。最接近于真实三焦的说法是李士材在他的《医宗必读》一书中说:“肌肤之内,脏腑之外,为三焦也”。《古本难经阐注》一书说“三焦者,托于内而护于外之一大囊也”。这两种说法基本确定了三焦的解剖位置,皮肤之内、脏腑器官之外。八脏理论是在现代医学基础上发展出来的全新理论,不能只停留在抽象之中,三焦必然属于人体实质器官。 首先、三焦是胸腺的腑,也就赋予了三焦辅助胸腺完成免疫功能的作用,在人体内部免疫细胞可以任意出入而不受限制的特点说明三焦就在皮肤之内、脏腑器官之外,是人体轮廓组织。 其次、八腑器官都是空腔的器官,三焦也应该是空腔的器官。人体符合这些条件的器官只有皮肤、肌肉、软骨、筋等八体组织构成的人体轮廓组织(三焦),这个轮廓组织形成了颅腔、胸腔、腹腔三个体腔,符合空腔器官的特点。 第三、三焦与骨骼结合形成体基。三焦属于胸腺系统天干为乙,骨骼属于脑髓系统天干为庚,乙庚相合形成体基,符合天干化合的自然规律。 5、膀胱:肾脏系统的腑。协助肾脏完成泌尿功能。 6、小肠:心脏系统的腑。现代生理学已经知道心脏推动血液运行需要的能量来源于脂肪,小肠是唯一消化吸收脂肪的器官,小肠通过淋巴管道直接为心脏提供脂肪,支持心脏完成血液循环功能。可见小肠与心脏的关系非常密切。 7、胃:胰腺系统的腑。胃贮存并初步消化食物,有规律的向十二指肠运送食物,配合胰腺对食物的消化。 8、大肠:肺脏系统的腑。大肠是人体贮存粪便并进行生物学消化的器官,与直肠协同作用将粪便排出体外。和肺脏一样大肠是人体内气体出入通道,大肠能协助肺脏代谢气体。 二、脏腑关系(见表2-2): 八腑器官辅助八脏器官完成生理功能,与八脏器官有严格对应关系。但是,在解剖位置上八腑器官并不是分布在三个体腔内,而是胃、胆囊、小肠、大肠、膀胱、子宫分布在腹腔内,骨骼和三焦作为人体支撑结构则是以脐部为中心,形成人体的对称结构。基于解剖位置的不同,脏腑器官之间的对应关系表现出不同形式。 1、头胸腔四脏与腑连接:脑髓在颅腔内,所以脑髓与骨骼不需要管道连接;胸腺与三焦、肺脏与大肠二对脏腑没有直接相通的管道,心脏与小肠通过淋巴管和血管间接链接。这并不阻碍脏腑之间相互协调完成生理功能,骨骼对脑髓的保护有目共睹,胸腺分泌的淋巴细胞在三焦内顺利的执行自己的使命,小肠源源不断的为心脏提供能量,大肠一如既往的代谢垃圾减轻肺脏负担。 2、腹腔四脏与腑之间连接:肝脏与胆囊、肾脏与膀胱、卵巢与子宫三对脏腑之间通过系进行连接,胰腺与胃通过十二指肠和胰管间接进行连接。腹腔四个腑成为腹腔四脏代谢的有力助手,胆囊帮助肝脏调节胆汁的分泌,膀胱协助肾脏代谢尿液,胃消化食物调节食物进入肠道速度使胰腺消化食物的功能有序进行,子宫协助卵巢完成孕育后代的功能。 头胸腔四脏中三个没有管道与腑链接,一个间接与腑链接;腹腔四脏中三个通过管道与腑链接,一个间接与腑链接。脏腑链接问题上出现头胸腔与腹腔之间的平衡。 这里对脏腑连接的阐释是要告诉大家人体器官之间关系需要重新思考,脏腑器官即使没有管道相通也不能否定两者之间的关系,中医理论早就认可这种思维方法了,西医却很难接受,但是西医必须突破思维方法的束缚,在人体中这种关系还有很多,比如上肢为什么是大臂、小臂、手这种结构,上下肢为什么存在对应关系,西医知其然而不只其所以然,只有在思维方法突破才能有医学的突破。 三、八腑器官对应:八腑器官对应关系稍微复杂,依旧是头胸腔四脏的腑与腹腔四脏的腑之间具有对应关系,其中胃、大肠、小肠、膀胱之间的对应关系体现了人体物质代谢关系,骨骼、子宫、三焦、胆囊之间的对应关系体现了细胞的生长代谢。 1、小肠和膀胱:都是人体盛装水液的器官,小肠将水液中的营养物质吸收进入血液,膀胱将水液中的垃圾排出体外。 2、大肠和膀胱:都具有排泄功能,大肠排泄粪便,膀胱排泄尿液。 3、小肠与胃:都具有分泌功能,胃分泌的消化液显示酸性,小肠分泌的消化液显示碱性。 4、大肠和胃:都是储存器官,都显示酸性,具有贮存功能,胃储存食物为了消化吸收,大肠储存粪便等待时机排出体外。体现了消化和代谢的对应关系。 5、骨骼与子宫:都具有贮存细胞的功能,骨骼具有贮存干细胞,通过干细胞分化成各种细胞以维持人体器官正常生理功能,骨骼是阳中之阴,蕴育大量干细胞;子宫具有孕育胎儿的功能,是阴中之阳,孕育一个胎儿。 6、三焦和胆囊,三焦是人体最大的八腑器官,亥时三焦经活跃可以把气血输布到全身各处,为细胞生长发育做准备;胆囊是人体最小的八腑器官,胆经活跃体现了脏腑器官的工作强度处于最低状态,最有利于细胞的生长发育,而胆经活跃的子时正是细胞分裂繁殖最活跃的时间。 四、八腑器官排列(见图2-2):八腑器官以脐部为中心,按照后天八卦顺序排列。人体器官的解剖位置也支持这一观点。 1、大肠居于乾位,大肠的乙状结肠部分是储存粪便的地方,在整个大肠中具有特殊地位,乙状结肠的位置是后天八卦的乾位。 2、膀胱居于坎位,膀胱是储存尿液排泄尿液的器官,居于后天八卦的坎位。
4、三焦位移,三焦本应该居于震位,但是乙庚化合以后形成人体的对称结构,三焦重心前移至人体腹部中央神阙穴位置。 5、胆囊居于巽位,调节胆汁分泌。 6、小肠位移,小肠本应该居于离位,但是小肠的职责是吸收营养,营养物质属土,所以小肠下移至腹部中央位置(五行属土),以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 7、胃居于坤位,受纳水谷。 8、骨骼位移,骨骼本应该居于兑位,但是乙庚相合形成人体对称结构,骨骼是人体支撑结构,所以骨骼重心后移至命门穴位置。 五、八腑器官与胎盘系统对应关系。 在腹腔中央是脐部,脐部联通胎盘,胎盘系统是人出生以前生殖内分泌系统的核心器官,八腑器官中胃、胆囊、小肠、大肠、膀胱、子宫分布在脐部周围,三焦和骨骼则是以脐部为中心形成完美的对称结构,可以说八腑器官是围绕胎盘系统排列的,把胎盘系统与八腑器官组成以脐部为中心的九宫结构(见图2-3),胎盘对应九宫的中宫,二者五行都属土,符合的非常完美,说明八腑器官受到卵巢系统的调控,是古人的又一智慧结晶。 六、八腑器官的平衡:头胸腔四脏的八腑器官以脐部为中心对称排列,腹部四脏的八腑器官则形成对称形状,胆囊和胃在腹腔上方左右两侧,以人体中线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