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减固本汤
组成:潞党参9g 焦白术9g 茯苓9g 牛角腮9g 杜仲9g 五味子4.5g 淡远志9g 陈阿胶9g 炒贯众9g 乌贼骨9g。水煎服。
功效:填补肝肾,塞流固本。
临床应用:主治肝虚肾亏的顽固性崩漏。本方系取傅青主固汤本去当归、山萸肉、甘草3味、加入牛角腮、陈阿胶、炒贯众、乌贼骨等化裁而成。朱氏认为当归性温动血,故不用。方中远志既可宁心安神,又止胞宫出血。由于顽固性崩漏流血无度,肝肾均亏,八脉空虚,故参入牛角腮、阿胶类血肉有情、原胶质之品,填补冲任之脉。贯众能清热解毒,与远志同用,其止胞宫出血具有卓效。朱氏经验,逢久崩久漏者,嘱病家于隆冬封蛰之际,取阿胶、龟板胶、牛角腮等原味胶质药物,加用健脾和胃之品,熬煎成膏滋药,每日进服,则崩漏未止者可截止,已止者可巩固疗效。
二、止崩汤
组成:潞党参9g 当归身6g 生地9g 白芍9g 山茱萸肉9g 女贞子9g 焦白术6g 青蒿6g 盐水炒黄柏9g 蒲黄炭9g 熟军炭3g 陈皮6g。水煎服。
功效:补养阴血,清热调经。
临床应用:主治阴虚血亏,内有瘀热的崩漏,伴有头晕腰酸,颧红口燥,午后潮热,脉带数,苔黄等症。朱氏认为崩漏一症的治疗,虽以补充气血,塞流止血为主,但若辨证为阴虚阳亢,内有瘀热者,纵用补涩法,亦无济于事,必须在补涩之中酌加清理瘀热之品,方能中鹄。《济阴纲目》眉批中谓:“愚谓止涩之中,须寓清凉,而清凉之中,又须破瘀解结。”故朱氏对这一类型的崩漏患者,常在养阴柔肝法中加入清热凉血,祛瘀行滞之功的熟军炭,蒲黄炭两味。尤其是熟军炭是必用之品,既能推陈出新,引血归经,又腹痛便泻之副作用。但兼有便秘一症,则熟军炭用量加至4.5g。朱氏遇崩漏日久,尚有瘀热未清,应用补涩药无效者,也于补养药中熟军炭一味,每能应手而止。
三、加减艾附暖宫丸
组成:陈艾叶6g 制香附9g 当归6g 续断9g 白芍6g 熟地9g 煨木香4.5g 台乌药6g 川楝子9g 黄芪9g 肉桂2.4g。水煎服。
功效:养血温经,理气止痛。
临床应用:治胞宫虚寒,冲任气滞的痛经。本方是由《沈氏尊生书》中的艾附暖宫丸加减而成。方中用黄芪、熟地补气血,当归调经,续断调肝肾,香附理气行滞,肉桂、陈艾叶等温宫暖胞。气血因寒而滞,得温暖而行,通则不痛。如经水夹有瘀块,可加山楂、青皮、红花、枳壳等以使化瘀行滞而止痛。
四、黄带方
组成:焦白术6g 茯苓9g 陈皮6g 白芍6g 川黄柏9g 黄芩9g 樗白皮12g 白槿花9g 白果(打)7粒。水煎服。
功效:健脾化湿,清热束带。
临床应用:主治因脾虚湿感,湿热下注带脉的黄带,可伴带下稠粘或秽臭,胸闷心烦,小溲黄赤,舌苔黄腻,脉象濡数。本方是由《丹溪心法》二妙散和《证治准绳》三补丸化裁而出。若湿盛加苍术6g;热盛加川黄连3g;带下秽臭甚者,加土茯苓12g,墓头回9~12g。朱氏认为墓头回乃属带下而有秽臭味的专药,配入土茯苓治疗腥臭黄带,屡试屡效。
五、赤带方
组成:香附炭9g 焦山栀9g 丹皮9g 川黄柏9g 当归身9g 白芍9g 地榆炭9g 鸡冠花9g 侧柏叶炭9g。水煎服。
疗效:解郁清热。
临床应用:主治带下黄白间夹有赤色或紫黑色,有血腥气,可伴精神抑郁,胸胁胀痛,苔黄舌红,脉弦数。本方是由《女科撮要》丹栀逍遥散化裁而来。如有黑带,则改白芍为赤芍,当归身为当归,既养血又活血,使残余积血得以排除。俟紫黑色带消失后,续治黄白带。
六、白带方
组成:淮山药9g 焦白术6g 山茱萸肉9g 石莲肉9g 生米仁12g 砂仁2.4g 川黄柏皮6g 海螵蛸9g 茯苓9g。水煎服。
功效:健脾化湿,固带。
临床应用:主治因脾虚生湿,带脉失固的带下色白而无臭味,连绵不绝者,伴有精神疲乏,面色萎黄,食欲不振,舌苔白腻,脉象缓弱。本方系由《和剂局方》参苓白术散化裁而出。方用淮山药,白术,茯苓,砂仁健脾和胃;苡仁培土化湿;萸肉补肝肾,固带脉;莲肉、海螵蛸固涩止带。朱氏认为白带虽为脾虚湿滞,但带有残热内恋,故酌加川黄柏清余热,化湿浊。如有腰酸者,加菟丝子9g 杜仲9g 如阴部有浮肿,加白芷炭2.4g 车前子9g。
七、青带方
组成:黄柏9g 黄苓9g 焦栀子9g 苦参9g 蛇床子9g 金银花9g 茯苓9g 生地9g 樗白皮12g。水煎服。
功效:清热杀虫。
临床应用:主治带下青绿色或菜黄色,质稠而有泡沫,流出后常刺激外阴皮肤而引起瘙痒感。朱氏认为本症也由脾虚湿热,下注带脉所致。治疗之时,应配合外治法,常用野菊花,生百部、白槿花、韭菜煎汤熏洗外阴部,或用黄柏末、枯矾研匀外敷。
八、白崩方
组成:鹿角霜9g 狗脊9g 白蔹9g 陈艾叶6g 潼蒺藜9g 杜仲9g 五味子4.5g 淮山药9g。水煎服。
功效:峻补奇经。
临床应用:主治带下如米泔水,质清稀而状如冲崩,兼有头晕目眩,腰酸膝软,四肢不温,舌苔薄白,脉象微弱。朱氏认为本症多见于老年,先天不足或病后虚损的妇女。其病机为肾阳虚弱,冲任亏损。本方系由《济生方》白蔹丸加味而成。该方为治阳虚带下的祖剂,《女科切要》的内补丸和《吴鞠通医案》的通补奇经丸莫不由此衍化而出。
九、五色带下方
组成:生黄芪12g 焦白术6g 熟军炭4.5g 川黄柏9g 败酱草9g 米仁12g 全瓜蒌9g 连蒂菱壳12g 生甘草3g。水煎服。
功效:清热解毒,祛瘀软坚。
临床应用:主治臭秽异常的五色(青、黄、赤、白、黑)带下重症,可伴心烦口燥,小便热赤,脉数。如带下如脓样者,加白头翁12g 鱼腥草9g;出血多者,加黑地榆12g 阿胶9g ;阴道作痛者,加犀黄醒消丸(吞服)1.2g ;阴部瘙痒,则加苦参片9g 蛇床子12g。朱氏认为,带下杂色是因湿毒内蕴胞宫所致,或为胞宫内有脓疡,或为肿瘤。方中熟军炭为要药,既清热解毒,又祛瘀止血;米仁健脾化湿,排脓消肿,配带蒂菱壳同用,共奏固涩止带之功;生黄芪、白术、甘草除固气益损外,又能排脓止痛;川黄柏、败酱草擅长清解下焦湿毒。本症迁延日久,五脏俱败,津液枯槁,可见面色不华,形体消瘦,精神萎顿,腰膝酸软、舌质红,苔光剥,脉微细,朱氏改用补虚固脱之法。处方:生黄芪12g 潞党参9g 麦冬6g 当归身9g 白术6g 五味子6g 米仁12g 赤石脂(包煎)12g 生甘草3g。水煎服。
十、加减扁鹊三豆饮
组成:赤豆9g 稆豆衣12g 生甘草3g 生地12g 茯苓皮9g 忍冬藤12g 嫩钩藤9g 地肤子9g 苍耳子9g 黄芩9g 当归身9g 白术6g。水煎服。
功效:养血祛风,健脾利水。
临床应用:主治妊娠皮肤发黑,妇人及产后面部色素沉着,服避孕药及人流后面部及手部皮肤色素沉着者。扁鹊三豆饮是由赤豆、稆豆衣、绿豆、生甘草四味组成,原治小儿稀痘清毒,且对麻疹有预防作用。朱氏认为妇人妊娠,产后或服避孕药后引起皮肤色素沉着,是由于血虚生风,热毒蕴血,脾虚生湿所致。本方减去绿豆,加入当归、生地,以养血凉血;忍冬藤清热和络,走达四肢;白术、茯苓皮健脾利水;苍耳子、地肤子祛风止痒;钩藤,黄芩清热平肝安胎。
证治经验
一、肝郁脾虚型痛经治疗经验
朱氏治疗肝郁脾虚型痛经的治则有:
(1)对每月行经前常有胸闷胁胀,小腹坠痛,腰酸带多等先兆症状时,采用疏肝和胃法。处方:制香附9g 郁金6g 当归6g 白芍6g 延胡索6g 乌药9g 川楝子6g 净乳香6g 净没药6g 苏梗6g 煨木香4.5g 焦山楂9g 水煎服。
(2)经期中采用健脾束带法。处方:白术6g 陈皮6g 茯苓9g 黄芪9g 当归6g 米仁12g 樗白皮9g 海螵蛸9g 仙鹤草9g 黑地榆12g 川柏6g。水煎服。朱氏指出,痛经一般本月服药,隔月见效,若本月调治,下月经来时痛缓,已可谓有效,必须按月调治,甚至不服药而在较长时间中不再发作,方属痊愈。痛经愈后,应注意经期卫生,避免过劳,保持精神愉快,谨避风寒,勿食生冷及有刺激性的食品,以防宿疾复发。
二、妊娠恶阻的内外合治经验
朱氏指出,妊娠恶阻轻者不需服药。如平时胃气虚弱,情绪易于激动,常可剧烈呕吐,甚至呕血或昏厥,妨碍母胎健康,当宜医治。朱氏治以健脾宽中,降逆清热法。药用焦白术、姜半夏、姜竹茹、橘皮、砂仁(后下)、淡黄芩、乌梅、左金丸组方。若胃寒,则去黄芩加生姜、伏龙肝;胃热,酌加姜川连、活芦根;兼有呕血,加鲜生地、藕节炭。朱氏嘱咐,服用上药之前,可先饮生姜汁数滴,或先用生姜和薄粥汤煮滚饮用,再行服药。胃有热象者,可食少许冷饮,后与少量药汁缓缓试服。若能下咽不吐,再将药汁分次服下,遵此服药方法,当能见效。对药入即吐,甚至见药闻味即吐的严重恶阻者,朱氏常采用其父朱南山所传一香芹蒸气之外治法,即取鲜芫荽(俗名香菜)1把,加苏叶3g 藿香3g 陈皮6g 砂仁6g 煮沸后倾入大壶内,对准孕妇鼻孔,令吸其气。此本芳香之气,吸入能宽胸定逆,悦脾醒胃,顿觉舒畅,其后即可试服少许食物,常能受纳而不再呕吐。
三、预防滑胎心得
滑胎一症,巢元方谓“血气不足,故不能养胎,所以致胎数堕”。朱氏遵循前贤,认为本症以肾气虚弱,冲任受损者居多。为防微杜渐,应在怀孕兼有腰酸之象时即行服药安胎,以免一旦流血,旋即难免胎坠不及。治疗本症,要掌握3个原则:一是补气益血,凡有小腹重坠感觉,为中气不足,带脉失固,可用黄芪、太子参补气。益血乃是养胎助育之需,习用熟地、阿胶。二是益肾固胎,肾气不足则元不固,胎动不安或胎漏下血,应补益肾气以强冲任,使胞胎稳固,杜仲、续断为其常用之品。三是健运脾胃,因脾胃为水谷之海,生化之源,消化吸收,输布津液与母胎的营养和健康关系密切。朱氏安胎常用方药为:太子参、土炒白术、白芍、阿胶、杜仲、续断、桑寄生、藕节、苎麻根。朱氏又强调指出:素有滑胎者,不宜生育过密,否则屡孕屡胎,以致气血虚亏,冲任损伤,嗣后终难受孕。每逢滑胎者,叮嘱小产后必须避孕半年,且服杜仲、续断、菟丝子、覆盆子、紫河车、黄芪、生地等品调补奇经,使受损之胞宫得以充分复原后再行受孕,则胎元结实,不致轻易滑坠。朱氏认为,滑胎者见红来诊,胎元已损,难以挽回,腰酸一症可为小产预兆,此时即以安胎,常能使胞胎得固。
朱氏学术思想渊源于《内经》、《金匮要略》,博采《妇人良方》、《济阴纲目》、《傅青主女科》、《竹林女科》等医著,尤其是推崇宋代陈自明《妇人良方》和明代武子望《济阴纲目》中治疗妇人病的处方用药。朱氏治病主张务求其本,重视气血、脏腑、经络理论,尤其调肝和奇经学说的运用。认为妇人以血为主,而肝为藏血之脏,与冲任血海密切相关。奇经盘踞于小腹,小腹又为经、带、胎、产之疾的病变所在,故妇人内伤杂病的治疗非深究奇经难以获效。审证注重诊乳,以察肝气的条达或怫郁;又注重按腹,以辨胎孕或症结。朱氏常谓:“妇人病多隐微,必须详问细查,方能确切诊断,则用药无不中鹄。”临床善治崩漏,痛经,不孕,子痫等证,对药物的使用和配伍具有特殊的见解和心得。朱氏强调指出,治疗妇人病应掌握服药时间,才能提高疗效。如他治疗痛经一症,根据不同病因类型,其治疗时间也有所不同。痛经属气郁型者,在经前感到乳胀胁满时,就应服用疏肝理气药,使肝气条达,气血运行复常;属血瘀型者,应在行经初期,给以活血调经药,使“瘀滞”即时给以得散;属虚性者,必须平时服药,行经期不须服药,同样能治愈痛经。此外,朱氏治病既不拘一病一方,亦不局限内服汤药,兼用内外合治,或单用简便外治方法而获奇效。如曾治一例鼻渊病家衄血不止,症势猛急,急取附子研碎糊并贴于足心涌泉穴,再以冷湿毛巾外敷风池穴,衄血须臾即止。又如对患盆腔炎腹部触及包块者,除内服汤药外,又用川椒、大茴香、乳香、没药等共研细末,以面粉、高粱酒少许调和敷于患处,再以热水袋温熨,腹部包块每能消散。
医案
案一、经行发热
于××,21岁,未婚。
初诊:1962年2月9日。患者平素娴静寡言,月经向来超早,拖延日期颇长,1961年8月开始,经水20天一转,经行时兼发高热,并有胸满,胁胀,甚至呕吐的症状,经历10日,经净后发热亦退,成为规律。发热渐次加重,在安徽宿东某医院诊治时,曾测得体温高至40℃,心烦头眩,面红目赤,甚则昏厥,隔时方醒。曾经医治无效,精神颇受威胁,1962年2月间返沪来治。
来诊时已届临经前期,症见精神不舒,胸闷胁胀,口鼻干燥,脉象弦数,根据证象,诊断为肝热型的经行发热。
推敲本症病机是:患者素来性格沉静,有不如意事抑郁于怀,肝郁则气滞。在经期中这种现象更为显著,肝脉络于胆,散布于胁间,所以常见胁胀,木郁则横逆,逆则g 土,因此兼见胸闷呕吐,相火附于肝木,木郁日久易于化火,引起高烧;火性上炎,故头目眩晕,甚则昏厥。治以疏肝清热法
柴胡4.5g 青皮、陈皮(各)4.5g 当归身6g 赤芍6g 枳壳4.5g。制香附9g 炙甘草3g 白术6g 川厚朴2.4g 青蒿6g 黄芩9g
服药时月经来临,服2帖后效不显著,热势燔盛,口鼻燥热犹如喷火,头目眩晕,又将出现热厥现象。二诊时研究其证象,因肝经直上巅顶,肝火上扰,又有动风之趋势,再三考虑,乃于上方加钩藤18g (后下)以平肝熄风,并增强清热的功效。服2帖后据诉头目清凉,随访,每月经来不再发热,证明获得了长期疗效。
案二、痛经
黄××,23岁。由于经行受寒引起每次经转腹痛颇剧,引起经来腹痛,乃1962年1月间前来就诊,共诊疗四次,痛势见差,下面为四诊医案:
初诊:1月14日(第1个月)。经水惯后,每次临经腹痛颇剧,腰酸,经来量少不畅,夹有紫红血块。经期将近(1月14日),已有预兆,脉象沉细而带弦,舌苔薄白。症系胞宫虚寒,冲任气滞。治当温经理气。
陈艾叶6g 制香附9g 当归6g 续断9g 白芍6g 熟地9g 煨木香4.5g 台乌药6g 川楝子9g 黄芪9g 肉桂2.4g
二诊:2月24日(第2个月)。上月服药后,经来腹痛已减,本月21日经近七日而来,血块已少,经来亦爽,腹痛仅半日,痛势亦缓,业已获效。治宗前方意,养血温中疏肝理气。
制香附9g 郁金9g 丹参9g 陈艾叶9g 乌药6g 川楝子9g 枳壳4.5g 熟地9g 陈皮6g 吴茱萸6g 白芍6g
三诊:3月22日(第3个月)。服二诊方后,小腹颇感温暖,本月21日经水届期而临,腹已不痛,胸闷腰酸等症亦减,病亦大好。治拟疏肝理气,以巩固疗效。
制香附9g 陈皮6g 乌药6g 枳壳4.5g 熟地9g 白术6g 煨木香4.5g 川楝子9g 续断9g 狗脊9g 陈艾4.5g
复诊:4月21日(第四个月)。调理后经水已准,腹痛已减,此次经水又将应期而来,有小腹坠胀等预兆,精神疲倦,治拟调肝肾健脾胃。
当归6g 白术6g 白芍6g 制香附9g 续断9g 紫丹参9g 仙灵脾9g 巴戟天9g 制黄精9g 新会皮6g
服后据患者自述:服药调治过程中,第1个月痛势虽差而痛期仍有2日,第2个月则痛缓而痛期仅半日,第3个月不仅痛经愈,而经期亦佳,第4个月服药后经水即来,腹亦不痛,精神亦振。
案三、经来两手掌背起泡发痒
樊××,38岁,已婚。
患者经来除腹部胀痛外,更有一特殊现象,即是两手的掌背起泡发痒,经净后即退,近10月来每月如此。
初诊:1963年7月4日。察其体格颇为结实,精神不舒,据其自述,上次经水为上月八日来,现又将届临,已有预兆,感觉胸闷胁胀,纳谷不香,腰酸神疲。按其腹则略有作胀,切脉为虚弦,舌苔薄黄,又述发作时搔痒难堪,夜寐不安。证属肝木郁结,湿热内蕴,治用疏肝解郁健脾清热法。
柴胡4.5g 当归9g 白芍6g 白术6g 茯苓9g 甘草2.4g 桂枝4.5g 钩藤12g (后下) 制香附9g 郁金6g 苏梗4.5g 乌药9g
服后胸胁较宽,腰酸腹痛已好,唯感食欲不振,小腹坠胀,仍用上方去甘草加鸡内金,服后经水即来。此次腹痛缓和而掌背亦未起泡,为10个月来第1次出现的好现象,复用上方改为鸡内金、合欢皮,再连服2剂,后经3个月的观察。经来腹痛现象已好转,而且掌背起泡等症状未见发作。
案四、临经头痛
陈××,34岁,已婚。
婚后未孕,经期尚准,惟量少色淡,而每临经期,头部疼痛如锥钻刺,几不能忍,规律性发作已数年,常需经期请假,影响工作。于1960年6月前来门诊。
就诊时适值临经前,头痛如裂,用布紧束额部,如新产妇然。据述上月于2日经转,刻又将临,头痛异常,乳部作胀,腰酸肢楚,咽干口燥。切脉细弦而数,舌质红,苔薄黄。依照症状诊断为肾亏肝旺,水不涵木。嘱在每次行经先兆期直至临期,为最适当的治疗时机,每月服药四天。现将三个阶段过程介绍如下:
第1次,以头痛内热经来不爽为主症,治以平肝清热疏肝调经法。
嫩钩藤18g (后下) 明天麻2.4g 川芎4.5g 生石决24g (先煎)白芍9g 川牛膝9g 枸杞子9g 滁菊花6g 合欢皮9g 茯苓皮9g 省头草6g
第2次,上次经期复用平肝清热药后,此次经来日期推后10余日,但经前头痛已缓和,所以来时已不扎头布。据述:刻尚有乳部发胀,腰酸神疲等症,与上次相比,已轻快不少。现经量不多,色淡红,脉象细弦,苔薄黄。治疗用疏肝理气,潜阳清热法。
嫩钩藤18g (后下) 石决明24g 陈青蒿9g 夏枯草9g 制香附9g 广郁金6g 橘叶、橘核(各)6g 白蒺藜9g 稆豆衣12g 合欢皮9g 杜仲9g
第三次,服药后隔三个月又来复诊,头痛已愈,三次临经未曾发作,症已大好,乳部作胀,也已日渐减轻,此次经来,仅感头眩腰酸,精力疲乏,经量则仍不多,色亦较淡。脉虚细,苔薄白。治以滋补肾阴养血扶土法。
全当归6g 大熟地(砂仁2.4g拌)9g 山萸肉9g 女贞子9g 白芍6g 茯苓9g 稆豆皮9g 焦白术6g 川芎4.5g 巴戟肉9g 嫩钩藤9g (后下)
经过这次调理后,症已痊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