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沧浪亭

 苏迷 2015-09-19

/顾小英 

蝉声如雨,我走进沧浪亭。

粉墙。漏窗。滴水瓦。碎径。花坛。松柏。花草藤叶。夏天,阳光那个热烈呀!那么热烈的阳光照射下来,照在树木花草上,照在粉墙上,照在漏窗和滴水瓦上,泛起一层层的光芒。

于是,粉墙成了画纸,光影是画笔,不停地涂抹一张画。滴水瓦尖尖的瓦影子投下来了,对过小径松枝的影子斜斜地投过来了,花坛里草叶的影子浮上来了,刹时,粉墙成了一幅美丽的水墨画。墨分五色,黑白分明,细节生动。随着光影的变幻,这幅水墨画也在不停地变化着构图和色泽,栩栩如生。

我在浓荫深处的碎石小径上徜徉,一边欣赏眼前的水墨画。此时,心不由得疼了:沧浪亭,你不可以如此美!你不可以美得如此精致!

突然,我怀疑自己误入了另一个园子。

我看见他们——一群来自全国各地的美术老师,正在画画。他们或者弯腰在走廊里,或者蹲坐在石头上,或者站立在树丛间,三个一群,两个一伙。独自一人。他们穿红衫长裙,或者着休闲短裤。他们戴眼镜、蓄小胡子,或者理小平头,健硕黑壮。花花绿绿,男女搭配,高矮胖瘦,老少中青。他们面前架着画板,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跃然纸上:水墨画、油画,速写、素描、水粉、水彩、版画……宣纸上,水墨一点点渲染,缓缓地铺展开来;油彩被涂了一层又一层,色彩纷呈,生动了,渐渐荡漾开去……

他们说,相约暑假一起来画苏州,他们要把苏州的园林画个遍。

此刻,他们的画板上是《沧浪亭》。

我问一位美术老师:何谓水墨画?何谓油画?其实我是想问,用水墨画和油画分别表现沧浪亭,效果有何区别?老师答曰:水墨画就是中国画的一种,讲究浓、淡、干、湿、焦;油画使用油性材料,讲究冷暖和光影的关系,追求特殊的肌理效果。水墨画的沧浪亭,是简约淡远的悠远意境;油画里的沧浪亭,淡红浓绿,眉清目秀,秀色可人。

循着这两种意境,我的脑子里浮想联翩。

沧浪亭始建于宋庆历四年(1044年),历史悠久,是现存最古老的苏州园林。当年,苏舜钦花四万青钱买下沧浪亭后,取意《楚辞.渔父》中“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将水畔小亭取名为沧浪亭,表现出一种超然世俗名利之外,寄情山水自然的清高意趣。

中央主山,古木苍翠。登山,但见一结构古雅的方形石亭,这就是沧浪亭。康熙年间,江苏巡抚宋荦仰慕苏舜钦,前来寻访苏氏沧浪亭遗迹,已无可寻,便在这土山上重建了沧浪亭,以示敬仰先贤之情。

在沧浪亭,我的目光和思绪追随着那幅著名的石刻对联:“清风明月本无价,绿水远山皆有情!”清代学者俞樾所书的集联,取北宋大文豪欧阳修和苏舜钦诗句而成,这两个大文豪挚情深谊,可谓高山之于流水,珠联璧合,朗朗颂扬,源远流长。

记得小时候,父亲在老家正屋的墙壁上贴出一幅山水画轴。画轴是父亲请附近书画之乡胥口的一位农民朋友画的,青绿的绢丝画轴,远山如黛,几带绿水长流,再配上这首脍炙人口的对联诗。每个晨昏昼夜,我抬头的第一眼就是读老家墙壁上的这幅山水画,然后在心里一遍遍默诵对联上的诗句,一种无限悠远的文化意境慢慢浸润着我,它成了我幼年时代最早的文学启蒙。

沧浪亭,一衣古水带出无限意蕴,成了高人隐逸、超尘出世的理想居所。料想这古木清丽之地,有多少名人贤士曾在此驻足停留,抒情喻志,流连忘返。最是某个中秋月夜,《浮生六记》中的沈三白携了芸娘,在沧浪亭观月赏乐,清风起,弄丽影。优哉游哉,那份闲情和情笃羡煞旁人、今人和世俗人,这嫉妒之人中当然包括你和我。

夏天的沧浪亭,不管在哪块画板上都是美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