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寻找破碎了的乡愁时间:2015年09月16日09:28来源:青岛早报原标题:寻找破碎了的乡愁 甘徐梅 后现代的破碎性给了我们所有人写作的机会。每一个人都在抒写他的散文,都能从他的生活里摘取作为题材的片段,然后陶醉热情地抒发感慨,寻找一种悲欢离合的升华。这些泛滥的文字一点点地汇聚,在或深或浅中都显露出一种纯粹的精神指向,仿佛心头一抹飘渺的,却难以拭去的色彩——乡愁。这是一种人类普遍的“乡愁”,而在这片积淀着几千年文明的大地上,也愈发凸显出它的不可或缺。和谷先生作为大地上的“君子”,以农民般返璞归真的姿态,怀着知识分子都共同具有的一份情怀与命运感,去抒写下对那片陕西黄土地的深沉眷恋,以及对它,对整个民族赖以生存的土地最朴素的敬畏。 和谷的散文集《归园》共五辑。前四辑精短易读,题材涉猎到黄土地的各个角落,作者透过一朵花,一石槽,一小方田地,也能感悟出时间的厚重与人生的纷繁境迁。这不是故作姿态的回味,也不是文人墨汁味的多愁善感,而仅仅是作为一个年过花甲的人,在半只脚踏入坟墓的笃定中,能够忆起的最清晰,最真实,也是最踏实的念想。第五辑中的散文大体属叙事性散文,读来朴素实在,仿佛一个老人在对童年记忆与家族史,在娓娓道来地进行讲述。 和谷先生的散文,文人气息固然有,但另一种贴近土地的自然气息,却一点点冲淡了前者。他带着陶渊明式的出世情怀,用一种诗性与哲理性去耕读现代生活,文字清淡如菊,在“田园将芜,归去来兮”的洒脱中,又用一种反思性的目光不断凝望那失去故乡后的巨大窟窿,试图唤回人们心中逐渐消蚀的守望。他没有叙述什么道理,也没有刻意地抒情,而是以相当简练的文笔,近乎克制却又显得十分自然的状态中,展现出他的品性与悲欢。 和谷先生的散文除了饱含人生的忧愁欢喜之外,还有它的文化性。而就这点而言,和谷先生与余秋雨先生的文化散文有着相似之处。他们都驻足于古老的文明,相信即使碎成了碎片,也依旧光亮的文明。就范围而言,和谷先生更专注植根于中华文明。笔者曾在张笑宇的《重建大陆》中看到过一段话:中华文明不是某一个或某一系列的思想家构建出来的,而是在不断发现、思考并回应这片大陆上反复出现的问题中得到磨练、最终开放出璀璨的生命之花。而作者在面对古老的文明——血缘纽带,年代久远的石磨,古代诗歌等这些文明精华的凝望、体悟中,感受到的不仅仅是一份石头般坚硬的文化记忆,而是一种古老的,带着永远无法割舍的爱,与对人生命运刻骨铭心的迷恋。那是时间晦暗的镜子,是砌在墙里的记忆,是你我血液里被遗忘了的姓名啊。 和谷先生在书里写道:“近年我常住乡下,观察父老乡亲物质与精神的处境,从家谱与史志中梳理近百年的人和事,农耕文化的凋落与愿景,让人惆怅不已。在城镇化的时风中,田园将芜何所归,试图描摹故乡真实的面孔,在追寻个体命运的归宿中,也自然融入了对世态的观照。”这是他对自己的这些文字的大体概括。同时,笔者在全书的阅读里,也读到了和谷先生的某种隐秘却强烈的呼唤。或许先生深知个体之力,无法面对时代荒败的变迁,他只能用自己一生的记忆与知识的积淀,来拧成一股力量去冲破自己内心那道现代性的墙。墙冲破了,自己逐渐不再流浪。而放眼望去后,大部分的人都在流浪,却又都在不断奋力地建造自己的墙。他们都渴望能开更大的窗户,却从未想过走出去。这是我们的痛苦,也是悲哀。 和谷先生在回到了生活本身后,用一种静观的态度面对世态人生,也在时间的风沙中,终于在这片他热爱的土地上,扎根了自己的散文生活。或许也只有找到了精神的故乡,散文才能如此的简单而冲淡。 在《种花》一文中,先生写下了这样几个字: 种子发芽,开花,结果。 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管那乡愁,已破碎不堪,而先生所作的,依旧是寻找,不停地寻找。不问结果。 本文相关推荐相关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