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鲁民(河南) 古人蒋坦,早晨听见窗外雨打芭蕉的声音,心烦意乱,百无聊赖,于是,提笔写下一句:“是谁多事种芭蕉?早也潇潇,晚也潇潇。”到了晚上,妻子秋芙,又提笔续上后一句:“是君心绪太无聊,种了芭蕉,又怨芭蕉。” 无聊,用生理学的角度来解释,即一种注意力倾注的对象不符合自己的价值观时的心理体验。通俗一点讲,就是没意思。上班没意思,下班也没意思;一人独处没意思,朋友聚会也没意思;结婚没意思,离婚更没意思;读书没意思,看电视也没意思;宅在家里没意思,出门在外更没意思……这种情绪会让人感觉到无所事事,不知道该做什么,从而导致空虚、孤独。 如果寻找具体的原因,可能是因为没有目标,没有信仰,没有寄托,没有动力,没有激情。一般来说,心态积极的人很少会觉得无聊,他们目标明确,信仰坚定,志向远大,动力充足,每天都兴致勃勃地干着喜欢的事业,忙得不可开交,根本就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无聊”。 著名作家贾平凹,已经六十多岁了,还在文坛拼搏,不断推出新作;水稻专家袁隆平,早已超过八十岁了,还在田头奔波,为超级杂交水稻殚精竭虑;肝胆专家吴孟超,年逾九旬,还要给病人动手术;语言学家周有光,一百多岁了,还在苦读不辍,著书立说,一个个都充实得很,既没时间无聊,也不知无聊为何物。要想走出无聊,不妨向他们学学,给自己定个奋斗目标,有点人生追求,干点有意义的事,让自己忙起来,心里有事业,精神有寄托,无聊就会远离每个人的身边。 无聊,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没有处理好如何对待欲望的问题。在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先生看来,人干什么都没意思,都无聊之至。因而,他曾经断言:“人在各种欲望不得满足时处于痛苦的一端,得到满足时便处于无聊的一端。人的一生就像钟摆一样在这两端之间摆动。”这就是著名的叔本华的“钟摆理论”。 叔本华先生的看法不能说没有道理,每个人可能都有过这样的体会,为了满足个人的欲望,或成名成家,或恋爱求偶,或购房买车,日思夜想,焦虑不胜,达不到目的时痛苦不堪,度日如年,甚至连死的心都有。一旦欲望得到了满足,官升了,财发了,职称评上了,工程拿到手了,心仪的对象追到了,就会慢慢感到平淡无奇了,好像得到的东西没想象的那么好,觉得费那么大劲似乎不值得,于是,就“处于无聊的一端”。 那么,怎样才能摆脱“叔本华钟摆”呢?说难也不难,事在人为,境由心造,两千多年前的老子早就有了解决办法,那就是“清心寡欲”。生性恬淡、欲望不高的人,就好比是钟摆在两端起伏不大,喜也有限,悲也有限,得也不多,失也不多。既然不抱希望,自然也就不会失望,既然不准备拼命争什么,自然也就不存在没争到的苦恼,于是,就有了理想境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要走出无聊,还要提升精神境界,培养高雅情趣。譬如,平时多读经典名著,常和古今中外那些杰出人物“交谈”,使自己的灵魂居于高处,摆脱低级趣味,对真理的追求和对美好的向往,都会使人们变得高尚和理性起来,而这都是对抗无聊的利器。同时,人们还要特别警惕那些每天都像海样的无聊信息,远离那些满地鸡毛、荤腥污秽的“八卦消息”,以免使自己变得精神猥琐,品位低下。 古人说“不为无聊之事,何遣有涯之生?”这是自嘲,更是提醒,颇值得警觉,人生苦短,如果一直生活在无聊之中,做无聊事,说无聊话,交无聊友,那也确实是人生悲剧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