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亦赏| 六指神笔祝枝山

 杨关桥 2015-09-20


六指神笔祝枝山

  都知道江南四大才子祝枝山、唐伯虎、文征明、徐祯卿的大名,他们四人都以一项专长闻名天下,其中,祝枝山以书法闻名。他家学渊源,能诗文,工书法,特别是其狂草颇受世人赞誉,有“天下书法归吾吴,祝京兆允明为最”的赞誉。



祝允明


  就是这样一位在中国历史上都称得上的书法巨匠,却并没有完美的手。他原名祝允明,字希哲,因右手有六指,自号枝指生和枝山,又署枝山老樵、枝指山人等。这也是祝枝山这样奇怪名字的来由。



致元和手札(局部)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祝允明先天禀赋很好,他五岁时就能作一尺见方的大字,读书一目数行,九岁时已经能作诗,被称为“神童”。10岁已博览群书,文章瑰丽,才智非凡。




祖允晖庆诞记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祝允明青年时期发奋苦学,为的是和他的长辈一样求取功名,这是文人的唯一出路。苏州府学树立着他外祖父撰并书的《儒学兴修记》和撰写的《科第题名之记》,这对于祝允明来说就是压力和要求。眼看自己熟悉的师长一个个金榜题名,他也必须努力。科举除了读书外还要练好楷书,祝允明严格地按照前辈的教导扎扎实实地下功夫。祝允明往往把读书和写字结合起来学习。例如他二十八岁时用小楷书录一卷《唐宋四家文》。在卷末他自己认为前辈们往往书录古文上百,抄录一遍即能“得其大略”,所以他也学着这么做。




小楷 毛珵妻韩夫人墓志铭


  祝允明青年时期的诗文书法已经闻名乡里,在苦读期间结交了很多良师益友。其中如沈周、刘珏、杜琼、吴宽、周臣、朱存理等都是苏州名士。他拜比他长十岁的王鏊为师,又与年纪相仿的都穆、杨循吉为友,更与比他年轻的唐寅和张灵交往。经常一起作诗唱和、切磋书画,感情深厚。祝允明三十以后才华已经相当出众,请他撰写墓志、碑碣和求书画的人很多。




行草 归田赋 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


  祝允明三十三岁那年,参加乡试,考中举人。凭着自己的才学,祝允明很自信,认为进京考试,录取高第易如反掌。谁知以后七试礼部都没有成功。这出乎他的意料。仕途的失意和打击对于祝允明的后半生起了重要的作用,使他的心境、性格产生了巨大的变化。祝允明中年是在这样一个转变中度过的。他中年的前半期,孜孜不倦于科举考试,思想是积极入世的儒家观念。而后,一次次的失利,使他越来越心灰意冷,渐渐地转向了老庄的消极出世,开始游戏人生。他的心境除了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上表露外,只能在诗文、书法中抒发。他的书法也渐渐转向行草书。




草书 杜甫诗轴 山西省博物馆藏


  五十岁以后的祝允明,心情极度矛盾。年逾五十仍未被录用使他焦躁不安、异常痛苦,常常借酒消愁。五十一岁时作了《闲居秋日》诗,其中有句“浮生只说潜居易,隐比求名事更艰”,发出了来自内心的感叹。这些诗句在祝允明五十一岁后,被他以草书的形式写了好多遍。在他五十三岁那年,痛苦、焦躁、烦闷的心情几乎到了极点。




草书 贾至大明宫早朝诗轴 上海博物馆藏


  五十五岁那年谒选,总算得了一官半职,授广东惠州府兴宁县知县。第二年走马上任。虽屡有政绩,但并没有得上司的欢心,五十七岁那年冬天,因拙于催科秋税曾被停给俸米。




饭苓赋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嘉靖元年(1522),六十三岁的祝允明调往南京任京兆应天府通判,因此后人称他为“祝京兆”。他面对官场的腐败,不堪忍受,终于下决心托病辞职,回故里苏州度残年。





牡丹赋 故宫博物院藏


  祝允明晚年经济状况不佳。他六十六岁那年,文徵明次子文嘉知道他的情况后,在书房中设置了蚕丝纸和上等笔墨,请他去,许酬索字。祝允明趁兴写了行草书《古诗十九首》,这是件精品,文氏父子很是赞叹。后来刻入文徵明的《停云馆帖》。此时,祝允明虽隐于乡里,但书名大振,被公认为吴门书坛领袖人物。也幸亏文征明父子的努力,让祝允明的书法留存下来,这也是书法家之间的惺惺相惜。




草书 杜甫秋兴诗轴 辽宁博物馆藏


  嘉靖五年十二月二十七日(1527年初),祝允明病逝,终年六十七岁。这位书法领袖在贫病中告别了人世。他以自己的实践使吴门书派在崛起中达到了全盛,并形成了明代的浪漫主义书风,成为明代中期书坛的主将,对明代书法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草书 滕王阁序并诗 苏州博物馆藏


转载自书法空间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番茄艺术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