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印度独特的种姓制度

 tjhx0526 2015-09-20
           【争鸣反思】印度独特的种姓制度


                  印度独特的种姓制度

                2012-12-19  印度中文网 


  种姓印度教社会特有的现象,种姓制度把社会中的个人区分并等列为不同的集团(种姓)。这种区分和等列,一般是以血统、婚姻和职业为标准。种姓制度将“人生来不平等”的观念合法化、固定化和永久化,使印度成为世界上最典型的等级社会。种姓在理论上把人划分为四个等级,即婆罗门(神职人员和知识分子)、刹帝利(武士和国家管理者)、吠舍(工商业者)、首陀罗(工匠和奴隶)。其中,前三个等级属于“再生族”,第四个等级属于“一生族”。除了这四个等级外还有一个“贱民”阶层,称作不可接触者,被排斥在种姓体制之外的不可接触者阶层地位最低。从人口数量来看,“再生族”约占印度人口的10%,“一生族”约占印度人口的45%,不可接触者约占印度人口的18%。种姓决定了人们宗教和世俗文化生活的模式,规定了各个社会集团的心理特征,并发展了社会隔离和高低关系细微的等级制金字塔。这个金字塔以大量的不可接触者为底层,以几乎是同样不可接近的婆罗门为顶端,印度教社会就是一个由几百个自治的种姓世界所组成的。


  传统印度种姓社会的基本特征有:(1)职业世袭。一个或数个种姓的联合,往往垄断一个社区的某一职业,放弃这种职业去寻求另外的职业一般被认为是不正当的,也是不可能的。(2)严格内婚。属于一个集团的人只能同本集团的人结婚,不同种姓之间的通婚在理论上是被禁止的,在实际上也极少发生。(3)集团分割。印度社会由种姓制度被分为众多相互排斥、隔离的“小集团”、“小群体”。高种姓与低种姓之间存在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不同的种姓集团之间也筑起一道无形的墙壁。(4)等级制度。在印度,人的不平等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不同种姓有高低贵贱荣辱之分,高种姓压迫和奴役低种姓是天经地义的事。


  印度独立以后,国大党在宪法中明确宣布废除贱民制并实行保留制度。由于在法律上宣布废除种姓歧视,更由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流动性的增加,种姓隔离和歧视已经有很大的减弱,但是种姓本身和种姓集团之间的隔阂并没有消失。独立后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原先众多的种姓逐步结合成三个集团:高级种姓、中等种姓和低级种姓集团。总的来说,传统的种姓制度丧失了一些社会功能,职业分工打破了一些界限,种姓意识不断削弱,尤其印度独立后各种现代化措施的实施,种姓制度正在逐渐淡化、弱化和政治化。虽然如此,种姓制度的结构和根基并未触动,其对印度政党政治的影响和作用仍是不可磨灭的。


  种姓制度反映到政治领域,形成了独特的种姓政治,出现了种姓政治化和政治种姓化现象。种姓政治化的表现是:各个种姓集团纷纷组建自己的政党、协会,为提高自身的地位和争取更多的权益而奋斗;种姓集团及其政治代表政党或协会积极参与政治进程,以赢得选举为目标;高、中、低种姓及其政党在参与政治过程中形成相互斗争的局面:高种姓要维护长期拥有的权势,中种姓势力对高种姓的政治地位提出挑战,低种姓日益觉醒对高、中种姓的权势构成威胁,高、中种姓也加强对低种姓的挤压。政治种姓化的表现是:种姓相关的议题已成为议会各政党立法议事不可缺少的内容;种姓集团成为各党派在选举中争夺的主要对象;种姓群众归根到底是各个党派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基础。


    从种姓角度讲,印度的党派组织大致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种姓性的,一类是非种姓性的。种姓制度对印度政党政治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出现一批种姓政党和组织。种姓制度最大的弊端就是将人的等级不平等合法化,这势必带来种姓压迫、种姓剥削和种姓歧视,每个种姓都要为争取更高的等级地位和更多的社会权益而奋斗,这就是种姓党派组织产生的种姓基础。

  2.构成党派组织的中间骨干和社会基础。从历史上看,印度主要政党一直都为婆罗门等高种姓主导和把持。此外,非种姓党派组织虽然不局限于或主要代表某一个种姓或种姓集团,但是这一类党派组织同样与种姓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表现之一是高种姓构成其领导主体;表现之二是各种姓构筑其社会基础。

  3.成为社会动员的有力工具。随着种姓政治的形成,政党越来越诉诸以种姓认同为基础的政治动员。为了获得选票,每一个政党都努力在在地方上占优势的种姓中发展党员,在大选前仔细研究各地区的种姓势力,选择在当地占优势种姓中有威信的党员当候选人。印度的党派组织充分展现种姓政治在选举中的天然作用,非种姓党派组织也要尽可能地挖掘和利用种姓政治的巨大潜能。

  4.占据党派斗争的中心位置。种姓问题反映到党派组织,必然引起剧烈的党派斗争。从斗争的广度上来看,种姓斗争盘根错节,从基层到中央,从低种姓到高种姓,从不同种姓到同一种姓之间的较量都很激烈。

  印度的种姓制度将会长期存在,主要原因是:1.作为这一制度形成基础的封建土地关系并未彻底根除;2.作为这一制度形成源泉的印度教势力仍很强大;3.独立后印度政府推行的一系列保留政策和措施,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这种制度;4.包括议会、政党、选举等在内的印度竞争性政治制度,强化了这一制度的存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