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罢文章,请人修改,常用敬辞“斧正”。
以前,误认为“斧正”是以斧修掉树木的赘枝乱杈,使其成材之意,此意又被引申到修改文章。
后来才知道“斧正”是源自《庄子.徐无鬼》中的一个典故:春秋战国时的庄子和惠子是好友,后来惠子死了,庄子当然情谊不忘。一次,他途径惠子的坟墓的时候,对随同的人说:“楚国郢都有一个人,不小心鼻子沾上了白土点,白土点像苍蝇翅膀一样的薄 。他去求有用斧绝活的一个匠人帮助去除,那个匠人“运斤成风”(即舞斧成风),呼的一声风响将郢人鼻子上的白土点削掉 ,丝毫未伤及郢人的鼻子,而郢人也“立不失容” ,脸不变色心不惊,若无其事。国君宋元君听说此事后,想亲眼看看,于是召来匠人,匠人说:“我虽然有此技能但没法表演了,因为郢人死了,再没有能配合表演的伙伴了。”
后来这个典故被引申到请人删改文章,敬请修改者像匠人用斧削白一样干净利落,恰到好处的“斧正”文章。“斧政”或“郢正”、“削正”,都是这个意思。当我知道这个典故的时候自然也就勘正了以前的“误认为”。
但今天细细琢磨,请人“斧正”尽管是敬辞,但使用时也不可任性。因为弄不好会有自诩郢人之能的嫌疑,让人感到不谦虚。再则说,“斧正”是双方配合才能做出的“绝活”。你若请人斧正,你得“配合”,你得“立不失容”,人家才能“运斤成风”。换句话说,你得与人水平接近,拿出的必须是像样的文章来。可是自己的文章写的很糟,让人如何“斧正”?看来自己的滥笔头子,连请人“斧正”的资格都没有。只能请人“赐教”和“指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