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科学网】【原子弹英雄谱6】时势英雄

 Moia藏经阁 2015-09-21

曼哈顿工程启动,军方负责人面临的首要任务就是组建坚强有力的技术团队,而选择恰当的项目首席科学家便成为重中之重。有望担当此重任者,注定将成为曼哈顿工程的标志性人物。

1.慧眼识珠

军方任命的曼哈顿工程总负责人是格罗夫斯(Leslie Richard Groves)准将,他履职后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为Y项目(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前身)寻找一位技术领导人,主要负责原子弹的设计和制造。格罗夫斯为这一职位的优先考虑人选是尤瑞、劳伦斯和康普顿,但此三人当时均独立领导着实验室,并承担着紧迫的研究任务,无法抽身。这三位人物能纳入军方的首选对象,当然绝非等闲之辈,详情另论。

 

图1 罗伯特·奥本海默(J. Robert Oppenheimer

 

1942年初,康普顿与时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任教的奥本海默合作开展核裂变的临界质量和链式反应的关键问题研究,并初步确认了原子弹的理论可行性。于是格罗夫斯在征求康普顿担任曼哈顿工程技术总负责人的意见时,康普顿便向格罗夫斯推荐了奥本海默。

1942年10月,格罗夫斯与奥本海默在火车上有一次会见和长谈,奥本海默的深邃见识和务实风格令格罗夫斯折服,奥本海默当时就提出在边远地区设立秘密实验室的设想。

随即,格罗夫斯向军事政策委员会提名奥本海默担任曼哈顿工程首席科学家,即Y计划的负责人。这个提名让绝大多数人深感意外,其中不乏反对的声音。否决的理由主要有三条:一是奥氏的政治倾向性不够明朗;二是他缺乏领导大型项目的管理经验;三是他不具备领导同行科学家的声望,因为在诺奖扎堆的参与者中,他自己没获得过诺奖。

这类反对的声音,格罗夫斯却并不在意,他认为:“对天才的真正打击,就是通常不被认为是个天才”。他也给出三个支持的理由:一是奥本海默是真正理解如何实施曼哈顿工程的为数不多的人之一;二是奥本海默具有多学科的广博知识,而不仅仅局限于某一方面的知识,这对大项目首席科学家而言是必须的;三是奥本海默具有“过度的雄心”,这是一般科学家所没有的,而这种人格特质对于推动这种大项目的有效执行是必不可少的。

面对军事政策委员会的否决,格罗夫斯反将一军,请委员会的每位委员分别提名一位人选。几周后再次开会,却没有人提出更合适的人选,奥本海默便最终被选定为曼哈顿工程的技术总负责人。

2.不辱使命

奥本海默1904年4月22日生于纽约一个富有的德裔犹太人家庭,母亲是一个画家,在奥本海默九岁时去世。他天资聪颖,兴趣广泛,幼时广泛涉猎文学、哲学、语言等领域,尤其爱好诗歌,而所有这些在他日后思想和事业的发展中都留下了久远的影响。1921年,奥本海默以十门全优的成绩毕业于纽约菲尔德斯顿文理学校,因病延至次年入哈佛大学化学系学习。他三年读完哈佛大学,1925年以荣誉学生的身份提前毕业。随后他到英国剑桥大学深造,本想跟卢瑟福从事实验物理研究,但未能遂愿,于是加入到著名的卡文迪许实验室,1926年,转到德国哥廷根大学,跟随玻恩(M. Born,1882-1970)研究,1927年以量子力学论文获德国哥廷根大学博士学位,据称论文发表当天,在座的评审教授竟无一人敢发言反驳。接下来的两年他在瑞士的苏黎克(Zürich)和荷兰的莱登(Leiden)作进一步的研究。1929年夏天,奥本海默回到美国。

奥本海默在曼哈顿工程履职不久,于1942年11月,在新墨西哥州沙漠筹建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这里既承担原子弹的总装任务,又负责原子弹的研制工作,是整个曼哈顿工程的核心,由奥本海默负责,并迅速汇集一大批声名显赫的科学家。随着项目的推进,实验室迅速壮大,从1943年初的几百人,到1945年便扩张到超过6000人。

奥本海默迅速掌握了管理复杂科研团队的诀窍,他在事无巨细地掌控项目研究的各个系统,并努力调和科学家和军方在文化层面的种种冲突。他的努力与专业性,很快就得到同行的认可,树立了作为一名技术总负责人的威信,成为同行科学家中符号般的人物。

曾任曼哈顿工程理论部负责人、美国科学院院士威斯考夫(Victor Weisskopf)曾评论道:“奥本海默是以真正行家的方式领导这些研究,无论是理论方面,还是实验方面。在这里,他以不可思议的速度把握任何问题的要点是成功的一个决定性因素,他有能力使自己熟悉工作的每一部分的基本细节。他从不坐在办公室指挥,每一个关键环节,他从身体上和智识上都会亲临一线。每当项目新进展要评估或新想法要酝酿,他会现身实验室,现身讨论会。并非所有的想法和建议皆出于他,但偶尔他的贡献也是必不可少的,当然,他的主要影响力还不止这些。正是他持续的、高密度的参与一线工作,与我们并肩作战,营造出一种充满激情和进取的独特氛围”。

奥本海默对参与项目的科学家总是不吝于礼敬和关照。比如对短期指导项目的大科学家玻尔,奥本海默待以“科学前辈”而格外敬重,并对其做出的一项技术贡献及时给予高度赞誉。为了照顾年轻科学家费因曼的生活困难,奥本海默亲自为其生病的新婚妻子安排在实验室就近的医院,便于他能安心工作。诸如此类,奥本海默以其不遗余力的人文关怀,将科学家们紧密团结在一起,为一致的目标而努力。

美国原子弹研制项目从正式立项到试验成功,差不多正好3年时间,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完成这一科技创举,奥本海默的杰出组织领导能力确实是项目高效实施的关键因素之一。

3.跌宕人生

美国原子弹研制成功后,于1945年10月,奥本海默与时任杜鲁门总统有一次专门的会见,结果非常糟糕,由于原子弹用于战争而导致大量平民伤亡,奥本海默内心自责不已,受负面情绪影响,会见中他坦承感觉“自己双手沾满鲜血”,这彻底激怒了杜鲁门,导致会见不欢而散。事后,杜鲁门向副国务卿责骂道:“我不想再在这办公室见到这个婊子养的家伙”。

11月,奥本海默被迅速解除在曼哈顿工程中的职务,黯然离开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回到加州理工学院工作。1947年,他转任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院长,并担任原子能委员会总顾问委员会主席,其间一直致力于控制核武器的呼吁。

1946年狂热极端的反共产主义者麦卡锡当选为参议员,美国社会卷入了麦卡锡主义漩涡。奥本海默也被盯上,被指控为与共产党人合作,包庇苏联间谍,反对制造氢弹等。1953年12月,调查委员会“以他早年的左倾活动和延误政府发展氢弹的战略决策为罪状起诉,甚至怀疑他为苏联的代理人”,1954年4月12日至5月6日对奥本海默实施长达四周的安全听证会,这就是轰动一时的“奥本海默案件”。其间幸亏有以爱因斯坦为首的一大批科学家联名抗议,奥本海默最终不至于身陷囹圄,但原子能委员会仍然决定剥夺奥本海默的安全特许权,从而结束了他的从政生涯和借助于原子能委员会来寻求国际合作与和平的政治理想。

1963年肯尼迪总统建议以向奥本海默颁发美国原子能方面的最高奖“费米奖”的方式平反。在授奖仪式上,当奥本海默走向主席台时,由于年老体弱,打了一个趔趄,新继任的约翰逊总统见状,赶忙伸手去扶他,奥本海默推开他的手,说道:“总统先生,当一个人行将衰老时,你去扶他是没有用处的,只有那些年轻人才需要你去扶持”。

作为科学家的奥本海默研究范围很广,从天文、宇宙射线、核物理、量子电动力学到基本粒子。他有超常的语言天赋,精通八种语言。1968年物理学诺奖得主阿尔瓦雷茨曾评论道:“如果他活的够久并能看到自己的预言被实验验证,凭借其在中子星和黑洞导致的引力坍缩效应的研究工作,极可能为他赢得一项诺贝尔奖”。奥本海默曾在1945,1951和1967年三次被提名物理学诺奖候选人,但均未成功入选。奥本海默于1966年退休,1967年2月18日在普林斯顿死于喉癌。

奥本海默领导着整个团队完成了杜鲁门所盛赞的“一项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规模有组织的科学奇迹”,从而不仅验证了科学技术的巨大威力,也为尽早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作出了贡献,并为自己赢得了崇高的声誉,成了世人共知的英雄,被后世誉为“原子弹之父”。

 

阅读索引:

【原子弹英雄谱5】先见之明

【原子弹英雄谱4】最后两块绊脚石

【原子弹英雄谱3】关键突破

【原子弹英雄谱2】寻找破核利器

【原子弹英雄谱1】伟大的理论预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60464-922239.html 此文来自科学网杨建军博客,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原子弹英雄谱5】先见之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