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适字

 每天学习一点 2015-09-21
 

  

啻,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最高话语权。適,(“啻”的省略,最高话语权);(辵,前行),表示尊令而行。造字本义:动词,古代诸侯国按最高人才标准精选出的贡士,遵令往赴中央朝廷。

形声字。从辵(chuò),从啇,啻(chì)声。"啇"义为"看准的"、"照准的"。"辵"与"啇"联合起来表示"往目标方向走"。本义:走向目的地。

 
适【适適】(shì、kuò)

  “适”,繁体为“適”。形声字,从辵,啻声。“適”从啇,从辵。“啇”与“啻”本为一字,小篆有仅此、为止之意;“辵”为行走,泛指行为举止。

  “適”字意为行走至此而止。《说文·辵部》:“適,之也。”本义指到、往。“适”具有方向性,表示同一目标,故“适”引申有归向之意,强调了具有明确的方向,如“民之所适”。到此为止,没有过头,也没有不及,适可而止就是“适”,“适”指恰当、切合之意,如适合、适当。

  “啇”的本义为树根、根柢,意指根本、基本。“適”从啇,从辵,表示行为符合根本出发点,符合一定的利益,符合一定的规律,才能顺应事态的变化、情况的发展,才能达到适合、适宜、适当、适度的目的。

  将“啇”视作“滴”省“水”,意为点滴。“辵”“啇”为“適”表明:适当、适度、适合的行为应该从点滴做起,从小事做起,从事物的初始状态做起,是在点滴的细节上使自身的行为适当、适度、适宜。

  简化后的“适”从舌,“辵”是行动,“舌”代指语言。言行配合一致得体,为合适、适当。“舌”为“千”“口”,象征众人之口、民心所向。言行要符合百姓意愿,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此为“适”之切合、相合、适合之意。“适”从辵,从舌。“舌”是辅助发声的器官,同时“舌”的灵活性是身体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辵”“舌”为“适”,意为舌头在活动,以此表示舌头能够正常灵活地活动,是正常生理功能的体现,也表示身体处于健康状态。身体健康则感觉舒适、安适。“适”的本义是“到某地去”的意思。《诗·魏风·硕鼠》:“逝将去汝,适彼乐土。”我发誓要离开你,到那快乐的家园去。后引申为女子出嫁,辞别父母,住到夫家。古代女子与大夫结婚叫“嫁”,与士、庶人(平民百姓)结婚叫“适”。

  “适”有舒适之意。张潮《幽梦影》中说:“能闲世人之所忙者,方能忙世人之所闲。人莫乐于闲,非无所事事之谓也。闲则能读书,闲则能游名胜,闲则能交益友,闲则能饮酒,闲则能著书。天下之乐,孰大于是?”如果说“闲”是一种外在的表现,那么,“适”则是一种内在的体验。首先,“适”是一种心境。“适”能让人体验到生命的自然状态,能让人感受到涤荡世俗烦忧之后的娱乐与自在,“适”使人感到自己是生命的主人。《论语》中孔子询问学生们的人生志向,子路志在治理“千乘之国”,冉有志愿献身“宗庙之事”,只有曾点的志趣让孔子颔首赞同,曾点说:“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其次,“适”乃是遂性自适,身心俱适。就像群鱼嬉戏于渊,众鸟欣鸣于林,骏马衔草而肥,山鸡琢笼而飞一样,人也应随性适分,酣咏怡情。白居易《适意二首》:“置心世事外,无喜亦无忧。终日一蔬食,终年一布裘。寒来弥懒放,数日一梳头。朝睡足始起,夜酌醉即休。人心不过适,适外复何求。”“适”不仅是生理的安适,更是心灵的快适。白居易晚年所作《二适赠道友》诗写道:“褐绩袍厚暖,卧盖行坐被。紫毡履宽稳,赛步颇相宜。足适己忘履,身适己忘衣。况我心又适,兼忘是与非。二适今为一,怡怡复熙熙。”再次,“适”的最高境界是“忘适”。《庄子·达生》篇中说:“忘足,履之适也;忘要,带之适也;知忘是非,心之适也;不内变,不外从,事会之适也。始乎适,而未尝不适者,忘适之适也。”可见,忘适之适乃是不刻意求适而适自得的无往不欢的境界。

  但是,“适”决不是无所事事,不是懒散放荡,不是消极倦怠。“适”是生命的本真追求,是忙碌疲惫的心灵得以休憩的自由空间,是人生旅途动态中的“静态”,是人生华美乐章中必不可少的休止符,是不为事牵,不为物累的达观境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