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战国风云之诸子百家(一)——社团领袖墨子

 天一文 2015-09-21

关于波诡云谲又大开大阖的战国时代,除了英雄美人、王侯将相的故事之外,还有一些人一些事,是无法忽略也不该回避的。那便是奠定了中华文化体系的百家争鸣局面,其精彩纷呈另两千多年后的我们依然目眩神迷。


实际上,诸子数以百计,诸子的文章则数以千计,最终成名成家﹑广泛流传﹑影响深远的不多。关于诸子百家的类别史学界大致是这样划分的:


1. 司马迁他爹老太史公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中把诸子的思想大致归为阴阳﹑儒﹑墨﹑名﹑法﹑道六家;


2. 东汉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在西汉刘歆《七略.诸子略》基础上又归纳成了十家,比司马谈多了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四类;


3. 吕思勉先生的《先秦学术概论》中则又添进了兵家﹑术数﹑方技这三类。


作者志大才疏,要忝着脸讲一讲战国时诸子中著名的一些人。出于对游侠刺客故事和武侠小说的热爱,首先要讲的便是墨家。不过看官们放心,作者的整个战国系列都是以人物和故事为主,诸子百家也尽量不让大家打瞌睡就是了。


墨家的创始人是墨子。(读者:那不是废话吗,这学派叫什么,创始人不就叫什么子吗?作者:非也非也,儒家的创始人可不叫儒子;法家的诸子也没有一个叫法子的;道家的始祖他也不叫道子呀。)他的生卒年月不详,据考证是生活在春秋末期和战国初期的。关于墨子的姓氏也有各种不同的说法:


1. 一说他就叫墨翟,尊称为墨子;


2. 还有人说他是宋国公室墨夷氏的后代,那就是宋国贵族之后了;


3. 另一种说法是他叫翟乌,不姓墨;


4. 钱穆先生在《先秦诸子系年考辩》中考证墨子有可能是受了墨刑,也就是黥刑,犯了事在脸上刺字,所以才称为墨翟。


墨子自己曾说“翟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也就是他本人不用统治别人,也不用亲自从事耕稼,那岂不是非官非民?


而关于墨子的籍贯,那更是众说纷纭:


1. 宋国说

2. 楚国说

3. 鲁国说

4. 甚至还有人考证墨子长得黑所以应该是印度婆罗门或阿拉伯人。(脑洞开得真大。)


这真是谜一样的人生!但墨子是鲁国人这种说法得到了包括季羡林在内的一些当代学者的认可。


墨子曾经学习儒学,但“以为其礼烦扰而不说,厚葬靡财而贫民,久服伤生而害事”,本来么,孔子喜欢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讲究奢靡礼乐﹑久丧厚葬,可是墨子不习惯这些,他主张“量腹而食,度身而衣”,“非乐”、 “节用”、“节葬”,总之怎么俭省怎么简单就怎么来。所以后来墨子就另立山头,并终成一代大家。但看官们以为,墨子就只是一个光会空谈的哲学家或思想家吗?No no no. 他还是个动手能力超强的巧匠,他谙熟兵器、机械和工程建筑的制造技术。那他除了谈点认识论和逻辑学、会点手艺,不就是个有着文艺心的技术工人吗?No no no. 人家还懂科学理论,什么几何物理天文的研究都有涉猎,想想也是,没有理论指导,手艺怎么可能巧呢?那看官们以为,墨子也不外就是个有理想有抱负、有科学理论知识又会手艺的复合型科技人才?No no no.人家还是社团领袖,还会打仗。当然了,根据墨子“非攻”的反战理念,墨子军事思想的关键还在于防守,比如《墨子.备城门》便是研究城池攻防战的经典篇章,里边说了十二种攻城方式和相应的守城策略。


所有这些成就算起来还是他的“兼爱、非攻”思想最为人所知,确切地说兼爱非攻的概念包含了十点主张:


1. 兼爱。顾名思义,就是无差别的爱,不以血缘亲疏和身份不同而有所区别。“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


2. 非攻。大部分的战争都是非正义的,带来的只有破坏和伤亡,但是他不主张坐以待毙,而是进行有效防御。


3. 尚贤。国家应不分贵贱,任用贤良之士,“官无常贵,民无终贱”。


4. 尚同。在尚贤基础上,“壹同天下之义”,从天子-诸侯-将军大夫-乡长里长,从上到下各司其职,遵从一致的道义和准则,“上之所是,必皆是之;所非,必皆非之”。


5. 天志。“取法于天”,天是有意志的,也最为公正的,人只能顺天意行事。


6. 明鬼。这与天志似乎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鬼神是公正的且能赏善罚恶。


7. 非命。墨子尊天地,敬鬼神,但他并不主张无所做为,而是积极进取,掌握或改变命运。这和儒家“君子知命,小人不知命”的天命论相反。


8. 非乐。墨子是反对个人享乐的,尤其觉得音乐这玩意只会分散人的注意力,不值得提倡。


9. 节用。就是提倡节约,不奢靡浪费。墨家自身秉持的节用理念甚至到了苦行的地步。


10.节葬。就是反对儒家的厚葬、守丧三年等主张,既耗费钱财,也浪费人力资源。


作者之所以在诸子百家中头一篇就写墨子,除了他本人算是文武全才之外,还因为墨家这个颇带有神秘色彩和侠义精神的民间组织。墨家领袖被称为钜子,每一任由上任钜子指定,代代相传,算起来墨子该是墨家的第一任钜子。墨家组织机构严密、纪律严明,“墨者之法,杀人者死,伤人者刑”。其成员都称为墨者,文者也称墨辩,武者也称墨侠,“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还踵”。墨者自身遵从的是一种类似于苦行僧般的生活方式,“短褐之衣,藜藿之羹,朝得之,则夕弗得”(简直是穿的差吃的少,只满足最基本的生存要求),而对待别人却是“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只要对天下有利,我们从头到脚受点伤又算得了什么),如此吃苦耐劳、严于律己,却以天下为己任的组织,实在是令人叹为观止。金庸先生的小说中曾有过这么一句话“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用在墨家身上,毫无违和感。也难怪墨家在战国时期成为显学,并且还力压儒家一头。当时连年纷争、战乱不止的环境下,自然是纪律严明、具有反战利民思想并且侠义勇武具备执行能力的墨家更容易被民间接纳,甚至也容易被诸侯贵族延揽为己所用。


史记中并没有为墨子立传,只在孟子荀卿列传中稍微提了几句,大约是因为汉初墨家式微,及至汉武帝时期已基本绝迹,而深层次的原因会稍后再说。据史料记载,墨子曾做过宋国大夫,后来游历过齐、卫、楚等国。他曾经和公输般比试攻防战术而胜之,并成功劝阻了楚惠王攻击宋国的计划。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原来这个公输般,他来自鲁国,就是工匠敬奉的祖师爷鲁班啊,他从鲁国到楚国去,替楚王制作攻城器械,楚人凭此打败越人,更计划攻打宋国。墨子收到消息,星夜赶往楚国,走了十个日夜,裂裳裹足,不眠不息,到了楚国都城。先跟楚王与公输般晓以大义,此二人虽无言以对,但恃攻城云梯仍跃跃欲试。墨子于是跟公输般用模型较量攻防战术,公输般虽九设攻城之变,墨子九拒之。这位在传说故事中备受推崇的鲁班,在这个故事里却是个反派,输不起,还想一意孤行,墨子于是放话说,我的弟子已率门下墨者,拿着我设计的城防器械筑起防守设施,助宋国拒楚。楚王不得已罢兵止战。看官们有没有想起刘德华刘天王主演的电影墨攻?《墨子.公输》中的这则故事可比他帅多了。(要是张震来演,那才叫帅。咳咳,跑题了。)


类似阻止各国攻伐的故事在《墨子》中还有不少,比如阻止齐国伐鲁,阻止鲁国攻郑。墨子这么厉害,诸侯一定会争相邀请他来本国做官咯,那墨子和墨家不是就更发达了?墨子才不是那么稀罕做官的人,不能全盘听从并实行他的主张,给多少封地都不去,比如墨子就拒绝了越王的封地,就因为道不同不相为谋。不但墨子本人如此,墨家弟子做官也大多遵循“背禄而向义”的精神,忠实于墨家学说,而不以高官厚禄为目的。


墨家在墨子之后曾经在秦国和楚国有过发展痕迹。譬如吕氏春秋记载,墨家钜子腹?在秦惠王时,因其子杀人,虽被惠王特赦,而仍按墨家纪律处死其独子。如果不是在秦国发展势头良好,何以秦惠王为墨家钜子的儿子网开一面?墨家另一位钜子孟胜,则在楚国帮助阳成君守城,而这位阳成君却是参与绞杀变法名家吴起的楚国贵族,虽然按现代眼光来看,这一做法称不上为天下之利,但孟胜与一百八十名墨者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尽数死在所守护的阳成君封地上,也算是舍身取义了。


但墨家做为战国显学之一并且一度风头胜过儒家,它又是如何衰落的呢?首先要做个墨者不是容易的事,得吃苦受累、坚韧不拔,必要时还能豁得出命来,这就造成了墨者的人数不可能太多。其次,墨家对组织和信徒的要求苛刻严厉,却没有像宗教那样描画天堂或来世那样的美好愿景,这辈子下辈子下下辈子还吃苦受累,能有多少人有这种觉悟?还有,战国时诸侯延揽墨者,也不过是利用他们的手工技术或墨侠的武力,哪里会真正采纳兼爱非攻的墨家主张?到了秦统一六国,及至汉初,干戈止息百废待兴,墨家这样一个对统治阶层有威慑力的民间组织就更显得格格不入了。到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之对游侠、豪强的打击政策,从江湖到庙堂,曾经名噪一时的墨家就渐渐消失在了人们的视线之中。留给后人的是记录着墨子言行思想的著作《墨子》,以及在各色史料中若隐若现的墨家故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