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lsitng > 馆藏分类
配色: 字号:
18 将相和
2015-09-21 | 阅:  转:  |  分享 
  
18将相和



教材分析

本篇课文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3个小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和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公忠为国的精神。

从结构上看,全文由3个小故事组成,每个故事都有矛盾的发生、发展和结果,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又紧密联系,第2个故事是第1个故事的发展,前两个故事的结果,又是第3个故事的起因,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一完整曲折的故事。

故事重点刻画了蔺相如和廉颇两个人物形象。蔺相如在文中是个熠熠生辉的人物,他有勇有谋,顾全大局,唇如枪、舌如剑。在关键时候,置个人生死于不顾,以性命来逼秦王。当与廉颇发生矛盾时,主动避让,言辞恳切。而廉颇作为一员武将的形象,也显得十分鲜明。他威震诸侯,耿直畅快,勇于改过,其精神令人敬佩。

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新词。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理清文章脉络,概括三个小故事的主要内容(小标题)。

4、分析第一个故事。

教学重点难点:弄清文章脉络,用小标题概括三个故事的内容。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当看到屏幕的时候,我想大家可能回忆起了什么。是的,这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一个场景,图片中间显示的这个巨大的“和”字正是我们中华传统礼仪文化的一个缩影。和则家业兴旺,和则国家富强。下面我们来学习历史上关于和的一个故事。

2.简介《史记》:我国西汉司马迁写的杰出的历史文学著作,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改编自这部名著。

3.板书课题:将相和齐读课题。

4.释题:课题中的“将”和“相”分别指谁?“和”是什么意思?谁能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将与相和好如初了,这说明其中还有个从不和到和的过程。文章通过几个小故事给我们讲述这个过程的呢?请大家轻声读读课文,读准生字新词,把课文读通顺,试着给这几个小故事加个小标题。

2.学生初读后交流小标题: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3.这三个小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谁来简单地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自由读文后练说)

三、精读探究感受人物形象

1.导语过渡:蔺相如在渑池之会上又立了大功,被赵王封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战功赫赫的廉颇很不服气,他说了什么?

指名读16节。

2.探讨蔺相如真的“就靠一张嘴”吗?

学习第一个故事——完璧归赵(1——10节)画出蔺相如说的话

第一处(第6节):指名读,思考:蔺相如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番话的?(读1——7节,理解赵王的“为难”。)

指名再读第6节,从他的话里你感受到什么?抓住“想了一会儿、愿意、一定”体会。再次带着感受和理解齐读第六节。

第二处:(第8节中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学法同前。

第三处:(第8节中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理解“理直气壮”。从“我的脑袋和璧一块儿撞碎”体会到什么?

第四处:(第9节中)理解“大大方方”。和氏璧已不在手上,为什么还能大大方方?说明了什么?

3.小结:蔺相如完璧归赵,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上大夫。我们分明从他说的话里感受到他并不是“就靠一张嘴”。

四、作业布置:有感情练读“完璧归赵”的故事,讲述故事。

板书设计



18、将相和



廉颇蔺相如

完璧归赵勇敢机智

渑池之会

负荆请罪



不和











献花(0)
+1
(本文系lsitng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