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在唐代数一数二的繁华城市,成都有其独特的魅力,这不仅是商业繁盛,更重要的是,四川地区与中原迥异的地理环境和人文风气,吸引了不少知名诗人入蜀。“自古诗人皆入蜀”这句话始于中唐韩愈,夸张表达了唐代诗人总到巴山蜀水中“一游”的情况。初唐四杰、李白、杜甫、元稹,这些诗人或许出于宦游、或许出于浪游,都曾在巴山蜀水中徜徉。
四川大学文化学者、诗人,初唐四杰——王杨卢骆都先后到过四川,并在这里呆过一段时间。而王勃,和其他三人都有所不同,其余三人或是因为工作关系,“宦游”至此,而王勃的入蜀,则是被四川风光吸引入迷,要在四川的风物中寻求安慰。 王勃在仕途上不是很如意,“以《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为例,他写这首诗的时候还不满20岁,但诗中透露的是与年龄不相符的老练,‘同是宦游人’一句,隐隐透露他当时仕途上并非一帆风顺。”而从这首写于入蜀之前的诗里,也可以读到王勃对四川风物的熟悉和向往。“烽烟望五津”中的“五津”就是岷江上的几个重要码头。 唐高宗总章二年(公元669年)夏天,王勃入蜀,于咸亨二年(公元671年)离开四川,在这不到三年的时间里,王勃的足迹主要在川北一带,留下有关梓潼、巴中风物的诗作。王勃此次在蜀中的浪游,写下了三十多首诗作编入《入蜀纪行》,可惜只流传下来五六首。在《入蜀纪行》里,王勃如此感慨:“悠游之天府,宇宙之绝观”,还说“山川之感召多矣”。
国学教师邱泓又说,才华横溢、豪迈不羁的李白,算是上天的宠儿。相比杜甫的诗直到后世才逐渐被认识到其重要性,得到诗圣的名号。李白可是在40岁出头时,就被当时的文坛泰斗贺知章称为“谪仙人”,原因无他:诗才太高。 李白还有颜值。据说李白出生在贝加尔湖畔,他爹是个侠客,教会了他剑术。就像现在有颜值又有专长技能的男人,男神级别啊!5岁时,李白就随他爹迁徙到了现在的绵阳江油一带,与成都的距离也就没多远了。 青年时代,李白游历成都也算顺理成章。他在成都登过散花楼、瞻仰过司马相如琴台、扬雄故宅。《登锦城散花楼》描写了成都当时在蜀王府中亭台楼阁可眺望到的美景:“日照锦城头,朝光散花楼。金窗夹绣户,珠箔悬银钩。飞梯绿云中,极目散我忧。暮雨向三峡,春江绕双流。今来一登望,如上九天游”。《白头吟》则讲述了锦江当时的情景:“锦水东北流,波荡双鸳鸯……” 当年的李白,唱着《峨眉山月歌》坐船东渡: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出川入湖北时,他又写了一首《渡荆门送别》,对巴山蜀水充满深情:“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至今,李白的《蜀道难》仍是经典中的经典,剑门关的代名词。在《上皇西巡南京歌十首》中,他又将最华丽的溢美之辞给了成都:“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草树云山如锦绣,秦川得及此间无。”
高适来四川的年龄就有点大了,53岁的时候,他跟着经历安史之乱的唐玄宗来到成都。但是,高适来了成都也没干啥,因为天子很快又回到了长安。现在成都还有个天回镇,天回就是天子回头的地方。那个时候,诗人没有不兼济天下的,他们读书的唯一上升途径,就是当官,偏偏常年混迹边疆,成为著名边塞诗人的高适,成了唐代这些诗人里做官最成功的:可是通过军功封了侯的。 50岁后投笔从戎的高适,56岁时,出任彭州刺史;57岁时,改任蜀州(今崇州市)刺史,花甲之年的高适,平定了当时蜀中的叛乱,稳定了四川的局势,因此在60岁时,被迁任为剑南节度使。61岁时,高适又奉诏回朝,进封渤海县侯,最终实现了仕途上的成功。 高适后来改任蜀州刺史时,杜甫也从成都赶去看他。他乡遇故知,自然是互道衷肠。分别之后,高适为表思念之情,便在正月初七日写下了《人日寄杜拾遗》,派人送往在草堂。“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
与同龄人贺知章耄耋之年才逝去不同,陈子昂刚刚40出头就去世了。现在留下的最著名的诗《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悲愤感慨、思绪翻涌,却是在当官时在北京西北的幽州台所著。 在他当官了3年后,武则天准备开雅州(今四川雅安市西)由蜀道攻生羌,因以袭击吐蕃。陈子昂坚决反对,立上《谏雅州讨生羌书》。其中写到“蜀为西南—都会,国家之宝库,天下珍货,具出其中。又人富粟多,顺江而下,可以兼济中国”。除了上书外,他为了表明他反对不义战争的立场,又兴寄为诗,“丁亥岁云暮,西山事甲兵。赢粮匝邛道,荷戟争羌城……”,这里的西山就是成都以西的雪岭,也就是蜀西强人的聚居之地。 陈子昂发挥了自己从小在蜀地长大,了解地理形势,点出了战争前景实在不光明,是一场政治冒险。而后来武后终于未派兵袭击生羌,也算是采纳了陈子昂的意见。 陈子昂曾经作为随军参谋平定契丹,但听说了“父亲元敬为本县县令段简所辱”,十分气愤,便以父年老为辞,上表乞归四川故里,获准。回到射洪后,他种树采药,悉心侍奉老父,谁知父亲很快去世了。而他也因为被县令段简陷害,捏造罪名逮捕下狱,在42岁的时候冤死在自己的老家。
杜甫是说起成都不得不提的一位诗人,到草堂凭吊者甚众。四川省杜甫学会秘书长李霞锋介绍,杜甫从公元759年入蜀到公元765年离开,在成都住了共计三年零九个月。 来成都一路上,杜甫都不忘写诗,而《成都府》就是他初见成都城所写。“曾城填华屋,季冬树木苍。喧然名都会,吹箫间笙簧。”可以说是杜甫对成都的第一印象。当时,杜甫一家借住在浣花溪边的草堂寺,等到第二年一开春,杜甫才选了地方建了茅屋,供家人居住。 修茅屋所需的资金,是王十五司马送的,在《王十五司马弟出郭相访遗营草堂赀》中有“忧我营茅栋,携钱过野桥”。而修茅屋后,院子里种的花花草草,也是问朋友要的,问萧实要了100根桃树苗,《肖八明府实处觅桃栽》中有“奉乞桃栽一百根,春前为送浣花村”,问韦续要了竹子,问韦班索讨大邑瓷器,问何邕要桤树苗,还到了果园坊要了不少果树苗子。 在成都寓居的三年零九个月里,杜甫一方面与旧友高适、严武有不少往来,与周围邻居也往来颇多。当时浣花溪在成都西郊,邻人多是淳朴的农民,常邀请杜甫一家上门做客,也常常送给这位诗人一些自家的出产。比如春社日近了,请杜甫喝春酒(见《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樱桃红时,还有农人送过来一筠笼樱桃,“数回细写愁仍破,万颗匀圆讶许同”(《野人送朱樱》)。 (内容转自华西都市报《宽窄巷》,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