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光耀治国前提:人的素质与行为要好

 梦立 2015-09-21

文丨石齐平




2015年8月9日,新加坡庆祝独立建国50周年国庆。在地球上,这个人口五百多万,面积七百多平方公里的莞尔小国,就规模言,是全球两百多个国家倒数过来最小者之一,但就表现言,却是全球两百多个国家从前数过来最出色者之一,从来就吸引了包括两岸四地在内的全球国际社会的关注,也因此,大陆与台湾的两岸官员与学者专家颇有不少以各自的专业角度研究新加坡的现代化,组团进行访问、考察、培训更是络绎于途,至于学习心得,坦率地说,绝大多数似流于泛泛。

我年轻时,1993年即到新加坡任教两年,时星国独立建国尚不及30年,除人民的国家认同感尚不明显外,政府运作、公共建设、市政管理等均已可见新的气象,迥然不同于一般的开发中国家。有这段姻缘,离开星国后,自然有一份特殊的情愫,不时牵挂与关注着新加坡,加以所学以经济、社会、政治、公共政策及国际战略为范畴,新加坡长期以来在对内国家治理及对外国际战略上的出色作为,自然也一直引起我的兴趣以思考,以至于到了后来,李光耀先生也成了我个人最钦佩的极少数的中外出色政治家之一。


所以,借这个机会,总结我长期以来的观察与思考,就来谈谈新加坡这门课究竟该怎么学习吧。


分三个方面。一曰学习心态;二曰治国理政之道;三曰治国理政之术。

首先,一般人看新加坡,很容易进入到一个心态误区。“新加坡确实治理得很好,不过,它毕竟规模小,好管。”


国家规模的大与小,当然与治理难度的大与小,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关系,但这种关系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甚至有时根本是不重要的。试看环宇之内,有多少小国虽小却治理无方,又有多少大国虽大却治理得道。故关键不在于国家规模之大与小,而在于治理之道之优与劣。而治理之道,主要在于体制,即治国之经济、社会及政治体制。因而心存大小之念,看新加坡,便很容易忽略了该真正关注的新加坡的治国理政之道与治国理政之术了。



于是,再谈治国理政之道。


先提一个长久以来流传于中国社会的观念误区: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战略时代,思想解放,百家争鸣,精彩纷陈,漪欤盛哉。但到了东汉,独尊儒家之后,思想就单一了,十分可惜,这才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论。

李光耀治国,从不执着于一家之论。首先是道家。这里道家讲的不是炼丹打坐那一套,而是强调尊崇自然规律。用经济学语言,就是尊重市场经济。有市场经济才有效率,才能确保资源优化配置。不过,必须有一前提,即人的素质与行为要好。

人的素质与行为,可以自利,但绝不能伤害到他人及公共利益,这就必须(1)内靠儒家的道德式教化;(2)靠法家的法律式规范,儒家与法家并行不悖。是以李光耀治国,除了道家,还有儒家与法家,这是对内。对外,则是纵横家。

新加坡以一小国,从立国以来就处于两个“两大”之间。一是周边邻国的两大,马来西亚与印尼,一是西太平洋地区的两大,即中国与美国。新加坡的立国之道即是纵横捭阖与两大之间,不但以平衡化解压力,而且以平衡左右逢源。


第三,谈治国理政之术。主要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一个中心,指的是以(高级精英)人才为中心。李光耀施政,强调精英治国,而精英必须以高薪罗致,既有高薪,故可以高标准要求养廉。



强调必须以精英治国,是因为只有精英,才能做到两件事:(1)设计出好的公共政策;(2)做得到好的公共管理。好的公共政策与好的公共管理,就是“两个基本点”。


一般人观察新加坡,无不对其城市管理、效率与公平、交通、住房、医疗、环境、景观、市容、秩序等方方面面留下好的印象,其实这些都是卓越的公共政策与公共管理的体现,后两者靠的又是卓越的人才。


新加坡50年,不仅值得500万新加坡人庆祝,何尝也不是给全球一众大小国家一个参照攻错的机会。

所有图片来源自网站,特此鸣谢各原创者!


点击阅读原文,收看往期节目



|石评大财经|凤凰卫视中文台|首播周四 7:25-7:50|重播 周五5:50-6:26 11:25-11:55丨


凤凰卫视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