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泰顺古村落的文化个性

 由感而发 2015-09-22

交阳土楼

  泰顺古村落多处在山清水秀的自然环境中,后山竹木拥翠,宅前常有一条清泉不断的曲流,有的还有一大片田野,秋日时节稻谷飘香,俨然一派田园秀色。泰顺乡村的聚居形态大多是血缘村落,在岁月的长河中孕育着封建社会家族制度下衍生出来的乡土文化。自然环境和家族聚居形态在众多古村落中大同小异,但只要作深层次的观察,这些古村落潜在的文化形态却是大相径庭各有千秋,不妨将其分为耕读型、崇文尚武型、商业型和文风蔚然型,作一番扫描审视。

  耕读型

  耕读是古代村落一个比较鲜明的主题,它似乎存在于绝大多数的古村落中。在泰顺众多古村落中,有着鲜明的耕读文化个性的古村落相当多,如仕阳镇严山村曲岩董氏聚落。曲岩是清代董氏家族定居此地后逐渐形成的一个聚居区,国学生董绍建起现称为“曲岩厝”的正房。不久,他的两个儿子董含章、董朝章又在正房两旁建起左右厢房,形成一座三合院式民居。与这座民居毗邻的是董氏家族的书斋,专供子弟读书习业。董氏几代人积累起丰厚的田产后,又在书斋旁建造仓楼储藏粮食。这三座毗连的建筑为联排式布局,呈曲尺形。各座单体建筑隔而不断,建筑内部靠檐廊联系,使得建筑群中各栋单体建筑在交通上、使用功能上联结成一体。

  “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耕读成为古代很大一部分人理想的生存方式。从严山曲岩古建筑群中,可以鲜明地感受到,董氏家族的“耕读”思想亦是非常深刻。书斋和仓楼是董氏家族耕读文化最强劲的折射。

  曲岩董氏家族在严山董氏房派中,是最有实力的一支,同时在当地众多姓氏中,亦是声名赫赫,这与董氏家族拥有丰厚的家产显然是分不开的。董氏累世同居,靠农耕起家,逐渐富甲一方。为储存粮食,遂建造了规模较大的仓楼。曲岩聚落规模不大,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如方家之笔,寥寥数画便传神地勾勒出宗法制度下家庭聚居形态最基本的特点,曲岩这块土地上的文化个性也因此形神兼备鲜活饱满。

  崇文尚武型

  罗阳镇交阳古村落是曾氏家族聚居的血缘村落,村中有三类建筑吸引了人们的眼光——水城厝、土楼、山寨。水城厝就像是一座小型的城堡,四面夯筑围墙,将居住建筑拱卫于内。水城厝和围墙设有大门,大门一关,里外便隔绝开来,充分体现了曾氏的集体防御思想。

  土楼的形成与防御有着密切的联系。曾氏土楼围墙高大,大门厚实,门外之人根本无法擅自入内。土楼的屋角兼设有“炮眼”,如果有人来袭,可在此架炮(铳)射击。土楼的左右方和后方挖有护城河,既有隔离作用,护城河水又可为防火所备用。一旦有山贼土匪侵袭,村里人便集体到楼内防御,土楼里有粮食和水井,人们可以长期居住在里面,既安全又不怕断粮断水。

  在交阳附近险峻的山峰上还有金钗寨,是曾氏二世祖曾奎象于清咸丰十一年所建,距今已有140多年的历史。据说另外还有三处山寨,如今已荒草及膝踪迹难觅。咸丰年间,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部曾退避泰顺加上平阳“金钱会”的活动,泰顺一时动荡不安。在这种社会环境下,交阳曾氏村落出现众多防御性建筑似乎不足为怪。说崇文尚武是交阳古村落的文化个性,具有画龙点睛的一笔是土楼办过书斋和武馆,一度成为曾氏族人习文练武之地。

  商业型

  “又担饼,又担糖,一气担到白粉墙。”这是泗溪镇白粉墙村的一句商业民谣。白粉墙村在很长一段时间中一直是泗溪的商业中心。白粉墙街区东西走向,路面用天然卵石铺砌,随地形的高低曲折变化。两旁的店铺一家挨着一家,非常稠密。其中的林合丰(布庄)、林聚丰(南北货)、林隆泰(南北货)等店号仍诉说着往昔的繁华。

  白粉墙村是一个杂姓居住地,地理环境的优越使其成为一处著名的传统商业街区,而商业亦影响了住居此地的姓氏,他们大多“从商而作”,经商是居民们的生活劳作形态,同时也使这个村落慢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个性。

白粉墙村古民居

  文风蔚然型

  宋代是泰顺文化最发达的时期,新浦乡库村吴氏、仙稔乡仙居村徐氏和泗溪镇林氏支派繁衍,文士辈出,是为泰顺文风最兴盛的家族。

  两宋时期,仙居徐氏进士有徐清、徐涓、徐元德、徐元长、徐容、徐谅、徐天佑……粗粗一点就已要坐满一张八仙桌,其中徐元德是南宋永嘉学派学者,官至太常寺主簿,清正廉明,被著名诗人杨万里誉为“浙东名儒,朝列正士”,与叶适、吕祖谦、陈亮等交往甚密。诗人陆游70岁大寿时,徐元德携酒庆贺,陆游为此作《谢居厚携酒见访》一诗。徐容从学于朱熹,其著作《池州语录》中一部分就是根据平时与朱熹的问答而作,叶适曾诗赞他是“江南隐君子”。而泗溪林氏家族中文武进士者也达43人,其中具有学士衔者18人,时称“十八学士”。

  在文风蔚然的古村落中,最具有风雅情调的莫过于库村。晚唐时期,浙东节度使董昌叛乱,为了躲避战乱,吴姓的一支在谏议大夫吴畦兄弟的带领下从山阴(今绍兴)迁来,落户于安固卓家庄、库村一带。卓家庄往东二三里便是库村,即今天泰顺新浦乡库村一个叫漈头的地方。吴氏家族从迁居库村后,开馆兴学,相继建造了中村书院、侯林书院、桂芳堂、社学院、石镜院等。这些私学机构为库村吴氏培养了一大批人才。

  薛一泉/文 林鸿麟/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