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抱璞生 无事盘点自己多年收藏的书法作品,读着作品文字的内容,顺着作者的笔路体味人家用笔的提按顿挫和使转开阖,赏心悦目。由此不免回忆作品的收藏过程,感慨作者的此一时彼一时,这个不断进步,那个水平下滑,这一件买贵了现在出手恐怕赔本儿,那一件当时真便宜现在价格翻了好几番。渐渐地瞅出了门道:这些年认识了不少书画家,也搜罗了不少的作品,可是回过头来现在能换点银子的东西,却几乎无一不是当时花钱买来的。而“打秋风”索要来的那些个墨宝,很多是十年八年过去了,到现在还是不值钱。
当下的好多书法名家,在十年以前是并不非常“著名”的,更没有现在这样牛逼到认钱不认人六亲不认的地步。当时象孙伯翔、魏启后、张荣庆诸先生的作品价格四尺对开基本都不到千元,大部分知名作者如曹宝麟、丛文俊、华人德、王友谊、等人的作品价格也就三四百元,甚至有人那时候四尺对开的价格,不及现在平尺小品的十分之一。 但是当时银子少,咋四两都觉得人家要价太贵,总想花个百儿八十请人吃顿饭混个见面熟,打个“秋风”赚一张,很多作品便由此而来。只有那些个不讲情面被自己认为是铁公鸡一毛不拔的“抠儿”书家,如孙伯翔、王镛、曹宝麟、石开等人,蹭不来只能忍痛割肉出血买上两件,回过头来却恰恰从这些作品中获得了收益。 记得石开先生似乎说过,自己的作品不白送人,藏家没有付出代价便不懂得珍惜。我想那些比较“抠门”的老师们,也未必个个都是钱迷心窍,很多人大概都和石开先生一样的心理吧。正因为这样,别人不花银子蹭不来东西,恰恰使这部分人的作品更容易地换成了钱,随着资历、名气、水平和社会认可度的提高,他们的润格不断提升,作者和原来的藏家居然两相得利,于是便有人捧场,人气上升又影响当下的市场,如此周而往复良性循环,十年后的今天他们居然成了卖字最赚钱的作者。 但是很多当时名气和水平不比他们差的作者,并没有拿着自己的作品太当回事情,别人要字有求必应,久而久之藏家也便看轻了他们的作品,影响了价格当然也影响了市场,直到今天这些人还在牢骚满腹不明白自己的作品咋就不卖钱。其实想一想,“石开们”不仅仅是把自己的作品当回事了,更重要的是一种自觉的自尊自重,我的劳动成果就应当换回对应的报酬,自己不自重谁都不会拿你当块干粮。不管是学字、写字还是卖字,心中要有敬意,或许正是这份自重和自敬,成为成就自己艺术和市场的关键因素。 别拿自己不当干粮,别看到一张百元的票子就爬不起来。玩书法虽然很辛苦,但是很快乐。别急着拿自己的作品换钱换饭,往往有尊严的矜持会使你的作品更值钱。现在为了一点蝇头小利混吃混喝混个纪念品混上千儿八百就拼命地写,您的东西将永远不值钱。你自己不值钱了,没有人拿你当块干粮,于是你的作品,便和老抱不费吹灰之力得来的那些作品一样,真的成了“废纸”。 阅读量100000+的书法图文,80%来自书法思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