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开东:香港之行的爱与怕
游美之后,我曾经洋洋洒洒写下一文《美国为什么那么美》。香港之行后,有胖友开玩笑,让我再写一文《香港为什么那么香》。 香港香吗?香港之行的确给我留下美好印象,但也有一点缺憾。香港1104平方公里的市区,常住人口700万,加上流动人口有近1000万之多,人口密度居世界第4位。但如此高密度的香港,却并未让人感到拥挤。其原因很值得我们思考。香港的公园很多,有市区公园、郊野公园和主题公园。其占地居然超过香港总面积40%。公园形式不同,功能迥异。先看市区公园,政府在规划中规定,必须每人最少拥有2平方米休憩用地,城市是为人服务的,城市应该让生活更美好,而不是相反。香港共有38个规模性的市区公园,体育设施齐全,环境优美,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可与禽鸟同乐。其次是郊野公园,香港虽然是国际大都会,但是仍有75%是郊野地区,其中逾一半被开辟为郊野公园。香港闹市的逼仄和郊野公园广阔的空间形成鲜明对比,我们不得不感叹香港政府的奢侈。政府毫不含糊,生活永远比生存更重要。政府明确郊野公园的三大用途:自然保护、教育和“让每位市民都能享受郊游的乐趣”。当然,市区公园和郊野公园都以服务为主,都是非牟利机构,主题公园则偏向市场经营,让游人在赏心悦目的主题游玩中,缴纳一定的学费。香港最有代表性的两大主题公园,海洋公园和迪士尼都是政府投资兴建。主题公园与内陆最大的不同在于,我们仅仅是好玩,但人家时时处处都是教育。比如,在海豚馆的海豚表演中,他们设置了精彩的故事,一艘船在大海上航行,蓝色的大海中,清风徐徐,海豚阵阵。游船上的女人喝完水后,随手把塑料瓶子扔进了大海,一个海豚奋不顾身的冲过来,小心翼翼的把瓶子用嘴巴捡起来,送回岸边。女人感叹地说,我错了,海豚,大海就是你的家,我们一定要保护环境。后来,电闪雷鸣,遇见了特大暴风雨,大船倾覆,女人被掀入大海,昏迷不醒。正在危机关头,英勇的海豚赶过来了,驮负起女人,在大海中浪漫的游弋。慢慢的女人醒过来了,开始和海豚在大海中的共舞,人与海豚,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美丽相处。走出海豚馆的时候,我们可以人脸设别,一张照片拍下去,我们成为保护海豚公约的一员,并且已经被编号。从此,我们不是已经与海豚有过美好的约定,并且成为保护海洋的积极的一员?香港对于吸烟的管控非常严厉,几乎是无烟之城。但市内每隔100米都有一个偌大的垃圾桶,桶盖设置有一个偌大的烟灰缸,以供抽烟的人定点吸烟和放置烟头。在香港的公共场所和街上行走的人群中,绝不会看到有人吸烟。香港的公园、地铁、过街天桥大都有为残障人士服务的升降梯,他们只要按电铃,就有专人为他们服务。我曾在大陆观察过城市的盲道,走着走着,就会成为断头路。或者,走着走着,盲道就会被堆砌物挤占,你让那些盲人往哪里去?我们这些正常人,从没有建立起这种人文的关怀和耐心。香港交通发达,交通设施人性化。比如香港的立交桥几乎都会延伸到每一条路,尽管下面车流如织,但我们依然可以在天桥上闲庭信步,步行到任何一个地方。香港的地铁极为便捷,能够抵达任何一个地方,只有买一张八达通,就可以畅行无阻。很多地铁口都设在商场内,直接到达,一站式服务。香港人非常文明,讲秩序、守规矩,任何事都会排队,如厕排队、上车排队、只要有先后之分,就必然排队。这种良好的习惯,不是一日之功。香港的交通秩序堪称世界一流,人和车和谐共存。我在香港7天,多次乘车出游,不曾有过一次堵车经历,不曾遇见一起交通事故。香港汽车都是靠左行驶,几乎不变道,偶尔的一次拥堵,大家放缓车速,所有车辆都恪守自己的车道,不到1分钟,道路又会畅通无阻。这让我想起了洛杉矶下班的场景,那场景极为震撼。几十个车道,一辆车连接一辆车,伸展到远方,每辆车的速度并不慢,这是真正的车流,但从高楼上看下去,如同笔直的线条,一泻而下,无比顺滑。离开香港中文大学的时候,深圳外国语国际学校校长邬晓莉派了一辆车接我到深圳。开车的是一个香港人,从香港中文大学到深圳,一路上我们闲聊。他告诉我们,在香港汽车变道,基本上是流氓行为,货车如果进入快车道,一定会被重罚。他还提醒我们,在香港有没有听到过车的喇叭声。我们这才想起,每天无数辆车从我们脚下经过,却从来不曾听到一声喇叭。这是文明的标志,也是司机呵护香港的一种体现。也许,香港太小了,他们太怕把香港吵醒了。朋友问,你在香港和深圳之间驾驶,你对这两边怎么看?司机回答说,我习惯了。我的大脑中好像有一个按钮,到了香港,我就是一个文明的守法的司机,到了深圳,我就变得和大陆司机一样粗野,一样蛮横,否则,我没法开车。他说得没错,这是环境的力量,或许也是制度的力量。人不可能脱离环境和制度而存在。人是社会的人质。就我个人而言,到了香港,我会格外注意自己的文明言行,更愿意遵守香港的约定俗成的规范,我比香港人还要香港。但在大陆,我未必比很多人文明多少。香港人的文明程度很高,似乎每个人都彬彬有礼,文雅大方。本次接待我们的是香港中文大学的部分学生,还有香港新亚中学的一些志愿者。他们牺牲了放假休息时间,对我们热情服务,不厌其烦。每次重大会议他们都是主持人,香港叫做司仪,这个称呼,我们只在婚礼中见到。这个小小的细节,也从侧面告诉我们,很多传统的文化,我们都丢失了,反而在香港保存得更好。其中最感人的是,唐端正先生讲课时,还有一个90岁的老人在家人的搀扶下,来现场听课。什么是文明?这就是文明。对知识的敬畏,永远是文明最核心的元素。研修班结束典礼,时间开得很久,最让人感动的是,每一个参与的孩子,都由最顶级的大师们亲自给他们颁发一张证书,对他们的服务给予鼓励。这是无声的嘉奖,孩子们会因此觉得帮助他人是快乐的。最后一天我们游玩回来,已经很晚很晚了,香港中文大学的霍先生依然在我们驻地旁边守候,与我们最后告别。在新亚中学参观时,最让我震惊的是,很多年前,几个学生违纪受处理的通告,居然珍藏在校史馆中,这比我们一味弘扬学校的轰轰烈烈给人的震撼更多。说到底,学校应该是教育人的地方。我们当然可以用正能量来激励人,但也必须用适当的处分来当头棒喝,让学生悬崖勒马,这也是教育的一种。舍弃了这一种,我们的教育就不完整。香港人不喜欢大陆人,虽然让我们光火。但站在香港人的立场上,想一想,也有他们的道理。过去大陆人比香港穷,香港人似乎并没有现在这么讨厌大陆人,但现在大陆人富了,那种暴发户的嘴脸确实让人反感。也就是说,香港人讨厌大陆人,不在于大陆人的穷和富,而在于大陆人的素质。香港是弹丸之地,最讲究秩序,但偏偏大陆人不爱排队,没有礼貌,大声吵嚷,尽管只是少部分大陆人,但却代表了大陆人的形象,再加上香港报纸和网络的渲染,大陆人形象越来越不堪忍受。香港人也不喜欢大陆,不是因为经济,而是因为环境。在这个地方,你吃东西不放心,因为害怕地沟油;你买东西不放心,因为有可能是假货;你走在街上不放心,因为有人偷东西;你说话不放心,有可能会被跨省通缉……大陆的法治社会的假设正在推进之中,相信有一天,香港人会因为大陆的文明对我们刮目相看。这是对香港人的爱,还有就是怕,这次香港之行还有唯一的缺憾。在香港中文大学餐厅,我和忠泽、进虎和欧阳一起吃饭,那个服务员大妈一看我们是大陆的,就对我们极不友好。我们坐下来之后,服务员大妈给我们倒茶,忠泽说,我们只吃饭,不喝茶。大妈虎着脸,不管喝不喝茶,都要收费。我们没办法,已经坐下来了,也不好意思走。等到收费的时候,老板已经得到服务员的提醒,根本没有给我们好脸色。我们要刷卡,老板昂然说,按照人民币和港币一比一比例收费,欧阳无话可说,只有刷卡。但是要找零,老板居然也用港币来找零,惹得欧阳大怒,双方的争执一触即发。幸亏进虎有港币,我们才最终解围。在老板和老板娘的鄙夷声中,我们灰溜溜地逃走了。香港,的确是我们的游子,但如今游子归来,早已不是当初小渔村里的穷光蛋小子了,他见过最大的世面,对我们有些隔阂,也是人之常情。但愿时间,能够弥合这一切,当然也需要我们自身的提高,不使代沟也已形成的鸿沟加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