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人非常重视家谱,因为这是牵扯到血脉延续、香火继承的重大问题。封建时代的皇家,都有谱牒,专门对皇族子弟登记造册,绝不紊乱。唐太宗李世民等皇帝都曾亲自主持家谱的续修工作。而对于普通百姓来说,续修家谱则是家族内部最隆重的事情,主持家谱续修工作的人,都是家族中的长者。家谱刊印后,都是秘密保存,遇到祭祖时,则摆到香案上供奉。平时,谁要看家谱,都要先净手、洗脸。如果外姓人要看家谱,则难于上青天,民间有宁借黄金不借家谱的谚语。2004年,滨州杜家九修族谱,是目前已知滨州修家谱次数最多的家族。该家谱创下了五个全国第一。 一是变家族私藏为公开发行。封建时代的家谱,都是一家一族的私密大事,很少外传。滨州杜家九修族谱则由天马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 二是公开异姓主持者的姓名。封建时代的续修家谱工作,都是由本族德高望重的老者承担,绝不允许外人参加。而滨州杜家在清朝和民国期间就邀请外人参加,此次更是公开主修者侯玉杰的名字。 三是提出了家谱学“三分说”理论。由于编撰家谱主要由民间自发进行,所以,格式和体例,以及构成等很少有人规范。滨州杜家九修家谱提出了家谱由谱系、人物、文征三部分构成的“三分说”。 四是采用全家福照片。滨州杜家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成果,在家谱中要求每家都要有全家福照片,不仅留下了名字,也留下了形象。 五是女儿也上家谱。家谱本是男性家族的标志,是男性继承的结果。滨州杜家九修族谱则把女儿和男孩并列,占有一席之地,这是家谱编撰中革命性的进步。 滨州杜家之所以成就了五百年辉煌的名门望族,延续到今天,形成了有三万多人的大家庭,这和他们开放、兼容并蓄、与时俱进、克己奉公等思想是分不开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