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氏族普之介绍

 乐山老杨 2015-09-22

四川杨氏


  巴山蜀水间的杨氏出自杨后的后裔。
  四川也是杨姓最早发迹的地方和人口较多的省份之一。东汉时期,就修纂了杨氏族谱,即《扬雄家牒》。《杨子云集序》中有一段文字,肯定来自《扬雄家牒》,可惜这家牒早已散失不传了。但据清人段玉裁研究,扬雄亦即杨雄。这样一来,却给杨姓的第二故乡留下了一桩疑案。杨侯灭国后,他的子孙不是逃往了弘农华阴,而是逃到四川的巫山了。或是杨侯的另一支系逃到了四川。大约到了汉代,四川这一支杨姓逐渐兴旺发达起来。
  (1)成都杨氏最早有成都人杨由,字哀仆,是西汉时期著名的易理学家。他自少爱好易理之书,及长,应召为郡文学椽(秘书之类),未几辞归,在乡教授门徒至百余人,后在家闭门研易理,数年未出家门,著有易理论文10余篇,名曰《其平》。到了东汉更有天文学家杨厚(72-153年),继承父学,传授天文地理,每有灾异之变,多能预知,先作预防,皆有灵验,时人皆奇之,顺帝特遣使征召赴京授侍中之职。东汉时还有成都人杨春卿一家,尤为显赫。春卿少承其先人传授的图学,对造城垣、筑城池,颇有心得,曾为公孙述部将,为其建筑城郭多所。汉军平蜀之时,春卿战败自杀。临终时戒其子统曰:"我绨裘中,藏有先祖所留秘记,你宜好为收藏之,可后为汉家所用。"统,字仲通(113-168年),感其父遗言,自此勤研术数,并自习天文地理,对河图洛书及天文推步星术,更深知其奥妙,时人无出其右者。后朝廷闻之,征召为彭城(今江苏铜山)令,累官至光禄大夫,掌管议论及顾问应对诏命等事宜。病卒于任内,为国之"三老"。统曾作《家法章句》及《内城解说》2卷,留作其后之戒。
  (2)绵州杨氏隋开皇五年(585年)置绵州,治所在巴西县,即今四川绵阳县东,宋移置今绵阳县。绵阳人杨允恭,自少孝友,待人以诚,及长,倜傥任侠。于宋太宗时为广连都巡检使。任内海盗剿捕殆尽。后改任督理江南水运,绿林江盗悉被扫清,以功升发运使,曾数次建言利弊,咸平年间(998-1003年),擢升荆、湖、江、浙都巡检使,任内病逝。还有杨绘,字元素(1027-1088年),进士出身。初授开封推官,旋升知兴元府,皆有政声。宋神宗即位(1068年),授命铨修起居注,为帝所嘉,旋迁知谏院,后改任侍读。绘以谏官不得尽其言,则求去。后官至翰林学士。元祜初(1086-1094年),改以天章阁待制知杭州,任上病逝。
  (3)眉州杨氏西魏废帝三年(554年)以青州改为眉州,治所在今四川眉山县。眉州人杨孟容,北宋时人,累官至知怀安军,因与当权者意见相左而辞职。宋哲宗特书"清节"二字赐之。还有杨椿(109-1167年),曾得省试第一,累任宪节,颇有政声,后因不附秦桧之故,遂罢官家居。绍兴年间(1131-1162年),复再征召,授兵部尚书,兼权翰林学士,参知政事,卒赐谥曰"文安"。再有,杨文仲,字时发,宝祐进士出身。曾为崇政说书,德祜年间(1275-1276年),元兵渡江,在朝士卒弃职而去,侍从仅有文仲一人。卒于南宋幼帝祥兴二年(1279年),即宋最后灭亡的一年。著有《见山集》。
  (4)丹棱杨氏隋开皇十三年(593年)以洪雅县改名为丹棱县,治所即今四川丹棱县。丹棱人杨恂,字信仲,元丰进士出身。北宋元符年间(1098-1100年),授广都知县,为官清正廉明,富有正义感,政声显著,为县民所敬颂。凡上书言事,切直实际,为宋哲宗纳用。后竟人元柘党籍,从此不出,卒于乡里。
  (5)涪陵杨氏隋开皇十三年(593年)以汉平县改名为涪陵县,治所即今四川涪陵县。涪陵人杨载,南宋时人,以功名自负。当时金人立刘豫为帝,载在宰相张浚前自告奋勇去劫杀刘豫。他率10勇士至金,伪降在金做官,而行反间之计,因之刘豫果然被废。浚以载有功,特赐为从事,授知达州永睦县,卒于任内。
  (6)达州杨氏北宋乾德二年(964年)以通州改名为达州,治所在今四川达县。达外1人杨晨,宣和进士出身。初授荆南府教授。丞相赵鼎知其才,推举任秘书省正字,后迁兵部郎中。南宋高宗遣往抚谕西蜀,至即兴利除弊,为高宗所赞颂。朝廷有大议不能决者,必请其裁决。后官至礼部侍郎,卒于任内。
  (7)遂宁杨氏唐景龙元年(707年)置遂宁县,治所在今四川潼南县附近。遂宁人杨辅,字嗣勋,乾道进士出身,有预见性。初官利西安抚使,后累官至宝谟阁学士,四川制置使,后授兵部尚书,知建康府兼江淮制置使。任内病逝,卒赐谥曰"庄惠"。
  (8)渠县扬氏在渠县涌兴区平安乡的杨家湾有一支杨姓人。这是当代台湾凤山市实业家《四川轿夫》的作者杨义富的老家。他的父亲杨森华、母亲魏元清,是忠厚善良的劳动者,义富生于1927年12月23日,夫人林夙,子力川、女小樱、茹涵,婿陈正荣。他在台富裕之后,仍不改当年工人本色,与社会各阶层人士交往,总是平平凡凡,泰然自若,并以毕生辛勤所得,慷慨参与社会各类公益活动,举凡再创高雄四川同乡会、设置海峡两岸川籍青年奖(助)学金、照顾贫苦老人及孤儿、爱国捐献……等默默行善,乐为虔诚基督徒的表率者


杨素与中国大雅堂
2011-04-29 14:51  
据《丹棱县志》中的《杨氏族谱》记载:“宋代城南杨氏,先世居雍州城(《辞海》指出:“东汉兴平元年即公元194年分凉州置。三国魏治所在长安,即今西安市西北。唐开元元年,即713年改为京兆府)后因祖名某氏,仕唐僖宗(873-888),遇乱,扈 驾来蜀。始家于唐安(即今从崇庆县),继迁丹棱县城南之高庙沟。遂为县著姓,其子孙登进士第,通籍于朝;或官于外者,代不乏人。至今其族子孙虽然沧桑数变,犹居故地者,尚有数十家云。”(民国三十七年版《丹棱县志》 63页)由此可知杨素的祖先是西安市西北人,唐僖宗时在朝廷为官,扈 驾来四川,从崇庆县继迁丹棱县城南高庙沟半边街。北宋大雅堂是杨素、黄庭坚建在 “丹棱县城南三里许” “杨素舍侧”。(乾隆版《丹棱县志》)“杜子美两川夔峡诸诗石刻(碑目考)黄庭坚书,现埋在大雅堂下”。(巴蜀书社《四川通志》(嘉庆版)第三册216页)它记载了大雅堂诗碑深埋在大雅堂地下的史事。《中国地方集成·丹棱县志》记载说:“大雅堂在县南三里许。宋邑人杨素请黄庭坚书杜甫蜀中诗,刻石作堂荫之。明(朝)弘治时,御史荣华重新祠宇,立像勒石。知县江谦率绅士往祭,遂为故事。明末堂毁于贼”。(787页,巴蜀书社、江苏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第38部)
杨素,北宋眉州丹棱县杨湾(今眉山市丹棱县丹棱镇大林村四社)人,号素翁。幼年(六岁)在丹棱县孔庙“劝学所”启蒙读书,中进士后在朝庭为官,升任朝散大夫(官阶为从二品)。他信奉道释儒教,他是北宋诗人、文学家,喜爱书法艺术,曾在丹棱城南三里许建“大雅堂”。(见《中国地方志集成·丹棱县志》787页)他是中国成语“不登大雅之堂”中的大雅堂的营建者。十一世纪末,他创意建并捐资建成了中国大雅堂,倡导中国诗歌的传统以杜甫为祖师爷,支持以苏东坡、黄庭坚为领袖的北宋诗歌革新运动。中国大雅堂七个大殿(明朝又修一个大殿)的建成,标志着北宋诗文运动反对“西昆体”诗风的伟大胜利。中国大雅堂于北宋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九月九日建成,毁于公元1644年。大雅堂有545年的光辉历史记载入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国大雅堂距今有900多年的历史,中国诗歌的殿堂――大雅堂的建成,是中国文坛、诗坛的一大盛事,历代前来参观的名人不断。中国成语“不登大雅之堂”的典故就出自丹棱县大雅堂。《汉语成语分类辞典》记载:“大雅:人才、高才、文雅大方。堂:正房。”“不登大雅之堂”就是“不能进入典雅的厅堂。比喻言论或作品粗俗。”(复旦大学出版社,391页)。江西诗派领袖黄庭坚赞扬说:杨素是“英明伟大的人物”(《大雅堂记》。北宋丹棱县名士杨素修建中国大雅堂的情况见《丹棱县志》(乾隆版)、《中国地方志集成·丹棱县志》、明朝《永乐大典》和宋朝·魏庆之《诗人玉屑》、黄庭坚《刻杜子美巴蜀诗序》、明代宋濂《答章秀才论诗书》以及《四川通志》等均有记载。
清代咸丰九年徐浴德著《眉丹乡贤名胜传》记载:“杨素,宋时丹棱英伟人也。其在州闾乡党有侠气,不假借人,然以礼义,不以财力称雄长也。”“宋太史黄庭坚(字山谷),谪涪(四川涪陵),于元符三年,手书杜子美(杜甫)两川诗,尝曰:‘安得奇士,尽刻杜甫两川诗。使大雅之音,复振三巴(泛指四川)之耳哉’。杨素遂请黄山谷书之刻石。庇于邑(丹棱县)南原上。因恳山谷题名,(黄)山谷颜之曰:‘大雅堂’而作记以记之。记载《邑志》(《丹棱县志》。明(朝)弘治中,巡按御史(官阶正二品)荣华,重新祠宇,立像刻石。知县江谦率绅士往祭焉,遂为故事。后为献贼所毁,碑碣无存。旧址也不知其处也。清朝彭遵泗(乾隆7年擢兵部员外郎。四川丹棱人)铭之”。因此,《丹棱县志》不但有清《大雅铭》,还有清《大雅堂记》记载传世。清代著名文学家、诗人彭端淑(广东肇罗道署察使,四川丹棱人。)的大雅堂记,曰:“‘诗至杜子美,天下之能事尽矣。’(苏轼语)黄山谷从苏子瞻(苏轼)游,尝客眉州(黄庭坚的姑母在眉州青神县),称杜子美夔州(今四川奉节县)以后诗,为大雅之遗音。余邑人杨素翁高士也。闻之,请山谷书石以式来者。因作堂以庇之。今残碑断碣,无有存者。或曰:‘为前明邑侯载之而去’;或曰:‘土人欲利其地,因沉其石于沧浪江中。’呜呼,可胜慨哉。虽然子美(杜甫)之集俱在也,后之君子果能崇杜子美如黄山谷,何难使大雅遗音,复见于今日乎!当亦不关大雅堂之兴废也已。”
南宋丞相周必大撰写的《敷文阁学士李文简公焘神道碑》碑文记载:“(南宋历史学家、《续资治通鉴长编》作者)李焘妻杨氏(福国夫人),即杨素之孙女也。”(现存丹棱县档案馆《眉丹乡贤名胜传》117页清·咸丰九年版)可见唐宗室十九世孙、紫金光禄大夫、太师、温国公(三师、三公均为宰相)李焘的岳祖父是杨素。杨素在丹棱县城南三里许(三华里左右)的杨湾杨素舍侧修建有名“大雅堂”,从此大雅堂成为丹棱八景之一。至今大雅堂遗址(丹棱县杨湾,今丹棱镇大林村四组。丹棱县有关部门已申报建设“中国大雅城”。
杨素热爱中国西南道教名山――龙鹄山的古代摩崖石刻文化,对丹棱龙鹄山上唐代《松柏之铭碑》(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十分热爱。它是研究中国道教文化和古代摩崖石刻文化的珍品。据《丹棱县志》记载:“杨素还在丹棱龙鹄山仙人顶营造道教摩岩造像七龛,旁有)石刻题记为证。石刻曰:‘元佑庚年,杨素挈男,时晖夏课此山。’”庚午是公元1090年,即北宋哲宗元佑五年,距公元1100建成大雅堂还有10年。据历史资料记载杨素营造龙鹄山“仙人顶”道教摩岩造像七龛后。即四年多后就主持修建北宋大雅堂。修大雅堂用了五年多的时间,终于在公元1100年9月9日建成,堂内请匠人石刻黄庭坚手书的杜甫诗900多首和苏东坡的题词。杨素的儿子是杨时晖,也是热爱中国古代石刻艺术的人。杨素的墓埋在老峨眉山(俗称老峨山)东坡的龙鹄山之阳。但任过礼部尚书兼直学士院和吏部尚书(官阶正三品)以及任嘉定知府、眉州知府的魏了翁曾去丹棱龙鹄山祭曾祖舅公(曾祖母的表兄弟)杨素墓。在《丹棱县志》上记载有他写的诗一首。宋·魏了翁《题杨素墓诗》诗曰:“追思初摄大夫(杨素任朝散大夫)事,得助堂(大雅堂)前拜舅公(曾祖母表兄弟)。三十三年旧梦枕,一生一列隔黄垆。时危剩着人间我,境换遥怜向者吾。伯兮叔兮今已矣,逝者众季勉终图。”(《中国大雅堂》111页)。《丹棱县志》(乾隆版)记载:“宋杨素是北宋时眉州丹棱县人”;《眉丹乡贤名胜传》记载:宋杨素是眉州丹棱县的乡贤。杨素和黄庭坚是遵照苏轼1092年写的大雅诗(大雅初缴缺,流风困暴豪。张为词赋客,变作楚臣骚。)而修的大雅堂。杨素为中国古代的大雅石刻文化作出较大的贡献。例如南宋任参知政事(副宰相)李壁(四川丹棱县人,李焘之子)参观杨素建的大雅堂后给辛弃疾的词中赞扬说:“一堂(大雅堂)真石室。空庭更与添突兀(高大树木)……。”赞扬杨素修的大雅堂内300多方(或块)杜甫诗碑,珍藏在大雅堂内的诗碑是“真书”(真草隶篆)的珍品情况。据历史记载:明代的沈周、文征明、祝枝山,清代八大山人(朱耷)、吴大徵、郭麟等人都远道 而来中国大雅堂钻研杜诗碑上的黄庭坚和苏东坡的书法艺术。
杨素思想集道、释、儒为一生。他崇尚老子思想,崇尚杜甫诗之祖,崇尚苏东坡和黄庭坚的文学和书法以及思想。他有钱有势,但热心公益事业,捐资修建四大工程:杨素草堂(又叫“素翁草堂”)、武显庙(以高庙子庙内和尚管理大雅堂)、中国大雅堂、龙鹄山“仙人顶”摩崖造像七龛等。他的业绩为神州人民传颂。杨素建成大雅堂的事迹被载入史册:黄庭坚《豫章黄先生文集》、《四川通志》、(明统志、嘉庆志)、清代《四库全书》、清·王仕祯《陇蜀余闻》、台湾《中文大辞典》等。陕西布政使帅念祖写诗赞扬中国大雅堂所代表的大雅文化。诗曰:“素翁(杨素,号素翁,朝散大夫)旧住丹棱县,太史(江西诗派领袖黄庭坚)书贻白帝诗(以白帝城诗代杜甫两川夔峡诸诗)。金石鸿篇风雅系,龙蛇妙笔鬼神窥。”“醉指儿曹认挺之”,“此地两公称‘合璧’。”(巴蜀出版社、江苏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的《中国地方志集成》第38部788页。)诗中“两公”是指黄庭坚和苏东坡两公。苏东坡“连鳌山”和“果溪”峡的书法时人称为“同堂大雅”;说明黄庭坚的书法和苏东坡书法辉煌。“合壁”是指世界文化名人杜甫的大雅诗和中国著名书法家黄庭坚的大雅书法,称为诗艺和书艺的合璧。
举世无双的北宋大雅堂是朝散大夫(官阶从二品)杨素(他是四川丹棱人;他是著名南宋史学家李焘的岳祖父)在北宋元符三年(1100年)农历九月初九在眉州(今眉山市)丹棱县杨湾建成六个大殿,珍藏杜甫诗900多首,都是黄庭坚书法真品,有300余方诗碑。黄庭坚还为大雅堂写序(即《刻杜子美巴蜀诗序》)言。现全文公布于下:“自予谪居黔州,欲属一奇土而有力者,尽刻杜子美东、西川和夔州诗,使大雅之音久湮没而复盈三巴之耳。而目前听见碌碌不能办事,以故未尝发于口。丹棱杨素闻之欣然请功坚石,募善工,约以丹棱以麦三食新而华,作堂以宇之。予因名其堂曰“大雅”,而悉书遗之。此西川之盛事,亦使来世知素翁真磊落人也。尽刻杜子美巴蜀诗藏之,使后之登大雅堂者能以余说而求之。非大雅之人不能登大雅之堂为余师友,非大雅之作不能登大雅之堂与余神交,天下大雅皆吾求之。”这个序言证明中国大雅堂在丹棱建成的起因、经过、结果、意义等,再现了北宋丹棱大雅堂昔日的辉宏,同时也说明黄庭坚和杨素在大雅文化建设中的贡献。提升了中华大雅文化在中华民族文化中的地位。从此四川眉州丹棱成了中华大雅文化的圣地。成语“不登大雅之堂”便出眉山市丹棱县。丹棱大雅堂是苏东坡、黄庭坚、杨素提倡杜甫诗风,反对“西昆体”诗风胜利的标志,北宋大雅堂的建立是苏轼领导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所得伟大胜利的里程碑。四川眉州(今眉山市)是中国大雅堂的故乡。眉山市丹棱县是大雅文化的发祥地。真是人民群众口啤所说:眉山市丹棱县,同登大雅堂。
国家领导人指出:“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不仅需要强大的经济力量,更需要强大的文化力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也是一个民族真正有力量的决定性因素,可以深刻影响一个国家发展的进程,改变了一个民族的命运。没有先进文化的发展,没有民族文明素质的提高,就不可能真正实现现代化。”因此,我们大力研究中国大雅堂文化。“大雅”名起孔子编定的《诗经》。李白还说:“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告诉人们写不出大雅之作,就是衰退!北宋大雅堂是中国大雅文化的物质载体。中国大雅堂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属于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正在申报眉山市丹棱县大雅堂文化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原来我是陕西弘农华阴人
最近回了趟家,同父亲谈到家谱的事,以前父亲当过大队书记,对这样的事不太热心,近来年事已高,也加入家谱编写的行列。以前我小时也曾听父亲讲过一些,但总忘记,这次我看了下家谱,了解家谱的来历,始祖杼杨姓,不过我看网上有争议。德八公自江西泰和县迁陡到衡,时间可能是明洪武年间(我父亲说是明万历年间),据我考证可能同明洪武年“血洗湖南”有关,我看湖南杨氏成员大部分是这时候从江西庐陵(现吉水)和泰和迁出来的,而泰和系又是从庐陵分出来的,而庐陵始祖为杨辂-杨锐-杨宏嗣-杨延安-杨克明-杨允素(迁陡到泰和的始祖),也就是我的祖上德八公也就是他的子孙,同时他的子孙里面有成就的明朝杨士奇和杨万里等,现将辂以前的谱系摘录于下:

叔虞 武王次子,成王弟,封为尧之故墟曰唐侯,后易为唐为晋,即晋武公。晋,为姬姓,封侯爵。开国之君糸少子叔虞,封于唐(今山西翼城西),后改为晋,即山西省南部。 生子 伯乔 约公元前900
1世 杨杼 (姬杼);武王发之孙,唐叔虞次子,晋侯燮之弟。生于周成王二十三年丙辰(前1085年)七月十一日子时(均为夏朝历法)。周康王六年封杨侯,食采于杨 国,始以为杨姓。卒于周穆王二十三年(前999年),寿86岁。配姒氏生子:伯沃、仲沃。仲沃配政氏,生子唐。 
 2世 杨伯沃 生于周康王二十三年(前1045——953年),寿92岁。葬山东武昌府东门外。配胥氏生子庚。 生子庚
 3世 杨庚 生于,周穆王元年(前1022年)官拜中卿大夫,卒于周懿王十一年(前954年),寿68岁。配贲氏生三子:文、亶、亭。 三子:文、亶、亭。
 4世 杨文 (前999——913年)袭杨侯,寿86岁。配山氏生子昭成。 生子昭成
 5世 昭成 生于周恭王元年(前974——901年),袭杨侯,寿73岁。配宣氏,生子四:辛、康、京、襄。 生子四:辛、康、京、襄。
 6世 杨康 生于周懿王十一年,卒于周夷王三十三年(前946——882年)官周王朝卿士大臣。配柳氏,嗣子绍甲。 嗣子绍甲
 7世 杨绍甲 (箕子六世孙)生于周夷王元年(前924——841年)官礼部尚书,封侯爵。寿83岁,配凤氏,养子涧
 8世 杨涧 绍甲养子,字尚父生于周历王十三年(前863——809年)敕命封为太祖杨侯,葬南京,配伊氏、祁氏。生五子:寅、具、其、见、舆。 生五子:寅、具、其、见、舆
 9世 杨其 生于周共和三年(前839年),袭侯爵,卒于周幽王五年(前777年),寿62岁,葬山东乐陵南门外。配史氏(葬南京东门外),生子二:丙宏、丁宏。 生子二:丙宏、丁宏
 10世 杨丁宏 生于周宣王九年(前819年),卒于周平王三十年(前741年)寿78岁。配仲孙氏,生子岑。 生子岑。
 11世 杨岑 生于周宣王二十九年(前799年)官晋上卿大夫,卒于周平王四十五年(前726年),寿73岁。配耿氏,生子懿宣。 生子懿宣。
 12世 杨懿宣 生于周幽王六年(前776年),官晋上卿大夫,京都御史,卒于周桓王十六年(前704年),,寿72岁,谥刚毅。葬南京北门外。配裴氏,生子来。 生子来。
 13世 杨来 生于周平王二十三年(前748年)官授国老,卒于周王十五年(前683年),寿66岁。配航氏,生子惠。 生子惠
 14世 杨惠 又名徽,生于周桓王二年(前718年)授大司马,官拜国老,卒于周襄王十三年(前637年),寿79岁。谥易直,葬山东富足坪。配项(亢)氏生子泰聘。 生子泰聘。
 15世 杨泰聘: 一名泰晰,生于周庄王四年(前693年),官楚丘(河南省滑县东)令,卒于周匡王五年(前608年),寿84岁。葬山东洋坡坪口。配项(亢)氏,生子六。 生子六:平温、平淑、平、平英、平华、平芙。
 16世 杨平芙 杨平芙:生于周惠王三年(前674年),卒于周匡王五年(前608年),官为晋邑令。配富氏生子二。 生子二:载、戴
 17世 杨戴 字锡富,以博学箸称,生于周襄王元年(前651年),授上卿大夫,卒于周王八年(前574年),寿77岁,谥文密。配汤(滑)氏生子盛石。 生子盛石
 18世 杨盛石 生于周襄王二十三年(629年),于周灵王十年征为博士。卒于周景王十五年(前530年)。寿101岁,配燕氏生子八。 生子八:雅、乐、快、渫、悟、呈、欢、江
 19世 杨欢 生于周定王元年(前606年),官周上大夫,授太师少保,卒于周景王十七年。寿78岁,谥庄敬。配敖氏,生子三:孟洪、仲洪、季洪。 孟洪、仲洪、季洪。
 20世 杨季洪 杨季洪:生于周灵王七年(前565年)袭侯爵,卒于周敬王十九年(前501年),寿64岁。谥英敏。配湛氏生子东莲。 生子东莲
 21世 杨东莲 生于周敬王八年(前512年),袭侯爵。卒于周考王六年(前435年)寿77岁。谥英武。葬江西九龙潭。配绍(韶)氏生子定悼。 生子定悼。
 22世 杨定悼 生于周定王十四年(前455年)袭侯爵。卒于周安王十五年(前387年)寿68岁,谥清勤,葬山东乐陵南门外。配公孙氏生子十五。其中十四个子在晋国内乱中被害。仅存第十三子伯桥以延续其后。
 23世 杨伯桥 杨定悼及其余十四子在晋国内乱中(指周安王十五年,晋孝公六年,即前387年),被强晋所杀,仅第十三子伯桥同母亲公孙氏,幸被家人古吉搭救,投靠晋升国 贤士大夫习。习为掩护其母子俩,与公孙氏拜为兄妹,习呼伯桥为外甥,曾改名文实。大夫习畏惧晋国六卿的强盛(当时正是韩、赵、魏三家分晋前夕),让伯桥母 子俩归附周。周王(应指周安王)命伯桥为中大夫。周王念其先人功勋,仍封于杨,为杨侯,继承乃祖爵位,为继杨杼而后的杨姓23世祖。杨伯桥:字文实,生于 周安王五年(前397年)卒于周慎靓王六年(前315年),寿82岁。周王封为杨侯太祖,赠名硕公,谥贤敬。配于氏,生子三:逊、近、述。 生子三:逊、近、述。
 24世 杨逊 字子谦,生于周显王十一年(前358年)袭侯爵,卒于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寿98岁。敕封左卫将军。配姜氏继配曾氏,生子章。 生子章


25世 杨章 以杨杼为始祖传至25世 杨章,居于华阴,繁衍甚盛。他有三子苞、朗、款(一说为款、志、朗)。苞仕秦为上卿;朗为秦国将军。封临晋君,居于冯翊,款为韩国 将军,居于河内。款的 子孙最多,散居于今陕西、山西、河南三省,成为秦汉时期的弘农望族。生活在战国时期。居华阴。配姜氏生子三。 生子三:款、志、朗
 26世 杨款 字洪哲,生于周赦王四十八年(前267年),封秦国上卿。卒于汉惠帝元年(前194年),寿73岁。配曾氏生子四:显、硕、顾、顺。 生子四:显、硕、顾、顺
 27世 杨硕 字太初,亦号佳青。秦始皇登位后,五次征召不赴,隐居华阴,汉高祖攻下咸阳住军坝上时,聘请他从军征战,官封太史,年老辞职。
 28世 杨喜 字德嘉,号幼罗,生于汉文帝九年,官汉高祖郎中骑都尉,掌宫中更值宿卫,隶属韩信,后从著有殊勋的灌婴攻杀项籍(即楚霸王项羽),于垓下,因功封赤泉侯。 卒于汉武帝五十一年(前90年),寿81岁。谥严威,葬江西大塘。配陈氏,生子二:敷、致。
 29世 杨敷 杨敷,字伯宗,生于汉武帝十二年(前129年),袭侯爵,卒于汉昭帝十三年(前74年)寿55岁。谥忠定,继配蔡氏生子三:哲、胤、衡(又作彻)。
 30世 杨胤 字嗣宗,又名毋害,生于汉武帝五十二年(前89年),袭侯爵。卒于汉成帝九年(前25年)。配李氏生子四:敞、昌、伟、泰。
 31世 杨敞 字子明,生当汉昭帝、宣帝年间,为昭帝丞相初为大将军霍光部属,甚得霍光厚爱,升任御史大夫。汉昭帝去世,敞 等人协助霍光废黜淫乱无道的昌邑王,拥立汉宣帝有功,封平安侯。卒于汉孺子婴居摄二年(7年)。配司马氏,历史学家司马迁之女,大文学家。霍光等共谋废黜 昌邑王时,派大司农田延年报知杨敞,敞惊惧犹豫,夫人由东厢房出,对敞说:这是件国家大事,现在 即已议定,来报君侯,君侯犹豫不决,将因此受株连!敞 从之。生子五:忠、诚、君、皇、恽。 约公元前140-前73
32世 杨忠 字孟兰,袭侯爵,为安平顺侯。生二子:见锡、见利。
 32世 杨 恽 字孟尽,号紫幼。为司马迁外孙,习《太史公书》,好史学,汉宣帝时任左曹,霍光废昌邑王时上书诛霍光,封平通侯,升任中郎将,廉洁无私,后因事迁连, 免除 爵位,废为庶人,即归家治产业,起室宅,以财自娱。后因在《报孙会宗书》中抒发愤懑,得罪了汉宣帝,遭腰折。其书云:家方隆盛时,乘朱轮者十人,爵为平 通侯,总领从官,与闻政事。配蔺氏,生子五:谭、论、讷、徽、奇。 约公元前120-前50
33世 杨谭 杨忠嗣子,字献美,生于汉成帝阳朔三年(公元前22年),封安平侯,卒于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九年(52年),寿74岁。配石氏,生子二:宝、宰(惟美)。
 34世 杨宝 (生卒年月不详)字惟善,亦惟渊,习《欧阳尚书》,汉哀帝、平帝时,隐居任教。汉平帝五年(5年)与龚胜等被王莽征召,遁逃不就。光武帝就位后,派公车特征,他因年老多病不能应召。寿79岁。配王氏,生子三:霖、震、霆。 40110
35世 震 公 宝公子,字伯起,孤贫好学,教训生徒,远近就学者千余,诸儒称为关西夫子。安帝时卒,顺帝赠钱百万以礼改葬于陕西华阴县杨桥,辅葬日四方送者万余人, 时有 大乌高丈余集墓前,府伏慧鸣,葬祭毕,始飞去,郡人以状帝,帝使中牟建祠以表忠直。王氏生子三:牧、里、让。续配邴氏生二子:秉和奉。 生子 牧官
让官 秉官 东汉 60121
36世 杨秉 生于汉和帝永元三年(91年)是后汉桓帝刘志的得力宰辅。为人酒、色、财三不惑,寿74岁。(详见〈名人传记〉)。
 36世,杨奉:杨震第五子,为后汉城门校尉,中书侍郎,汉献帝时任兴义将军,与董承送车驾东归。曾与郭汜战,屡次击败郭汜。还都洛阳后,为车骑将军。因与 曹操不合,曾南奔袁术。配邴氏,生子敷。         37世,杨敷:又名敬,字康锡。为人笃志博闻,官谏议大夫,擢黄门侍郎,时人评论能继承家业,然而早卒。配梁氏,生子纂、众。众,亦能继承家业,曾以谒者 仆射之职跟随汉献帝入关,升御史中丞,及汉献帝还都洛阳,拜为侍中,建安二年(197),追前功封藉亭侯。配陈氏,生子宗。
      38世,杨纂:能传先业,为时所重,生子品。
      39世,杨品:字长卿,为魏中大夫。配姚氏,生子安国、安仁,安仁,配聂氏,生四子:治、汉、江、海。
      40世,杨安国:任晋弘农县令,葬弘农县。配扛氏、何氏、郭氏,生三子:袭、宁、伦。宁,字仲朴,配晁氏,生子先礼、先乐;伦,字仲常,配长氏,生子奇玉。
      41世,杨袭:字仲素,为晋武长吏。配阮氏,生子八:世昌、万穆、行可、浦、元伯、综、任可、隆。
      42世,杨隆:字允高,配刘氏.生佶、衍、律、宏四子。四子杨宏的4世孙女杨香,相传10岁时,与父杨丰同往稻田收稻,是猛虎噬父,香徒手拔虎颈,虎奔逸,父得免,因之诏旌门闾。至今,名列"二十四孝图"
      43世,杨佶:号昌时,南北朝时,仕北朝慕容氏,为中山相(即中山县长官),古中山县在今陕西泾阳县北,又名仲山。配于氏,生子珍和继。
      44世,杨珍:任后魏上谷郡太守,上谷治所在沮阳,即今河北怀来县东南。生子名真。
      45世,杨真:一作贞,历任河内(治所在今河南武陟西南)、清河(治所在清阳,即今河南清河东)、天水(治所在乎襄,今通渭县西北)三郡太守。生子懿。
      46世,懿:北魏延兴末年(475),为广平(今河北鸡泽东南)郡太守,有政绩,累官选部给事中,洛州刺史,封宏农简公。生八子:播、椿、颖、顺、津、啼、阿难、舒。(详情见第四章中的杨播一家)
      47世,杨津:本名延祚,为人端谨,有气度。累官定州刺史、中军大都督,拜司空。为尔朱天光所害,追封大将军、雍州刺史,谥"孝穆",归葬华阴。生六子:遁、岐、逸、谧、遵彦、情。
      48世,杨歧:官吕州刺史,吕州治所在今山西霍县。生子行表。
      49世,杨行表:官长安尉,生子敏。
      50世,杨敏:生四子:冠时、(     )、亮、润。冠时官侍御史;(     )字再思,唐武后和中宗时宰相;亮字季昭,邓州刺史。
      51世,杨润:武则天时任户部侍郎、国子监祭酒,封湖城公。生子侃和回。侃,唐开元时为礼泉令,生四子:绾、缜、綋、绘。
      52世,杨回:官遂宁太守,生三子:勉、灵、昱。
      53世,杨昱:官偃师丞,生子归厚。
      54世,杨归厚:官左拾遗,生子辂。
      55世,杨辂  庐陵杨姓始祖杨辂。杨辂,字殷驾,号朴斋,陕西华阴县人,进士及第,唐末时曾任虞部侍郎,后改任吉州刺史。当时正值杨行密作乱,为避战乱,他与家人沿赣江 辗转来到吉水六十二都的杨家庄,并在此开基立业。杨辂生有九个儿子,长子叫杨锐,家居杨家庄,是杨邦义的先祖。下文以杨辂为庐陵杨姓一世祖为起点,考查杨 邦义的家世。
一世:杨辂。,关于他的族源,据宋朝时编辑的《弘农华阴杨氏谱》载:杨辂的始祖是西周武王之孙、唐叔虞之次子杨杼,先祖是战国时的杨章,父亲是唐末左拾遗 杨归厚。杨章为弘农杨氏一世祖,“关西夫子”、东汉太尉杨震为弘农杨氏11世祖,杨辂为弘农杨氏第63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