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躁字

 黄毅弘 2015-09-22
躁【躁】(zào

  “躁”,形声字,从足,喿声。

  “足”代表行为动作;“喿”上三“口”,意为众鸟树上鸣啼,“躁”从喿,既表示与语言有关,也强调了鸟鸣声的急促、短脆。“足”“喿”为“躁”,意谓言行快疾、快速。《说文·足部》:“躁,疾也。”“躁”的本义为动作迅速、急疾。

  “喿”为群鸟乱噪,会意不能构成和鸣之美,使人烦躁,为噪乱、噪音。“躁”如群鸟集于树上,聒噪不休,跃动不止,烦乱不安,片刻不宁。“躁”中之“足”表明,“躁”是内心的不平静和烦乱在行为上的反映,“躁”指性急、不冷静,如急躁、焦躁、烦躁。

  《世说新语·王蓝田忿食鸡子》有这样的记载:王蓝田性子急躁,有一次吃鸡蛋,拿筷子刺它,刺不到,便生气地把鸡蛋摔到地上。那鸡蛋在地上不停地打转,王蓝田用脚去踩,踩不到,便气急败坏地拾起鸡蛋塞进嘴里,咬烂了吐到地上。一般说来,年轻人由于不谙世事,做事往往急于求成,缺乏冷静的思考,因此,心浮气躁更是年轻人的通病。浮躁心乱,无法专心做事,所以“躁”又有“三心二意”之说。荀子在《劝学》中用“蟹六跪而二鳌,非蛇鳝之穴不可居也,用心躁也”,来规劝人们学习要专心致志,心无旁骛,不可像蟹一样,浮躁不定。

  “躁”因心火而生。心躁者气火盛而身体虚,在脉象上呈现为“脉盛速急”。“躁者,中有热而溺赤。”脉躁的人是体内有热,小便红色,这是温热之症。早在《黄帝内经·素问》中也有类似记载:“尺肤热甚,脉盛躁者,病温也。”“有病温者,汗出复热,而脉躁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这种病症,全身发热,不停出汗,狂言乱语,躁动不安。

  “不骄不躁”即不骄傲,不急躁。人做事要有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古人云:“满招损,谦受益。”自满自会遭受损失,谦虚自会得到好处,此所谓“戒骄”。因不满所以躁,但不满却不是躁能够解决的。躁心重,思维必然混乱,乱则不通情理,不通情理就不能平心静气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故为人处事要有清静之心、平静之心,戒骄戒躁。

  老子认为“静为躁君”,“静胜躁”是“弱者道之用”的体现。潜移渐进的变化胜过剧烈激进的运动,以缓则渐进,欲速则不达,故“清静为天下正”。静,是养生的基本要求。生命从静中生长,任何动物、植物的成长,都从静中蕴育它的生命。所以老子说:“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躁则失君”,养生者不可不戒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