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创] 画室琐记(三):绘画是哑巴 作者:史振荣

 shizhenron 2015-09-22
 

  欣赏儿童的涂鸦作品,常惊叹于孩子那不假思索、率性而为的纯真表现。觉得有些儿童画比起有些
现代派名家的绘画作品来毫不逊色。我不是“稚拙派”,也无意去模仿“儿童画”的表现形式。我
看重的是孩子作画时那种怡然自得的心态。他们画画的唯一理由就是“好玩”。随意涂抹,即兴发
挥。真令人羡慕啊!
  绘画作为视觉艺术,原本就该这样单纯。绘画的核心问题是传递美的信息,表达美感,从而引起
人们的情感反应。图形和色彩是绘画的基本语言要素,而构图规范就是绘画的“语法”。不同的“
语法”导致不同风格流派的绘画。不管这派那派,都只能用图形和色彩做文章——包括儿童的涂鸦
作品,甚至抽象派绘画。画笔涂抹颜料留下痕迹,效果是给眼睛看的。如果说颜料涂抹真能表达画
家的观念意图的话,那也必须限定在眼睛知觉能直观领悟的范围之内。
  但丁说过,艺术的意图经常由于缺乏物质上的反映而受挫,观念不能在媒介中完全实现。他还说
,艺术家的手从来都不是完美无缺的,它经常是颤抖的,因而无法再现观念。可是,画家们总是过
于自信,过于贪求“表达观念”。他们常常以创新的名义,一厢情愿地对绘画寄与“厚望”——让
绘画承担起过多的“观念重负”:宗教的、历史的、文学的、哲学的以及潜意识、非理性等等内容
。更有甚者,他们不是用人类通晓的视觉语言来探讨人类问题,而是编制一套只有自己或圈内少数
人懂的“密码”,在图画中表现一些他人很难看明白的“意义”。
   创新应该是观念上的创新,而不是形式上的花样翻新。当然,在多元的艺术天地里,人人都有
权利编制自己的绘画“语法”,想怎么画就怎么画;但是,如果画家仅仅服从个人的理念和情感,
忽视美术史的大背景;那么他艺术创新的价值就令人怀疑。总之,任何艺术创新都必须在交流中得
到鉴别,看它是否能以自己的魅力征服人心!大浪淘沙,只有时间能证明一切。
   就我个人而言,只相信自己的眼光。对那些需要靠画家或评论家“阐释”,才能表达出其“深
刻意义”的画作,一概不予信任。我认准一点:绘画是哑巴。在语言无能为力的地方才是绘画的天
地!
                                    艺术感言     史振荣 写于绿绮画室
                                    附图:转贴-中朝收藏网图片-百度图片    
                                                           2009.9.6
  附图说明:未署名的是儿童画。署名的是外国名家作品。
以上是儿童绘画作品。
以下是国外名家绘画作品:
夏加尔 (作)
 约尔格.伊门道夫(作)
卡罗斯.莫瑞(作)
 马列维奇(作)
 奥古斯特.麦克(作)
爱德华.蒙克(作)
拉奥尔.杜飞(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