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诗画同源。诗与画在表达上的确有很多相似之处——它们总是顾左右而言他:借题发挥。我
们不能仅仅从诗中单词的语义去理解一首诗;我们同样不能仅仅从画面的物象去理解一幅画。欣赏诗或画
,我们要透过字面或画面去品味它们背后隐含的意象,去欣赏一个个“意象”经诗人、画家巧妙安排所传
达出的诗情画意——即所谓“意境”。
现代诗学认为:用传统的“情、理、美”三极作为诗的模型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引入“非理性这第四 极。“情、理、美”构成的平面模型,仅仅是浮冰的上部份。其实若往深处探查下去,还有很大的冰体隐
藏在水面之下。这就是诗的第四极——非理性。这第四极包含的是理性难以探明和理解的领域:直觉、潜
意识等等。
乔治.勃拉克曾经说过:“科学不能超越理性,而艺术却得超越理性才能开始。”的确,心理学已经探 明:人的情感活动虽然浮现在意识层次,却深深根植于潜意识、非理性的混沌领域。美感也是一样,表面
上是可以分析的,但其深处也通向非理性。即便是“理”,也不是封闭的。诗、画中的“理念”总要向非
理性深处延伸,才耐人寻味。正如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诗有别趣,非关理也。”
我们也可以说,画有美趣,非关理也。绘画作为艺术品,它是为人们的欣赏和品味而存在。所谓审美活 动,就是一种感性的、直觉的和不可重复的活动。问题的关键是:“非理性”这第四极,只有通过“情、
理、美”得到显现……
每一个画家都面临这样一个难题:如何把这种“非理性”感性的直觉的美感,转换成能被视觉感知把握 的绘画语言,从而上升到“情理美”的意识层面。使自己的绘画作品真正能被人们所共享?
艺术感言 史振荣 写于绿绮画室 2009.11.20 |
|
来自: shizhenron > 《我的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