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 送别 韩磊 - 我是歌手第二季 第8期 送别 韩磊 - 我是歌手第二季 第8期
离 别
作者:贾九峰
一
“走着走着, 就散了, 回忆都淡了;
看着看着, 就累了, 星光也暗了;
听着听着, 就厌了, 开始埋怨了;
回头发现, 你不见了,突然我乱了。”
一位文友的个性签名选用了席慕容(或说慕容雪村)的一句诗:走着走着就散了。初读时别有一番感慨,网络上风一阵雨一阵的,有几人惺惺相惜,只如初见?还不是繁华落尽,一拍两散,又开始了对下一场闹热的追逐。
不尽网上如是,任何时代都少不了名利之约。如果生活变成某些人苦心经营的相遇,那么真正的离别就会彻底死去。我相信,离别只会发生在两个善良诚挚、情深义重的人之间。正如陀思妥耶夫斯基所言:第一要真诚,其次要善良,最后还要我们永不相忘。而烟儿则描述得更为质感——你早已远离了我的生命,却依旧在我的山河岁月里,呼风唤雨,在我的铿锵记忆中,铁蹄铮铮。
我始终有个偏见,谁参透了离别,谁便省悟了人生。
二
“你见,或者不见我,
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我,
情就在那里,不来不去。
你爱,或者不爱我,
爱就在那里,不增不减。
你跟,或者不跟我,
我的手就在你手里,不舍不弃……”
仔细想想,人与人、人与万物只会存在两种状态:见和不见。两者之间,则是形色各异的离别,亦不足为奇。
这是仓央嘉措的一首诗,年轻人读到的是“默然相爱”,中年一过必然读出的是“寂静欢喜”。
爱情说到底也还是一场聚散而已。在人生的末端,盛筵渐冷,只有别离。此时如果还能葆有“寂静欢喜”的心,那才是真正领受了相聚或相爱的蕴藉。
三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我最喜欢的一场离别发生在唐开元十八年的三月。柳絮如烟,花繁似锦,一位面容俊逸、态度风流的青年站在长江岸边,向远方怅望。那深情旷远的眼神,那心驰神往的模样,那随帆飞翔的思念,那追至天际的怀想,都紧紧地系在那位顺流而下的远行人身上。那个年长青年十二岁的人是他诗学上的朋友,二人在黄鹤楼下小聚几日,把酒赋诗,彻夜长谈。
在青年人的心目中,那人更是他精神上的导师,扁舟泛湖海,白首卧松云,像高山一样耸立在他命途的前方。他爱这潇洒,他慕这风流,他决心追随着老师的脚步,抛却下利禄功名,作酒仙作诗仙,骑着白鹿访名山。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一场“情深不滞,意永不悲,辞美不浮,韵远不虚”的离别,就像一幅“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画卷,定格在了盛唐光芒万丈的诗坛。
其实唐朝著名的送别还有很多。“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多的是少年刚肠,“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多的是深情体贴,“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多的是劝慰遣怀,“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多的是洁身自爱,“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多的是孤高悲壮。而到了晚唐,送别诗中多的是低沉徊徨、黯然神伤的情调,根本无法与这场风华正茂、神采飞扬的离别相提并论。

四
李白对孟浩然的景仰目送又教我想起了发生在清朝初期的另一场离别。其时王船山先生隐居山里,门前一片桃花,屋后万仞青岩,过着不知魏晋的生活。一位旧友前来探望,系舟溪边,柴扉不掩,抵足而卧,不着一言。三日之后,朋友辞别,船山先生只说,我行动不便,于此目送十里罢。朋友船行五里,忽然想起了一句话,掉头回来,仍见老先生岸边柱杖,风中伫立,银髯飘拂,心随意远。
朋友为一句话而返,这是何等的骼骨风雅。船山先生说目送十里就十里,决不因为朋友走远而轻慢。这又是何等的襟怀坦白!
五
“人就是歧途,也许上帝设计这歧途是为了做一个试验:把孩子们放进龌龊中去,看看谁回来的时候还干净。”
说到目送,其实生命的过程正是上帝目送我们的过程。史铁生在《人是歧途》中如是写道。
我赞同这一说法。从我读到这一句话开始,心便较以往更真切地感受到来自头顶的那双眼睛。我愿意在归去之时,听到上帝说,你真是一个干净的孩子。

六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杯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这是李叔同于1908年填词的《送别》,曲作者是约翰·奥德威。相比而言,我更喜欢这首词的上阕。几乎是白描手法,得《天净沙 秋思》的神妙。细品之下,又化出深藏不露的禅意,仿佛正是他日后出家持修禅宗的引子。只可惜,一个“残”字掺了进来,还是萌动了一点凡心,没有达到“何处惹尘埃”的境界。到了下阕,则离情别绪尽显,“零落”“浊”“余欢”“寒”等词,心裹凡尘,又让我们读出了一段天涯孤旅望断归鸿的寂寥与缱绻。
这首词,若是创作于叔同先生出家之后,应该有另外一种写法吧。不过其时其境,还会不会在离别上费一番笔墨,这又要另当别论了。
【作者简介】贾九峰,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衡水晚报》专栏作家。2014年上市新书《你若懂我,该有多好》,被读者誉为“中国最会讲故事的痴情大叔”。
点击标题阅读作者文章:《入诗的友情》《只有梅花知此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