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边鸾雀写生,越昌花传神”,“写生”一词,最早见于宋人画论,曾专用于花鸟画科,20世纪初,伴随西方美术思潮与美术教育体制的进入,美术界对“写生”这一概念有了新的认识,“写生”成为专指对实景实物作画的一种方式,成为画家反映现实、关注社会人生、提高造型能力,摆脱古人窠臼的一种手段。
中国古代也有关于写生的记载,如:五代画家荆浩“隐居太行山之洪谷……尝携笔写生数万本。”又比如元代画家黄公望说他云游时“皮袋中置描笔在内,或于好景处,见树有怪异,便当模写记之。”以上记载说明古代的画家注意在生活中观察,并收集素材。但古人的写生不同于我们的现代意义上的写生,他们是将生活中的素材经过提炼,概括成为一种艺术影象用到他们的创作中。画中的石和树木及云水都是将自然形象变化为一种符号,再将这种符号重新组合,变为一种形式。
大约在60年代初,在李可染先生等进行了大量的写生实践之后,将这种写生的方法应用于中央美术学院的山水画教学之中。经过半个世纪的教学和创作实践,这种写生方法不断探索、发展、完善,并在当下广泛采用,成为山水画教学最基本的课和山水画最重要的学习方法。
山水画写生是用毛笔在大自然中对景直接写生,并在现场完成自然形态向艺术形态的转化。写生方法的引入,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画的思维方式,观察方式和表现方式。由于写生的方法是相对直观和如实地感受和描绘对象,因此写生的方法的引入使山水画更加贴近现实,贴近生活,使文人画家远离现实,无人间烟火的意境追求又回到了现实之中。它改变了山水画的内容,形态和创作方法。
写生就是“外师造化”向大自然学习的最好的方法之一,感受大自然在大自然中发现寻找创作的内容和灵感,探索绘画形成和绘画语言的表现力,寻找内容和形式的最佳结合点。画家的胸怀,想象力和创造力都离不开大自然的感受。与人交朋友不如和自然交朋友,去享受自然之乐,亲近自然没有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伤害。通过写生可以加深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把握,要认识理解大自然的形态和生长规律,了解、研究山川、林木等结构和生长规律,山川的形态体积,山和山之间的联系,对自然规律的深刻把握,是一个画家最重要的基本功训练和生活积累。
山水画不是一个写实的艺术形式,必须对对象进行归纳整理,取舍概括,要组织画面。黄宾虹说:“天地之阴阳刚柔,生长万物,均有不齐,常待人力补充之。”就是说自然的形态经过艺术的加工,才可能更加完美。比如山石要分清脉络,树要概括出疏密、姿态,山有变化错落,水有远近源流,这样才能成为艺术形象,写生就是锻炼能力最好的方法。通过写生可以在大自然中发现前人没有发现的东西。很多东西是在屋子里臆想不出来的,要到生活中去体验和发现,发现新的,没有被前人发现的东西,有自己独特感受的东西。这也是艺术创作,艺术发展的必由之路。
通过写生可以了解古人是如何感受自然的,怎样在感受的基础上进行提炼概括,如何将自然形态加工成艺术形象的,要分析研究前人将自然形态转化成艺术的过程和方法。通过写生可以检验自己对笔墨语言的把握程度,写生这也是锤炼笔墨语言的最好的方式之一。
山水画对景写生是吸收外来形式,扩大山水画的表现领域,增加山水画的表现内容的重要途径,研究自然规律最好的方法。山水画写生正是山水画这个系统中的不变因素,它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山水画发展的方向,水平、质量和形态。 1、华山写生
华山是观察生活,练就笔墨的好地方。最好的树石法在此,特别是秋风落叶,秋木萧条。松树的姿态也很奇,很入画。明王履所画的华山,很写实,但又很写意。每个山峰的构造,布局是写心的,非常奇妙,笔墨很精练,结构很厚重、很奇很有意境。黄宾虹多看夜山,夜山最整体。华山雄伟、奇特,要造奇,不奇不画,不要做个寻常,要有奇思,有想法,无想法不动笔,如杜甫的诗往往一语惊人:“语不惊人死不休”给人以感触。
陈平 西岳写生系列 45cm×64cm 2007 教学生写实位置要找准,笔墨可以自己去找,画面四角注意左右上下关系。山水中的云烟是不可缺少的,可以想到是云天,雨天。把秋天那种凄美画出来,云要有舒卷的来龙去脉。石分三面,山如石,要分疏密变化。云要有大小、疏密不可平均,注重云的外形,一定要有变化。华山东峰整个是一块大石面要把险画出。画景时一定要符合客观,但可再夸张,变形,首先从地名上夸张它,更有一种趣味,夸张而又不离开它的本形,找自己的绘画语言,如华山手掌峰。云不可画太薄,也不可染的太闷而不透亮,亦不可画的太烂,云在画面里若出的太突然不好,要柔和有过渡,装饰性的云弄的好会出彩,画不好会怪异,染时不能染平均,所有观察的一切,万物都是为画家服务的。眼睛是移动的,要神游,散点透视,如坐升降机一样。画面不可太直观,无取舍,刻意去画画时,要动脑子考虑干什么,计白当黑或计黑当白,画面中刻画主体时,后峰要让,不能用力平均。画面要可居,可游,空间透气,学会造险,笔墨意味要强,画面要有顺势,用鲜亮的方法把笔墨增厚,要找自己的感觉,更自由。
业精于勤,要多画,通过写生把自己真正目的学到,要总结出一套自己的感觉,真实的,不带面具的,认真去观察生活,要善于提问,会学习不走弯路找到自己是谁,找到自己的点,从点上不断扩大,成为一个自我。我会根据每个学员的不同情况,因材施教,拿你们不成熟的特征去肯定。风格与一个人内在性格有关系,保持住中国的文心,与中国文脉相接。李成与郭熙不同,范宽与李成不同,都是因为有不同的文心。生活是一块大文章,古人只可借鉴,练习笔墨,生活与古人是同一个人,找到自己越早越好。现在信息多,资料多,见得多了,可早找到自己的感觉,可在趣味里找自己的方法。 2、两入太行山写生
李可染先生说:“不要以为前面的大艺术家已经发现了许多东西,没有发现的还有很多很多,到大自然中,要仔细观察体验,可以对大自然取舍,古人外国的东西不可能完全适合现在的需要。只有到大自然中才能判断它们的是非,只有深入认识大自然的规律,才能发现前人没能发现的东西。一个人创造了前人未创造的东西,是因为他在大自然中发现了前人未发现的东西,他的画与前人不同,与他人不同,因为他取得了发展。深入生活要去认识,发现客观事物的规律,前人已发现的可进一步去认识,不管是认识还是发现,关健是大自然这本书。”这就是说,不要以为前人画过的内容就没有可画的了,实际上自然是千变万化的,写生的真谛是观察体验,把感受牢牢记住,才能下笔有神,这需要仔细的观察体验,古代的内容不一定适应现在的需要,要到大自然中观察,把别人没有发现的,美的东西变为自己的。
观察神游就是写生,然后定住在适合自己的地方构成你心里的景象,西画增加关系,国画要能增加故事,要不绝不动笔,如诗有感而发,晴天不比雨天好,雨中烟云如人心情愫的变化,虚实相生,借山借景造境,胸中丘壑要养,是以目识心记的形式,用心默写用情体会,画理、物理、心理合而为一,修养熔炼现灵光感悟,然后再乾坤大挪移于一卷画图中,此为道心也。路要盘活,路上要有生灵,构成前要先把可游的选择取好。要能表现四季之鲜活的时之景象,要把当地的风格抓住,比如太行山村居房屋的落错变化,山石崖壁的浑厚苍茫等。写生视角要多变,要游离于客体之外,要自由灵活而不失其精神和主观存在,正所谓古人之“鸟瞰”法。夸张应不离本体为上,既不脱离实际不能凸显要害,既练就取舍之功,不可直追其意,不为繁杂所扰,若欲避繁杂应多看夜山,定然得其要,舍其碎。笔墨问题是一生的问题,写生的目的是认识、认识、再认识,是考验传统,发展传统,走现实主义道路,作品是思想性、真实性、艺术性的高度统一。
3、武当山写生
到大自然中,到生活中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因素,创造别人没有创造的方法,从中加以提炼出自己的语言,才能创造出别人没有的作品,如果别人看到什么,你也看到什么,那就很没有自己的眼晴,也就不能创新了。这就需要写生的时候,认真,仔细,深入地观察,不能走马观花,要沉得住气坐得住,不能一晃而过。一是写生的时候要注意丰富,切不可简单化,二要认真观察,细致深入刻画,做好现场整理,因为最生动的因素,最新鲜的因素就往往包含在细节中,如果现场不整理,回来之后就很容易遗忘掉这些生动细节,结果自己不好的习惯又回来了,容易千篇一律,细节模糊也就失去了最新鲜的元素,写生的意义将不复存在,因此一定要把客观对象感触最深的东西抓住。三要避免概念化。概念化就是主观化,就是把临摹中学习的方法直接用在写生上,忽略了对象的真实特征,也就不能发现客观存在而别人又没有发现的创新因素,概念是写生的大敌,创新的大敌。
同是写桂林山水,白雪石发现了山石的结构,李可染注意了光影,因此他们创造了自己的语言图式。同样受四川山水的启发,黄宾虹画出了“浑厚华滋”的夜山,傅抱石画出了气势磅礴的“万竿烟雨”。陆俨少是从传统中走出来的,但他的“陆氏云山”是来自三峡的启发,还有石鲁,把历史上从来没有画过的西北黄土高原画入中国画,开辟了中国画崭新的题材式样,他们发展了传统,对中国画都有所创新,有所贡献。
我们要刻画对象并不是给对象拍照片,中国画不是写实造型,写生也一样。因为事物的精细结构是无限的,我们不可能把它一五一十地全部画出来。我们要做到的是:要抓住对象的基础结构—“物理”,再以符合视觉艺术的基本结构—“画理”把它画出来。中国画是以线造型,用线条来表达对象的基本特征,其概括性很强。另外还要注意构图的虚实,疏密关系,写生也要为概括强化对象特征而不可避免的注意章法经营,比如潘天寿画雁荡山《龙湫一角》。
要概括就要取舍:一是写生中的取舍,二是写生回来之后创作中的取舍。对象取舍,视点不一样,找准自己认为最易入画最易表现对象特征的角度观念取舍。眼界不一样,如李可染取光影,白雪石取山石。还有构图取舍,笔墨取舍,情感取舍,立意取舍等。 对景写生就是在为创作打基础,将写生的东西应用到创作中去。李可染先行说过,他写生只写50%,在写生的时候,先基本完成大的构图和局部关系,回去后再慢慢调整,收拾,把所有的细节都刻画完成。比如空白,都要分出层次来,哪是最白,哪是次白,哪是中间,在写生中是不可能完成的,要回到家里以后,再平心静气地完成,把它画完整,因此他的画既是现场完成的,又是回来继续创作的,所以叫“对景写生”或叫“对景创作”。
路镛乙未夏月太行写生画稿选 【天池胜境】 70cm×46cm 纸本水墨 【郭亮村小景】 70cm×46cm 纸本水墨 【翠崖仙居】 70cm×46cm 纸本水墨
【绝壁长廊】 70cm×46cm 纸本水墨
精彩摘录 通过写生可以在大自然中发现前人没有发现的东西。很多东西是在屋子里臆想不出来的,要到生活中去体验和发现,发现新的,没有被前人发现的东西,有自己独特感受的东西。这也是艺术创作,艺术发展的必由之路。 黄宾虹说:“天地之阴阳刚柔,生长万物,均有不齐,常待人力补充之。”就是说自然的形态经过艺术的加工,才可能更加完美。 通过写生可以检验自己对笔墨语言的把握程度,写生这也是锤炼笔墨语言的最好的方式之一。 眼睛是移动的,要神游,散点透视,如坐升降机一样。画面不可太直观,无取舍,刻意去画画时,要动脑子考虑干什么,计白当黑或计黑当白,画面中刻画主体时,后峰要让,不能用力平均。 通过写生把自己真正目的学到,要总结出一套自己的感觉,真实的,不带面具的,认真去观察生活,要善于提问,会学习不走弯路找到自己是谁,找到自己的点,从点上不断扩大,成为一个自我。 不要以为前人画过的内容就没有可画的了,实际上自然是千变万化的,写生的真谛是观察体验,把感受牢牢记住,才能下笔有神,这需要仔细的观察体验,古代的内容不一定适应现在的需要,要到大自然中观察,把别人没有发现的,美的东西变为自己的。 观察神游就是写生,然后定住在适合自己的地方构成你心里的景象,西画增加关系,国画要能增加故事,要不绝不动笔,如诗有感而发…… 写生视角要多变,要游离于客体之外,要自由灵活而不失其精神和主观存在,正所谓古人之“鸟瞰”法。夸张应不离本体为上,既不脱离实际不能凸显要害,既练就取舍之功,不可直追其意,不为繁杂所扰,若欲避繁杂应多看夜山,定然得其要,舍其碎。 我们要刻画对象并不是给对象拍照片,中国画不是写实造型,写生也一样。因为事物的精细结构是无限的,我们不可能把它一五一十地全部画出来。我们要做到的是:要抓住对象的基础结构—“物理”,再以符合视觉艺术的基本结构—“画理”把它画出来。中国画是以线造型,用线条来表达对象的基本特征,其概括性很强。 陈平 1960年出生。 1984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 现为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院长,研究生、博士生导师。 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 中共中央宣传部“四个一批”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中华诗词学会会员。 创作新编杂剧《画梦诗魂》、《孤山梦》、《富春梦》,新编传奇《湘妃梦》、《幽兰梦》。出版个人画集、书法集、篆刻集、诗曲集多种。 来源:藕香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