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也只有他,才会写这样的故事

 汐钰文艺范 2015-09-22



读完《爱情故事》,第一想到的是:也只有张佳玮还会写这样的故事。


它太简单了。纯文学的人会说,形式上怎么可以这样传统,春夏秋冬,一年四季,相识相恋,定亲结婚,这就完了?通俗文学 的人会说,题材也太老了吧,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小城故事,哪里还有人爱看呢?并且连个第三者都没有,叙述清白平和,一点不刺激。


通俗小说和严肃文学,都不会这么写。只有张佳玮,他既不属于这一边,也不属于那一边,他向来是跨界的。一手写体育,一手写随笔,一手出入艺术史,顺便再写写吃,全不耽误,他既没有面对“文学金线”的得失心,也没有为市场左右的功利心,看他写文章,似乎只为一个好玩,而他文字的最大特色,便正是这一种游戏感。


这种游戏感,在他的各种随笔中清晰可见,比如他会虚构出肉夹馍和羊肉泡馍的王国,比如他时不时说自己会轻功,或者跟着蜗牛先生回了一趟家。在《爱情故事》,最可见这种撒欢之趣的,是他绵延不绝且一丝不苟地对吃的描写。


这除了可以说是一本爱情故事,也地地道道是一本吃食志。人物对话,没两句总要谈到吃,还不光谈,现场也做,有些段落,摘下来,完全可以做为菜谱,比如这段:


鱼头,就可以单独熬汤。我们乡下,把青鱼或鲢鱼头切开,起锅热油;等油不安分了,把鱼头下锅,“沙啦”一声大响,水油都跳起来,香味被烫出来;煎着,看好火候,等鱼焦黄色,嘴唇都噘了,便加水,加黄酒,加葱段与生姜片,闷住锅,慢慢熬,起锅前不久才放盐,不然汤不白。熬完了,汤色乳白醇浓,伸筷子下锅,仿佛深不见底:舀一勺喝,浓得挂嘴;多喝几口,觉得嘴都粘呢。


如此这样谈到的食物,包括但不限于菊花糕、梅花糕、玉兰饼、煎面饼、汤包、蟹粉蛋、腊八粥、红烧肉、藕丝炒毛豆……各种江南小吃轮番登场,深夜看此书肯定受不了,太馋人了。


而对吃的关注,特别是对小吃,对家常菜,对记忆中的吃的关注,也是张佳玮的一种气质,这气质与汪曾祺近,是一种热气腾腾的人间烟火。这本书中的人物,莫不都是寻常的市民,所谈论的,大抵不过是吃饭,节气,朴实热闹,而且温暖人心。毕竟,这都是记忆了,节气早已不节气,吃不必按照日子来,现代城市的生活,是向外的,逛街电影消费,人与人之间的热乎气,找不见了。


而这种热乎气,在《爱情故事》里从头至尾不散,所以一径读下来,虽然故事平淡,却毫不憋闷。想起小时候的记忆,父母一辈,或更上一辈,谈婚论嫁,相识相恋,也就是这样,今天送你一碗肉,明天给你带一条鱼。听我外婆讲,父亲和母亲谈恋爱时,勤快地不行,帮着砍柴做事,从不喊累,这和书中男主人公的鞍前马后,浑然一致。


日常的爱情,或者就是这样,没有那么多山盟海誓,看不见一句“我爱你”,日子却不知不觉过到了一起。


张佳玮的故事或许过于温暖了些,但经过记忆的虑化,以前的日子,便正是这样了。况且,这本书写得是张公子的爸爸妈妈,这里头,还有作者自己的脉络之情。


张佳玮说,“我们无法挽留流逝的时光,但只要过去的一些人,一些故事,一些河流,还在故事里流淌,那我写的字大概就有价值了。”


大抵如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