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男人

 changdaquan 2015-09-23
比如男性的魅力通常与宽下颚有关,这意味更高的雄性激素,而雄性激素与攻击性有相当大的关系。 在动物之中雌性动物也倾向于选择攻击性强的雄性动物为配偶,这样雌性动物和其儿女能在较安全的环境下生存。攻击性在进化过程中是女性择偶的重要特征。反过来,男性喜欢下巴尖的女性,也是因为男性不喜欢女性带有较多的雄性激素原因。这种男女相反的面貌审美趋向,进化生物学称为性别二态性。

但是雄性激素过高,容易造成免疫系统不佳,而人类所采取的选择性繁殖策略同时又是偏向于免疫力强大的健康异性。生物学家扎哈维于1975 年提出了“缺陷理论”,该理论认为动物界那些付出代价的行为或身体特征(如孔雀大而华丽的尾部)是身体状况和基因品质更为良好的信号。因此,只有最具活力的个体才能在并不影响其免疫系统的情况下发展出最为突出的男性性征。

再比如对于女性来说,嘴唇的厚度与依赖于雌激素的女性脂肪积累有关,饱满、轮廓鲜明的嘴唇所显示的隐性生物信息就是主体的高雌激素水平,而雌激素水平正是丰腴多产的基础和标志。而男性之所偏好长发,是因为毛发作为散发弗洛蒙的主要辅助器官,同时男性易受弗洛蒙刺激。

有人也许会问,如何仅仅从“天择演化”的角度解释有些女性偏好长相较为阴柔的男子?生物学家Cellerino A.曾做过一个实验,招募一群女性志愿者,预先测试她们所处的生理期,实验是让她们对不同男性面孔照片的评分。 实验结果是处于生理排卵期的女性更偏好男性特征明显的面孔,而处于非排卵期的女性则较偏好较阴柔面孔。Cellerino认为,女性的选择偏好可能是基于对生育选择:出于生殖需要,选择阳刚面容的男子作为最佳性伴侣;在平时,则选择更适合抚养下一代的阴柔面孔男子作为伴侣。I. Penton Voak于2004的研究则发现,医疗条件落后的不发达地区更偏好男性特征明显的面容,而发达地区则相反。

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外貌与体表的差异受到了地理因素的影响,比如黑人的黑色皮肤是抵抗地区猛烈的紫外线产生的结果(保护体内叶酸)。而白人的白色皮肤恰恰相反,由于居住于高纬度地区,阳光相对缺乏,而维生素D的合成需要紫外线,因此皮肤反倒不需要太多的色素(基因序列分析表明,白人皮肤变白产生的时间距今大概只有5000到6000年)。但是为何女性以白为美为发展为全球性的审美倾向?印度神经科学家Vilayanur S Ramachandra提出了“贫血论”,认为白色皮肤更容易发现是否贫血,这是身体是否健康的一项指标,因此它同样是人类出于生殖选择的结果。(我想,或许对于男性肤色要求没这么高或许是因为男性在进化历史上逐渐处于择偶主导地位的结果,并且较深的皮肤更加凸显男性特征。)

人类对面孔审美还有一个最基本的共性,那就是是对称性—--我们通常称之为“五官端正”。
John Manning曾研究过运动员的对称性 ,发现脸部的对称性和赛跑能力具有正相关性,长得越对称的选手跑得越快 。通常对称性在进化生物学上是这么解释的:人的脸和身体的不对称性是由病媒所导致的,而愈能抵抗病媒的个体,即对称性越好的个体,便是择偶的最佳选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