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丹青妙笔画春秋——画家吴春晓印象

 缘缘草堂 2015-09-23

 

吴春晓


四川人。曾在天津美院和中国美院深造,得到了霍春阳、周午生、叶尚青、韩璐等老师的亲授。并从古今名家作品的笔墨中吸取营养,逐渐形成自己清雅静逸、幽秀淡远的个人画风,倍受藏家和画商的喜爱。现在是杭州市之江书画院副院长;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中心研究会理事。个人艺术经历和作品被浙江卫视、东方卫视及《美术报》、《浙江川商》等媒体多次报道。作品应邀参加了'’映象江南——中国当代书画名家作品联展'’、"义乌国际文博会'’、"杭州西湖国际博览会"及国内外多次大展并获得了荣誉。其中创作的《竹石图》入选菲律宾佛教总会纪念弘一法师圆寂七十周年国际书画展,并被菲律宾佛教总会永久收藏。创作的《墨兰图》和《红梅报春》等作品,被英、美、加、韩等国际文化机构及国际友人收藏。

 

丹青妙笔画春秋——画家吴春晓印象


欣赏先生的花鸟画,需要一点一点地细细品味,有时可以咂咂有声,有时也可以像品茗清茶一般。渐渐的,你会觉得,浓浓的生活和自然的滋味就轻轻浅浅地盈溢出来了。湖水的味道、土地的味道、园林的味道、山野的味道、花木的味道,以及活灵活现的鸟影儿,就陆续涌来,让你的思想流连在这些景物上,萦绕着,微醺、浅醉。犹如渐次进入王维或李清照诗词那样的境界。这么评价先生的画,当然是文学艺术通感的笔法,有些笼统和模糊。其实品味先生的画,还要从细处说起。


 

 

 

 

人生起落染画意,笔墨浓淡尽淋漓


我们都知道,中国画以“笔墨”为本体语言,是极高雅又极通俗,极富人性的平淡天真,“笔墨”表现的“气韵生动”重气格,重品格,重人格,画里蕴藏着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博大精深,吸引着人们迈入具有无穷魅力的殿堂。正如先生所说的,“艺术追求雅俗共赏。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但不能仅仅只是再现生活。人生的经历、艺术的修养都是要形成于笔墨。脱离生活是不明智的。”

 

 

欧阳修说,“忘形得意知者寡,不若见诗与见画。”先生是一个对艺术极有悟性和才情的人。从小就爱画画,画什么像什么,这种艺术的天赋与生俱来。虽然被父亲视为“旁门左道”,但对美的向往与追寻,却在先生幼小的心灵里生根发芽。即便是后来因为学习文化知识或是因为工作赚钱养家也从未中断对艺术的追求,丰盛的果实总是留给勤奋耕耘的人,先生青年时期的坎坷而又传奇的人生经历却在不经意间为艺术埋下了坚实的基底。在孜孜不倦的学画途中,在大量的创作实践中,先生从生活的感性经验和古今名家作品中汲取营养,摸索出具有自身个性的“笔墨”样式。

 

 

 

“生活要善于多观察,多思考,多用心感悟。画画是一个涵盖面很广的综合性的人文艺术,就跟一个人的气质一样,当你的个人阅历丰富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自然就会有你独特的个人气质”。

 

 

细观先生的花鸟,运色之妙,渲染轻清,色彩亮艳,运笔秀润,缜密而有韵度,尤其呈现在他的笔墨框架中。先生擅长画梅。他的梅于寒苍中绽放生命的焕然,于艰难中寻求豁达和乐观。这不仅是他骨子里的孜孜追求,更是一种民族力的艺术体现。 冬日寒风瑟瑟,梅花却傲然独立枝头。先生这幅梅花图,只见黄色的腊梅在严寒中怒放,枝丫向上努力伸展,一片勃勃生机的景象,丝毫不见冬日衰败萧条。正如画中的题词——“任尔寒风掠,我自山中笑”!将有傲骨的梅花精神通过色彩、线条表现得淋漓尽致。另外一幅《西湖春色》梅花则成为了早春的第一枝消息。先生在画里运用浓淡相宜的红色、兰色表现出春天的来临,传达出万物复苏的气息。


 
 

墨连诗书同气韵,笔通太极共开阖


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就像先生对艺术的执着一样,他对武术的追求也是如此。先生习武练太极也坚持了数十载。在先生的的眼里,武术和画画有些相似,“我觉得武术和艺术都有特别相通之处,太极讲究刚柔相济,有起有落,有急有缓,有开有合。而画画则要求,有浓有淡,有疏有密,有干有湿,有长有短,有大有小,有起承转合等。总之,万事万物都有一个共性,称之为道。太极中的阴和阳,就如画画中的“干湿浓淡”一样。”

 

 

先生在诗歌的创作上收获也颇丰,在八十年代中期就和著名诗人开愚、蒋凯等朋友创办了《故土诗报》,得到了著名诗人舒婷、北岛、流沙河等同仁的大力支持和肯定,同时自己在国内多家报刊发表了反映生活讴歌时代的组诗,并在诗歌的大赛中获得了荣誉。 先生还是一位音乐的爱好者,在西蜀古涪城的富乐山上,时常能听到先生悠扬婉转的笛声。

 

 

武术、诗歌、音乐丰富了先生的生活,也为先生的艺术拓宽了道路。 平日里坚持不懈地练太极,使得先生看起来中气十足。太极的刚柔并济,诗人的浪漫情怀,音乐的旋律之美,以及先生丰富而传奇的人生经历,加之幽默风趣的调侃,形成了先生开朗的个性和独特的气质。反映在画上,先生将诗、书、武、意、净及高尚的情操、豁达的思想融入笔墨之中,令观者在丰致细腻的笔画之间体验其人格、情思。 

 

中国画家往往通过画作这个客观对象,来传达画家个人的主体精神。因而,审视画作,也就是观察画家的精神流露。在先生的画作中,就时时刻刻显示着正直而忠贞的“民族力”。梅、兰、竹、菊四君子常落入先生的笔墨中,在《梅》、《兰》、《竹》、《菊》中,透露着先生对生活的态度——不离不弃、却宽闲有余,举止有度,俨然一种自在的闲适,更有一种尊重和大爱的态度,而这无疑为画作增添了一股奔放、超迈的气质。它们饱含着深厚的人文精神,在它们身上先生寄予了自己对有节操、有气节、有品德的艺术生活的追求。这样一种崇高的精神,在当今浮躁的现实社会中是多么地难能可贵。

 

“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先生说着这句蕴含深刻哲理的话,旨在阐明,艺术不仅仅只是再现生活的本来面目,更要挖掘背后的本质与思想,艺术要呈现精神内涵、情感关怀,而当创作上升到一定境界时,入画的对象已不再重要,观者必然能从画作中体味从现象到本质再到整体,将画作了然于胸并得到精神升华,正所谓“看山还是山”,艺术的深刻感染力已渗透人心。

 

 

 

宠辱不惊看成败,妙笔丹青画春秋


艺术家的成长是一个不断修炼与自我磨砺的过程,不仅仅在专业知识上专研琢磨,更多的表现在内心及精神层面的修炼和提升,自丰富阅历中剖析解读自我与世界,自然而然地通过画作(或其他艺术形式)的形式传递给世人,这可能比单纯谈论技巧更加重要。先生将之通俗的解释为“画画不是单一的,是综合性的,我中有他,他中有我,是多门艺术的结晶,是画家情感和灵感的分泌物。不要刻意去追求所谓的个性,个性是建立在共性基础之上的”。

 

 

先生并非科班出身,少年时期酷爱画画,“77年恢复高考,在那个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年代,我爸爸极力反对我学画画,一直到了我事业稳定以后,我觉得我要完成童年的梦想”,“艺术跟一个人的天赋有关系,跟一个人的经历也有关系”,说起几十年丰富的阅历,先生也颇多感慨。当过工人,跑过销售,做过团委书记、办公室主任,担任过厂长,还下海经商作过总经理,丰富而传奇的人生经历与对生活的敏锐捕捉及思考糅合,成就先生画作厚重与逸趣并存,诗意又不至跳脱的独特气韵。 至于为何到了事业稳定才重拾梦想,先生给与我们的解释是“责任”,“一个男人应该有责任感和担当。上有父母,下有孩子,得对他们负责,最起码要维护基本的生活,高雅的艺术不能脱离基本的生活”。或许正是由于深入生活的本质,承担生命之重,令先生的画作多了几分烟火气,不同于“超然世外”派系画家,吴先生的一点一线无不呈现浑厚苍郁,这是多年生活历练积淀的笔力,几十年风风雨雨尽数洒落水墨之中。

 

 

先生是杭州之江书画院的副院长,他的写意画,据我所知,是非常受市场的欢迎的,不仅参加了国内大型画展取得了证书,而且在国际性的画展上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受到这样的礼遇,取得这样的佳绩,显然与当代某些包装得金光闪闪的所谓画家截然不同。真正经得住市场和时间考验的东西,必须有扎实的“根”,还要有健壮的“干”,和茂盛的“枝叶”,必须有叫人啧啧称道的无限生机和充沛活力!“市场只是一个方面,但我在艺术上的追求是无止境的”,轻描淡写的几句话,却能从中感受到其对于一生追随的绘画艺术的热爱,对内心梦想的坚持。正是这样的坚持,令先生的绘画水平日臻完善成熟,由此渐渐地形成了自己独有的艺术风格:用笔落墨浑厚苍润,构图布局气势恢宏,尚追古法又遵从个人内心感悟,具有厚重浓烈又雅逸超俗的艺术感染力,给人以清新、神怡之享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