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投趋冷,尤其是在O2O行业,所以需要互相打气和取暖。”在58岳麓峰会现场,58赶集CEO姚劲波和台下几千位创业者谈起“资本寒冬论”。他透露,这次O2O峰会是在三个月前开始准备,那时候58同城的市值近80亿美金,如今几乎腰斩。 在过去的一年多,O2O市场的融资几乎失去理性。仅仅上门按摩这一细分市场,就有超过10家创业公司拿到天使轮融资,超过5家完成A轮融资。 尽管资本寒冬到来,但姚劲波依然很乐观,O2O市场是刚性需求,是一定存在的。姚劲波开玩笑,“普通消费者利用O2O可以享受到马云和马化腾的待遇,他们无非就是多了个司机、保姆和保洁。” 在此之前,姚劲波去硅谷参观Google公司,很受触动。“Google的工程师和保洁阿姨的工资差距不到50%,而在58同城,这个差距远远不止5倍。由此可以推断,国内的O2O很有市场。” 58到家作为58同城O2O战略的重要践行者,陈小华给自己提出了连接1000万劳动者的目标,姚劲波说,“目前这个数字是10万,距离不远了,只差了两个零。”近一年,58到家一直是“买买买、投投投”的节奏,姚劲波说,未来O2O市场的企业不会超过20个,将会统治中国服务业。 但是,“未来的O2O市场,平台型企业只会有一家。”四个月前,刚刚与赶集网合并的58同城,姚劲波称,“合并不是创始人决定的,背后的资本和市场让我们合并在一起。” 现场,姚劲波第一次提及“58系”的概念,他的野心远不止此,“中国O2O未来很可能走到全球,58同城不出口产品,直接出口商业模式。” 在姚劲波看来,遇到寒冬并不可怕,“在资本环境好的时候,会讲故事就会赢。在资本冷却的市场,企业就要回归商业的基本面,思考如何完善用户服务。”他认为,O2O用户的增长不受资本市场的影响,而是由时间和服务的传播性决定的。 前段时间,姚劲波和Uber的高管有过一次沟通。“我学到了两个英文词组,deep pocket和better math,也就是说口袋要深和数学要好。”姚劲波给创业者两大建议,“如果你的钱会在三个月到六个月之后烧完,那么一定要在能够拿钱的时候,把所有愿意给你钱的VC都拿下,其次要有一套很好的算法。” 以下内容根据姚劲波演讲整理(有删减) 这是58同城成立十年来,第一次办针对行内的会。因为58同城前面的八年、九年的主题就是“活着”,当你为了“活着”的时候没有时间考虑更多的东西。那时候,大部分人对58同城是质疑的,几乎所有的媒体都会看到负面的报道,后来看得太多,就没有什么感觉了。58同城前面五六年基本上没有什么收入,当垂直网站在追收入,把网站做得很花哨,各种广告弹出来的时候,58同城的指标是用户。58同城已经成为日访问用户超过5千万的平台,服务的企业数百万。 跟所有创业者一样,58同城开始做网站的时候竞争非常强烈,中国做同类业务的有2000家,拿到融资的两三家,主要PK是跟赶集,后来我们合并成一家公司,58同城占据统治性。平台型的企业最后只会有一家,合并的效率最高。 58同城和赶集合并,我们提供了一种可能性,让用户要租房子、找工作、买卖二手车、找同城服务的时候,登录58同城和赶集,信息都是最全的。各种大数据,投入的力量在竞争时代不可比拟,同时也为用户提供一个展示推广、提高效率的平台,58同城赶集已经向社会提供免费的服务,它的概念像铁路、公交,自来水一样向社会输出价值。 下一个十年,58同城、58到家依然会专注在本地生活服务。我跟很多58同城的客户聊天的时候,他们最焦虑、最纠结的是什么?出租车、代驾、长沙的足浴行业、按摩行业等公司感觉到焦虑,因为突然间会在某一个行业冒出一个名字很特别的公司,像e代驾。融了钱搭了架子后,迅速在圈子、社交领域传播开来,让传统行业的几十年的基业突然碰他,一个新兴公司打败一个传统企业不需要规模很大,只要把行业价格拉低10%。互联网创建的思路跟传统模式不一样,所有的行业都会出现一批新的公司在生活服务领域完全重构,下一个十年90%的传统行业品牌,包括教育、出租车、健身甚至是上市公司,如果这一轮里不能面抓住机遇,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的节奏,接下来遇到的困难会越大。 中国O2O这一波的发展,中国和美国、欧洲、日本基本上是没有时差的,甚至很多服务中国是在引领全球的。以前的B2C、搜索我们去跟随,而O2O我们会领先,我们有全世界最好的市场,有全世界最大的受众,我们看到小区保安、餐馆服务员、保姆都拿着智能手机,他们对互联网的依赖和信任超过任何时间,也超过美国同行。 同时我们也看到一个惨淡现实,中国的服务业往连锁化、规范化、品牌化走的过程中,传统的服务业冒头起来的新兴品牌,非常分散,58到家的成立会改变这个现实。谷歌的工程师的薪资和清扫阿姨差别不大,不超过50%。我们公司打扫卫生的阿姨和工程师的差别很大,所以中国O2O会引领世界,会有更多的公司把模式输出到全球。我们直接出口商业模式。 同时,传统行业的人也在积极的拥抱移动互联网,也在找出路,可能比互联网的人更激进。比如,在上门保健按摩的行业,有10家公司拿到天使轮,有5家达到A轮,竞争极其惨烈。 什么是风口,我告诉你一个办法,去看每家上市公司的财报,58同城的财报中,今年的收入是去年收入的140%,还不包括赶集网。我们做的第一件事情,用专业化从信息到闭环交互,我们投了很多公司,把信息和用户的信息的需求可以转变为用户的一个服务的需求。 58到家是我们上市以后做的尝试,58到家把58同城过去的商品、商家、家装公司、搬家群体打掉,提供服务的房子、车子效率提高。58到家今天已经连接超过10万个劳动者,也就是说10万个阿姨和搬家师傅、美甲人员。我们的理想是连接1千万,差距已经很少了,只差两个零。 未来的社会是什么样的?新型的O2O公司并不需要很高广告的成本,他把广告成本直接补贴给消费者。我们大胆预测五年以后,甚至十年以后整个服务形式不超过20个品牌,这20个平台统治中国的服务业。平台用技术和IP、后台的程序来连接人和人。 我们曾经享受了泡沫,接下来要冷静下来,因为资本市场不太好,因为A股、美国的资本市场,包括58同城、阿里巴巴的股价都打了对折,有什么样的理由让投资者以更高的估值来推动创业者?融资变得更困难,但是用户的增长是不受资本市场的波动影响的。所以,下面一段时间要回到业务本身,做好用户服务。 O2O的起伏,跟十年前的电商一样,2005年电商很热,后来B2C起来,京东上市、阿里巴巴上市用了十年时间。O2O经过用户习惯的培养,还有社会的传播只需要几年时间,根本用不了十年。 附旧文一篇:姚劲波十年 文_ 焦丽莎 除了忙碌,姚劲波找不到更合适的词形容过去这一年。每一次专访都被安排在两个会议之间。他不停地在58同城CEO、58到家董事长、O2O投资人的多重身份中无缝切换。 一年下来,在他的名字背后,集结了一串长长的创业公司名单。今年以来,58同城投资并购涉及金额超过15亿美元,姚对自己的投资成绩还算满意。除了自建58到家子公司,驾校一点通、安居客、魅力91、土巴兔、中华英才网的投资并购名单上,都写下了姚劲波的名字。 “我天生就有忧虑感和危机感,过去做的所有事情的目的都是自己养活自己。”姚办公室墙上的“勿忘初心坚定前行”的毛笔字,是58同城十周年的时候,他和所有老员工一笔一笔填出来的。 十年间,姚劲波在多重角色间完成了转身。用58到家CEO陈小华的话说,老姚把很多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十年鏖战一朝结 虚假信息,一直是悬在姚劲波头上那把达摩克利斯之剑。“直到今天,老姚一发微博还有一堆人在底下骂。”在陈小华印象里,这一点困扰了姚十年。 滴滴快的、河狸家、e袋洗等重度垂直O2O玩家如春笋般涌出,完成了交易闭环并且可控服务质量,迅速蚕食58和赶集的流量资源。曾经的58如同一条横线,广度有余深度不足。姚劲波急需找到那一条竖线。 2015年春节前,58和赶集依然缠斗在电光火石间,谁也打不垮谁。姚劲波早已厌倦,不愿再把人力物力财力扔进和赶集无休止的战争,他知道,“赶集是打不死的”。 “合并”两个字再次冲击他的神经。虽然在过去半年多,他通过投行找杨浩涌屡屡受挫,但对于杨的多次推诿,姚表示理解,“他原来跟员工讲要上市去敲钟的,现在变成了一个大公司的一部分,他需要克服很多心理障碍。” 总结教训后,姚发现,他追求杨浩涌的方式不对。“创始人比较感性,投资人比较理性。”他开始对赶集的股东们进行狂轰滥炸式的面谈,几乎每一位投资人都被约谈不下两次,每次两小时。 春节后,姚劲波见到杨浩涌的第一句话是,“有什么办法能让两家的市场营销不再恶性竞争?”想到2015年预计15亿元的市场费用,杨深知这是很恐怖的,他不愿“赢了现在,输掉未来”。 估值报价是双方争论的焦点,“从最初的7:3到6:4,最终的5:5已经接近我的底线。”姚劲波坦言,这是他一路牺牲和让利的结果。蓝驰创投合伙人(赶集网投资人)陈维广称赞,“没有一个站长能有这样的格局。” 在姚劲波的身后,几乎所有股东都乐见其成,也有少数人卖掉股票表示反对。姚劲波志在必得,“为了更好的未来,双方都放弃了过去,做出了妥协。”软银赛富投资基金合伙人羊东肯定了这一点,“劲波挺用心,而且很大气,只要他愿意,什么都能谈。” 4月14日,签下合并备忘录当天,姚劲波彻夜未眠,二十多个小时的谈判让他疲惫不堪。面对《中国企业家》记者,他习惯性的身体后倾,双臂搭在沙发上,数次想要放松自己。 早上,放下庆功酒杯,走出威斯汀,姚劲波自豪感爆棚,“这么难的事居然办成了。”58同城以换股+现金的方式入股赶集网43.2%,然而这只是第一步。四个月过去,结束恶性竞争的58赶集真正的整合才刚刚开始。 “今年58做好了亏损2亿美元的打算。”对于O2O,姚劲波寄予厚望,今年计划投资100家O2O公司,形成58的“4+N”生态链,也就是招聘、车、房、服务以及其它服务。听起来有点类似小米,小米三大核心产品是手机、平板和电视,基于此做延展的“3+N”模式。 去年以来,58的资本动作十分密集:全资收购驾考平台驾校一点通,完善汽车O2O全链条;投资O2O装修服务公司土巴兔;并购安居客,扎紧房产信息市场的篱笆;全资收购中华英才网,深耕在线招聘等等。 “我们正处于一个大变革的时代,最初是信息,接着是信息+交易,然后是O2O。把过多的弹药消耗在老的战争上,会让我们错过很多机会。”所有人都希望看到一个打通闭环的58同城,58到家被陈小华视为隧道里的一束光。 但甫一上线,就倍受质疑,“大公司做O2O雷声大雨点小”“富二代创业永远不成”。彼时,虽然58到家承诺只做钟点工、美甲和搬家速运三大业务,其它品类投资或者收购,但O2O领域的创业者们对58到家仍然敬而远之。本刊接触的多家创业者有着共同的担忧,“万一58自己做了怎么办”。 一如姚劲波早期拒绝腾讯入股58同城,他回忆说“当时不会把自己说的特好,也不会把真实的东西告诉对方,因为我担心他要么自己做,要么就投我的对手,互相是防着的”。 羊东曾坦言,投资人和创始人之间有天然的矛盾,这是不可避免的。半年后,再次见到陈小华,上述问题已迎刃而解,因为“创业者不相信你说的,只看你做的”。 不进则退 1999年夏天,刚刚迈出校门的湖南小伙姚劲波按部就班进入青岛一家银行,做起了技术员。和大多数年轻人一样,摆在他面前的是一道选择题,“选择北上广,就面临着买不起房,挤地铁和加班;逃离北上广,就要迷失在小城市的平庸和固化里。” 首都的魔力战胜了一切。姚劲波在2000年只身北上,对于他来说,北京是陌生的,也是昂贵的。买不起房,让他感到绝望。 “第一件事就是租房子,当时的中介不像现在这么规范,没有大的中介公司。一个中介收了我一千块钱中介费,带我看了一套房子后就再也不理我。”姚劲波仍然记得,找到中介要求退钱时,对方夺过收据撕了个碎。 一段租房受骗的经历,埋下了姚劲波用互联网改变生活的初心。圈里人喜欢喊他老姚,他也欣然接受。但是老姚并不老,他生于1976年,从中国海洋大学毕业后,卖过域名,做过中国万网的VP,和金鑫、李如彬一起创办了学大教育并上市。 姚的办公桌摆放考究,大多奖杯和证书都朝向门口,只有一家四口的合影朝向主人的位置。站长出身的他,如今已经很少打开笔记本,“我的新办公室不需要办公桌了,站长被淘汰了,那个我也被淘汰了。” 2005年老姚的第一个孩子出生,和58同城同年。最初的几年,大家只记得杨幂那句“这是一个神奇的网站”,却不知其为何神奇。 “我是站长出身,不确定我的能力是否跟得上公司的发展,不知道我每天做的决定是不是对的。所以我总是去做一些产品、技术上的东西,那是我擅长的。前四年都是公司拉着人在走。” 十年来,一直有人在给58同城倒计时。质疑声也从未间断:没有商业模式,你还能坚持几个月?老姚有时候会特别烦,打开一份报纸或者一个网站看到标题“58同城还能坚持多久”。他说,刚开始会失眠,老想打电话让那个网站删掉。后来,也就习惯了。 那段难熬的日子里,老姚发现,外部的质疑声和不信任加剧了团队的危机感和紧迫感,连老姚自己都觉得“我一定要证明给他们看”。令他欣慰的是,“抗战八年”,58的第一个财务、第一个出纳、第一个产品经理,甚至绝大部分技术人员都没有离开,直到上市。 58上市,姚劲波瘦了十斤。敲钟当晚,姚劲波带着58名员工包了一条船,围着曼哈顿群岛转了个圈。DCM董事合伙人林欣禾开玩笑,“老姚有进步,这次没有哭。”但是,其他人都落了泪。 羊东透露,58同城在上市定价时,原本可以更高一点。投行给出的建议是,“你们多个五毛、一块钱,我们也能卖掉,但是投资人会不痛快,长线基金很可能不投了。”放弃加价就等于放弃几百万美金,对于羊东和姚劲波来说都很心疼,但并不后悔。 “劲波从来没有想过停一停,享受一下上市的成功。”羊东回忆。正当大家沉浸在兴奋中,姚劲波请助理安排了次日回国的机票,第二天一大早就出现在北京的办公室。羊东记得,上市后的那年年会,老姚演讲的主题是不进则退。虽然具体内容已经模糊,但姚多次提到“回到原点,重新开始”。 “上市后,老姚看不起小钱了。”陈小华感触很深,当初58同城融资150万美元的时候都兴奋地请客吃饭,如今兴奋感没那么强了。二人见面的机会也越来越少,陈小华更怀念2010年以前的状态,“每天中午和员工一起吃饭,谈论公司大大小小的事情。” 时过境迁,“当下的创业者,没有好的团队,不拿到一笔像样的融资,没有一个好的故事,根本就没有参赛的资格。”站上台风口的姚劲波,如今更有紧张感。 不是坚持,是没有退路 “十年时间是怎么坚持下来的?” 这是姚劲波最反感的问题,却是外界最关心的。 每问及此,姚劲波就会讲挖井的故事。太多人停在泉水涌出的前一分钟,他称之为临界点。“很多人说老姚挺牛的,一直在坚持。我不觉得自己在坚持,是没有退路。环境在一点点变好,我一定要把事情做完。” 姚劲波是一个幸运儿。创业初期,软银赛富合伙人羊东主动找上门,只谈了一次就有500万美金到账。“见到劲波的第一感觉就是上进青年,脸上的表情很激动。”羊东被姚那句“58要成为下一个阿里巴巴”所打动。 羊东曾开玩笑说“你这么年轻,就有基金给你投钱,公司估值一下子就有1个亿了。”几年后,姚劲波回应“你当年说1个亿是很多钱,现在58随便一个业务就值1亿。”毋庸置疑,羊东加快了他成功的速度。 相较于老对手赶集网,58同城更早找到自己的定位——向城市游商提供营销服务的广告平台。2008年,58同城打出会员产品;2009年,建立庞大的地推团队;2011年,公司员工激增至3000人。 当然,幸运儿也有失控的时候。 2009年,58同城遭遇经济危机。蔡文胜回忆,“那段时间我在北京富力城办公,劲波在我对面,最困难的时候发不出工资,他从家里拿钱出来。”甚至,姚卖了个域名换了几十万元。 在公司附近的咖啡厅,几位老员工提出辞呈,姚劲波当场飙泪。在那段时间,老姚每天让财务把现金流发给员工看,收了多少钱,花了多少钱,还剩下多少,一清二楚。蔡文胜说,“姚劲波真的愿意干事,不然他不会那么拼。”软银赛富追加投资后,58同城满血复活。 流量人才曾是58同城的一块短板,陈小华无疑是“关键先生”。为了挖角,姚在赶集楼下给陈打电话,“你不下来我就上去”。 “老姚的情商很高,口才也不错。”陈小华意识到自己的长处正是58同城的短处。而当时的赶集网人员不稳定、HR不行、销售不行,“我怎么补?” 除了湖南老乡间的惺惺相惜,最终打动陈小华的,是老姚的放权。在那个时间节点,陈小华坚信自己“去58可以抄底”。如今的高管会,还会经常上演拍案而起的戏码,“有时候老姚说一句,我们可以反驳三句。” 闲聊的时候,陈小华经常抛一个老掉牙的问题给姚劲波,“先有伯乐还是千里马?”他至今未找到标准答案。 2011年,姚又从红孩子挖来人力资源高手段冬,从百度挖来产品高手张川、李健,从中信医药挖来财务高手周浩。奇怪的是,曾经满口英语、海外归来的高手们,到了58同城都脱去西装革履,每天套一件58同城T恤衫,还会开啤酒、K歌。是什么同化了众多高管?陈小华一语道破:“老姚坚持普世价值观。” “《非你莫属》改变了他。”陈小华说,老姚是58最好的代言人,去东京度假,都会被人认出。相较于一身运动装、只在发布会时面对媒体的杨浩涌,老姚更懂营销。一开始参加《非你莫属》的录制,他发现没有自己的镜头。姚心里暗自较劲,躲在家看电视,脑子里琢磨观众喜欢看什么,导演会留下什么,结果成功塑造了一位“墙角里的沉睡者”。 姚劲波对营销的重视,动力来自杨浩涌。早在2011年春节,赶集网的小毛驴广告霸屏所有热门电视节目。姚劲波和陈小华看在眼里,“这是一次价值几千万美金的教训”。陈小华说,58同城错失了先机,不得不花了5亿元反攻。 和赶集网的营销战斗得正酣时,“赶集刚谈了两百万的影视剧植入,58就说三百万我要;赶集和电影《港囧》正在谈的时候,58直接飞到香港把单子签了。”这一点,杨浩涌对姚劲波很是佩服,“很多项目都是他亲自出马,他比我冲的更前线,超有韧性。” 互联网江湖恩恩怨怨,姚劲波推崇雷军的那句“把朋友变得多多的,把敌人搞得少少的”。众所周知,雷军对小米手机预装应用审核严格,但姚劲波的58做到了。腾讯是58的大股东,百度、阿里也是其合作伙伴。姚劲波说,“浩涌跟我打了十年,我们都还是哥们,跟其他人就更没有过不去的坎了。” 十年前,58是分类信息平台,现在变成了生活服务平台,未来是“58赶集+”平台,是生态链。老姚说,先有一棵树,后有树林,然后是各种动植物,才能完成物种丰富性。 当被问及创业十年最有成就的一件事,姚劲波脱口而出“58赶集合并”。如今的他偏爱运动,又有了新的目标,“离2022年冬奥会还有7年,我该选哪个项目开始学习拿块金牌呢?” |
|
来自: 昵称22998329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