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欧洲的《清明上河图》(上)

 xm1234567 2015-09-24

凡在网络及其他服务号转载,转用本服务号文字及图片的请注明出处,请勿触犯专利法。

————————————————————————

如果要把彼得勃鲁盖尔Pieter Brueghel the Older的《尼德兰箴言》(Netherlandish Proverbs与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来对比,就会发现这两幅东西方不同时期的绘画其实有很多相同点。

首先,它们都是运用散点透视,描绘建筑四周一群形态各异的人物。其次它们都客观展示了当时社会的真实景象,好像提供给我们一条穿越历史的时空隧道。第三,他们都揭示了社会变革中的隐患:《清明上河图》反映了北宋灭亡前繁荣背后的危机;《尼德兰箴言》是借助谚语,讽刺经济腾飞时的人性堕落。下面我们就去柏林,看一下《尼德兰箴言》到底讲了些什么故事。


十六世纪的尼德兰(现在比利时北部和荷兰的低地部分)的统治者是西班牙的哈布斯堡家族,该家族为了支付大笔战争花销,向尼德兰地区征收重税。另一方面,保守的西班牙天主教统治者针对尼德兰新教势力的萌芽而大开杀戒,最终导致1566年的低地人民起义。在经济上,尼德兰逐渐摆脱了耕地匮乏的落后农业局限,大力发展畜牧,纺织,再加上渔业,航海商贸和金融行业的兴盛,为该地区在下个世纪成为世界首富打好了基础。

勃鲁盖尔在1599年创作此画时,正赶上社会的剧烈变革,唯利是图,人心不古,贫富悬殊,物欲横流,传统道德被摒弃(看看现在的我们就不难理解)。他引用了很多尼德兰流行的谚语,深刻揭示了社会变革中的人性,形象再现了当时社会的人生百态。

这幅画原名叫《蓝斗篷》或《愚蠢的世界》,可以辨读的谚语有112条,很多至今一直在用,甚至超越国界。我们下面就分区介绍一些重点的条目。

第一区——左下部分。


1. 小鬼儿都能被她绑在枕头上——形容执着能够成就任何事——相当中文中“铁杵磨成针”。最早是讲妇人磨磨唧唧固执己见,坚持到所有人都随了她的意愿。见下图。


2. 咬柱子的人——形容教会里的伪君子——相当中文“道貌岸然”。柱子是宗教的象征,咬柱子也可以理解为只注重外表行为,不在乎内心信仰,切合了当时新教针对天主教的改革。(比利时有一种啤酒就是这个牌子)见下图。


3. 以头撞墙——形容不自量力——相当中文“以卵击石”


4. 武装到牙齿——形容全副武装。中文借用了这个尼德兰谚语。


5. 给猫装铃铛——形容不靠谱的计划——相当中文“蚍蜉撼树”。这个谚语出自《伊索寓言》,讲一帮耗子在微信群里讨论如何制服猫,有人提议给猫挂个铃铛,人未到声先至,以便众鼠跑路,大家欢呼点赞,直到耗子群主询问“谁去挂”时,大家“永久潜水”——微信最不靠谱。


6. 做一个“母鸡”探子——形容急脾气没耐心——相当中文“杀鸡取卵”。天天守着母鸡,捏鸡肚子看有几只鸡蛋。见下图。


7. 别相信一手拿火一手拿水的人——形容两面派,阳奉阴违——相当中文“翻手为云覆手为雨”。


8. 为了赚鱼籽的钱就把鱼都烤了——形容事倍功半——相当中文“赶鸭子上架”。见下图。鲱鱼捕捞是当地的支柱产业。


9. 一个人剪羊毛,另一个剪猪毛——形容比赛一方占尽优势。纺织业是当地另一个支柱产业。


10. 一个人绕线,另一个人转线轴——形容传播谣言,一拍即合——相当中文“三人成虎”。见下图。


未完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