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人像板的CA1170。通过前面三课介绍的实操技巧,相信大家对拍好人像有了一定的信心。但请注意,人像摄影远不止“美白收腰大长腿”,一些你看起来蛮赞的人像作品,里面包含了非常多的美学知识。如果你只重视实战,也许能走得稍快,但绝不会走得更远。从这节课开始,我将带大家从另一个视角认识人像摄影的魅力,结合前面的实战演练,你会发现自己将更懂得解读你点赞的佳作。 许多初试人像的朋友都会遇到一个问题:画面苍白无力,颜色淡雅之余,质感欠佳。原因有很多,曝光失误,模特站位不佳,对焦不准,以及后期过猛都有可能(考虑再三,这里就不列举反面案例了)。不论什么原因,这类失误作品都有一个共性:“RGB分别小于30”的像素严重缺乏或基本没有。通俗点说,就是缺少纯黑色或接近纯黑的色域。
这两张作品有着同一个亮点:模特乌黑亮丽的秀发分量很重,同时突显出人物俊秀的脸庞,结合深蓝色的裙子,营造出“底气不错”的画面质感。 这节课的主角是“黑色”。也许有朋友会认为,我将深入前课程反复强调的“阴影”,但这次的“黑色”是指更加宏观的概念。看完以下文字,你会重新审视这个神奇悉又普通的“家伙”,在一张照片里的地位。 小时候,大人给我们白纸和黑色铅笔学习画画,勾勒出我们想到的,看到的大千世界。虽然我们都知道,世界上不存在“纯白色”和“纯黑色”的物品,“白纸黑字”只是一种相对概念,但在浅色的媒介上,绘制深色的点线面,无论是文字还是图画,都是所有人最容易接纳的的平面信息传达方式————“黑色”构成了平面媒介传递信息的基础。 就算只有黑白两色,出色的艺术作品一样会让你感叹艺术家们的高超技法。
我们再熟悉不过的连环画,更是黑白艺术带给人们愉悦的最佳典范。
简单的线条,超赞的艺术编排,带给我们的早已超过黑与白的范畴,而是让人回味良久的五味世界。 这两张图分别传递两种信号,一种是危险,一种是安全。 中间有七个球体,通过不同调整,看看我们的感官发生了什么变化。 可见,仅凭一种颜色----黑色,便足以绘出能让我们看懂的信息。 读到这里,也许你会开始重新认识自己对黑色的感知奥秘,也许有人联想到黑白摄影。曾经有这么个“救片良方”:拍砸的片子,弄成黑白,秒变大片。当然,我在此并不像解读这个偏方。 下面继续看案例。说到这位仁兄,除了未满月的婴儿,相信不会有人陌生了,横行无忌无人能挡。 但大家发现没,虽然原图足以令人捧腹,但真正流传开的确是退去色彩的黑线条。尤其是“熊猫”系列,熊猫的黑白特质配上逗逼五官,更是让人捧腹500年。 看来,被简化的颜色和线条更能突出金馆长的特色,而你是不是觉得,照片变成黑白“逼格”略高,是因为你“拍砸的元素”被抹掉了,摄影变得简单了???————当然,要真这样学摄影你就完蛋了。 大家可以看看一些曝光欠曝的作品,你会发现,其实他们并不缺质感,甚至比同样拍砸的过曝照片耐看很多。也就是说:从视觉舒适度上看,“黑色或者深色”区域多点,比太多“白色或浅色”要好些————至少看起来更沉稳些。
黑色,不仅能勾勒出无数的信息,它还构成了人们最基本的视觉基础。如果缺少它,就犹如一栋建筑物根基不稳,又如乐队中缺少了低音乐器,比如大号或者BASS吉他————颜色也一样————轻飘飘的感觉就这么来的。 大家回顾一下第一课的特写例图,就是很好好的诠释。 请注意,这节课主要讲述黑色对人们视觉的重要性,而不是传递一个错误信息:照片里深色区域越多越好。不少朋友可能会采用减少曝光,或拉高对比度的方法增加黑色区域,这样做显然不是万全之策。 课程结束前,我们做一个游戏,以下两张图,哪一张图片更亮?让你觉得更刺眼?在后面课程解读前,请先自己思考一下各种奥秘, 课后,大家可以多留意一下自己喜欢的摄影作品,包括风光人文等其他门类,分析一下他们的深色区域在画面中所占的比例,在下一课中,我会深入讲解黑色和光影的关系,再会! 《人像摄影小讲堂》 第二期:基本参数与光影法则>>http://bbs.zol.com.cn/dcbbs/d16_85993.html 《人像摄影小讲堂》 第一期:享受人像乐趣>>http://bbs.zol.com.cn/dcbbs/d16_85031.html 《人像摄影小讲堂》 第三期:室外人像实用技法http://bbs.zol.com.cn/dcbbs/d16_86800.htm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