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登山蔽日 清清凉凉四姑娘

 51106.1976 2015-09-24

四姑娘山

七月流火,成都的天气开始变得炎热难耐,这个时候最理想的就是找一个避暑胜地,尽情的享受清凉啦!说走就走,之前看过一个四姑娘山的帖子,那雪山、森林、满山的野花,各种被种草。于是这次果断的就向四姑娘山出发了。七、八月份四姑娘山满山都是鲜花,骑着马登山,身边处处是美景。并且由于进入的道路不好的缘故,到四姑娘山玩的人非常少,那些美丽的风景,简直就是为你一个人而摆的,在景区中游玩根本不会受人干扰。

这次到四姑娘山,是住在长坪村。村子建在半山上,从村子口下来就是长坪沟的入口,对面就是海子沟登山入口(那里是美丽的锅庄坪),沿公路几公里就可以到达照四姑娘山全景的猫鼻梁,刚开始选择这里就为方便。到了这里之后,发现长坪村是整个四姑娘景区住宿最漂亮的地方,整个村子完全是嘉绒藏寨的装修风格,村口有山门,村中有锅庄广场和白塔,住在这里太舒服了。刚刚到村里就看到各种花开得妖艳。晚上的晚餐也非常丰盛,野菌炒肉片,菌之香,肉之嫩也就不必多提了,大家狼吞虎咽,很快就见底了。再配两个馍,真是快意人生呀!

第二天一早开始登山。相传有四位美丽善良的姑娘,为了消灭残害村民和杀害父母的魔王墨尔多拉,与凶猛的妖兽英勇斗争,最终化为了四座挺拔秀美的山峰,这就是四姑娘山。多少人为了目睹她的芳容来到了这里,又有多少人因为看到她的真容而欣喜不已。

登山线路:
喇嘛寺-枯树滩5公里,即唐柏古道,为高低不平的石板路,雨天或冬季结冰路滑,步行反而较骑马要稳健;枯树滩-两河口5公里,两河口-木摞子5公里,快到木摞子时是一个牧场,几乎无路可走,马匹不易过去;木摞子-鸡冠石11公里,鸡冠石-老鹰岩,距离不详,可能在25公里以上。长坪沟内有两条刺激危险的探险路线。两河口,顾名思义,这儿是两条溪流汇聚之处。沿右边溪流继续向上为长坪沟的延续,往左边溪流方向前行有隐蔽的小道,中间要攀爬危险的岩壁,走上整整一天的时间,能够到达双桥沟的土路尽头――红杉林。

沿长坪沟一直往北上行,其间翻越4000多米高的山岭,全程100多公里,快行三天的时间,能够到达另一个著名的风景区――理县米亚罗。这两条探险路线只有当地一两位藏民为采集珍贵的药材曾经走过,充满危险,但沿途却是难以形容的美丽。
一般来说攀登二峰需要两天,一般选择在第一天到达海拔4200左右的登山大本营,第二天凌晨冲顶,然后直接下撤回村里。

登山的过程是辛苦的,但那些美景的享受也是极致的。举目四望,一片绿色清凉,大口呼吸着清新的空气,肺里的灰尘似乎都被洗掉了。在我看来这里好像是另一个世界,挺拔俊秀的山峰就卧在这一汪绿意斑斓的湖水边,彩虹,绿水,山峰以及满山遍野的野花都是伸出手就可以抚摸的样子,而过回头来看着清幽连绵的绿色长卷,更让人觉得自己是到了童话世界一般,似乎草地里就会蹦出几个精灵来。

七月间,四姑娘山最美的季节,这些野花都不知道名字,但是灿烂的让人一看心情就莫名的好。当然,也有人最喜欢秋季,那五彩的颜色,也许能让你拍到一生中最好的照片。嘿嘿,也许四姑娘的四季,都是各有千秋的迷人。清澈的溪水旁间或有这么几株开得亭亭玉立的花儿,可真是美极了。一下子让人想起山茶朝露,放佛看到那水灵灵的一股子活力在眼前绽放。花儿在水的映衬下也更加的艳丽,水似乎也更有活力,也不知是花衬托了水,还是水映衬了花。

中间的辛苦过程不用累述,终于到了顶峰!虽然雪不多,但是依然让我们激动得一塌糊涂,幸好当初没有放弃!世间上很多事都是这样,成功往往就在于,比别人多坚持那么一秒。下撤后看到的美景更是让我们流连忘返。草原、森林、雪山如此契合的出现在同一个画面中,配上如此通透干净的蓝天,还有那一朵朵的云,让我们都舍不得离开,只想好好的住在这里,感受它的四季……

登山装备:羊绒衫、毛衣,冲锋衣裤,手套,登山鞋,提前准备高原反应药,防晒霜,唇 膏,太阳镜,帽子。因为沟里泥泞、容易湿脚,要随身多带几双袜子替换,这个在亚丁有很深的体会。冲锋衣防寒之余又当雨衣,还可以防树枝刮擦。据说手套也是 必备的,因为需要骑马,缰绳把手磨疼了,手套这个时候就是很管用的,这样的话买副劳动手套就可以了吧,还 有驴友建议骑马骑累之后徒步用登山杖可以减轻负担,以防引起过于激动的高原反应。

小贴士:
1、地址:四川省四姑娘山
2、交通:成都(经都汶高速)——映秀——宝兴——卧龙——小金(翻越巴郎山)——日隆镇(四姑娘山)
3、门票:户外门票150元,马匹指导价320元/匹,双桥沟80元,长坪沟70元,海子沟60元
4、住宿:日隆镇可住宿 沟内也可露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