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豚鹿

 爱幻想的云 2015-09-24


中国豚鹿皮毛为黄褐色,腹部和尾巴底部为白色,背部沿脊椎有一道深色条纹。夏毛稍浅,有白色毛尖。幼鹿身上有白斑。

  中文名:中国豚鹿

  英文名:Cervusporcinus

  拉丁名:Axis porcinus

  中文俗名:芦篙鹿

  英文俗名:Hog Deer

  同物异名:dodur、maculatus、oryzus、pumilio、annamiticus

  物种分类

  门:脊索动物门(Chordata)

  纲:哺乳纲(Mammalia)

  目:偶蹄目(Artiodactyla)

  科:鹿科(Cervidae)

  亚科:鹿亚科(cervinae)

  属:斑鹿属(Axis)(该属共4种)

中国豚鹿

豚鹿是一种热带小型鹿,产地主要为印度、缅甸、泰国,中国曾经也有少量野生种群生存在云南西部的耿马县西盟县。豚鹿的腿比较短,身材粗壮,因而体型显得敏捷,不如梅花鹿般修长,这也是被称为“豚”鹿的原因。豚鹿腿短,行动时喜欢低者头,所以动作又不及梅花鹿般敏捷。成年豚鹿体长1m左右,肩高在0.6-0.7m,体重约 50kg左右,雄性豚鹿头上有一对角,角的形状呈细长的三叉状,雌性豚鹿无角。它们的体毛为漂亮的褐红色,身上有白色斑纹,背部的斑纹较体侧的更为明显些。

  豚鹿喜欢单独活动,偶尔有两三头聚在一起,但从来不集结成大群。白天,它们躲进树林草丛之中,到了傍晚才出来觅食。豚鹿全年都可交配繁殖,这种本能有利于扩大种群。豚鹿的孕期为220-235天,一般每胎产一仔,偶尔产两仔。人工饲养的豚鹿,产仔大多在4-5月间。豚鹿并不缺少食物,它们主要吃情操,嫩叶,花和果实。它们还喜欢刨开地面吃植物的根。

  中国一直到了1959年才查明国内有少量的野生生存。但是自然环境的迅速恶化和人们对野生动物种群保护意识的淡薄,使本来对生存条件要求并不高的豚鹿在中国很快地没有了踪影。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不得不宣布豚鹿在中国绝迹。

  野生豚鹿在中国的灭绝时间:1960年以后。

中国豚鹿

体型粗壮,四肢短小,臀部钝圆且较低,乍看很像猪,故名“豚鹿”。身长100-115厘米,肩高60-70厘米,体重约50千克。通体淡褐色,背部夹杂浅棕色毛尖,腹部显灰色。夏季时,脊背两侧具不规则的灰白色斑点。雄鹿长有细长的三叉角,但整个角型较水鹿短得多。雌性豚鹿无角。中国的豚鹿(A.p.annamiticus)体形较大,夏毛体斑不太明显。夏毛棕黄色,冬毛浅棕色或淡黄色。

  具有完整的眶后条;有眶下腺,能分泌具有特殊香味的液体,涂抹在树干上以标记领地;蹄间、后足等处有臭腺;没有上门齿,有短小的臼齿;胃具4室,反刍;没有胆囊;毛较短;前后肢各有2根中掌骨和中跖骨愈合,形成炮骨;足具4趾,第二和第五趾退化或仅有残迹;蹄发育良好,没有脚垫,直接触地。

  豚鹿在国外产于印度、缅甸、泰国、尼泊尔、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和中南半岛等地,共分化为2个亚种,中国仅有印支亚种,发现于1959-1960年间,分布于云南西部靠近中缅边境的耿马、西盟两县的南丁河沿岸。

  主要栖于海拔500-800m的江河两岸及其附近长有蒿草(芦苇)的沼泽湿地。很少进入离河岸较远的山地森林活动。很少见于陆地森林。

  既善于穿越灌草丛,也能跳跃障碍。多独居夜行,偶尔成对活动。

  爱吃烧荒后再生的嫩草,也吃芦苇叶及其它的水草,还会偷食大豆、玉米苗和瓜类等作物。

  豚鹿喜欢单独活动,偶尔有两三头聚在一起,但从来不集结成大群。白天,它们躲进树林草丛之中,到了傍晚才出来觅食。豚鹿全年都可交配繁殖,这种本能有利于扩大种群。豚鹿腿短,行动时喜欢低者头,所以动作又不及梅花鹿般敏捷。

  既善于穿越灌草丛,也能跳跃障碍。性喜独栖,多独居夜行,一般单独活动,偶尔2-3只在一起,但从不结成大群。但在发情季节和采食场所常集成临时小群,每群数只到10余只不等。

  白天常隐于湿地内高草丛或芦苇丛中,以苇草的茎叶等为食,尤喜食马鹿草,亦常到烧荒后再生的嫩苇草处觅食。也吃芦苇叶及其它的水草,还会偷食大豆、玉米苗和瓜类等作物。

  豚鹿喜欢水,生境包括热带河畔的密草丛林区、多草的冲积平原或河口的小岛,也包括河口的草原和多苇的沼泽地。豚鹿性情比较孤独,经常独栖,有时成对出现,偶尔也有三五只在一起觅食的现象。它们白天在丛林中休息,晚上出来觅食。主要吃各种草,有时也吃树木的嫩芽、嫩叶,还喜欢吃落到地上的花和野果。豚鹿的视觉、嗅觉和听觉都相当敏锐,只是跑得不快。

  野外繁殖

  豚鹿全年都可以繁殖,但大多在秋冬季节。雌兽的怀孕期为220-235天,4-5月间产仔,1年1胎,每胎产一仔,偶尔为2仔。半月龄的幼仔就可离开母兽活动和觅食。寿命为12-15年,最长达20年。

  人工繁殖

  豚鹿在国内一些大的动物园如北京动物园上海动物园等都有饲养,在饲养条件下能繁殖,都养有一个繁殖群(约10余只)。人工饲养的豚鹿,产仔大多在4-5月间。

  印度

  豚鹿是一个对印度-恒河平原草地专一的独特物种,印度旁遮普邦阿萨姆邦是豚鹿过去的栖息地,由于过度采割、洪水泛滥以及疏林的入侵等各种各样的威胁,现仅杜德瓦国家公园(UttarPradesh)和贾尔达帕拉野生动物保护园(西孟加拉邦)存有。

  中国

  

中国豚鹿

2007年,云南省永德大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在山中发现了一只刚出生几天的雌性幼体小鹿。当时正下大雨,新出生的小鹿抵抗能力差,在饥寒交迫中已奄奄一息。见此情景,工作人员立刻脱下外衣,把小鹿包住,抱在怀里,并迅速冒雨赶到保护站。两个多小时后,小鹿终于睁开了双眼。技术员找来奶粉冲泡后给小鹿充饥,小鹿的神色也渐渐有了好转,体质开始恢复。

  再仔细看小鹿,只见它的毛色褐黄,尾巴篷大而黑,臂部两边有明显的3个椭圆状斑点镶嵌在褐黄色毛内。后经专家鉴定,保护区工作人员救回的小鹿就是豚鹿,其野生种群在中国仅见于云南耿马县,上世纪中后期曾一度被怀疑已经灭绝,属国家重点保护对象。后来这只小鹿已脱离了生命危险。

  一度濒临灭绝的豚鹿在永德大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重新被发现,无疑是奇迹。因为,任何一种野生动物的灭绝,都将对该地区物种的完整性和科学研究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它们的生存直接关系到当地整个生物链的平衡与完整。此次发现的豚鹿是幼鹿,这足以证明这一珍稀动物不但没有在当地灭绝,并且还有一定规模的种群繁殖能力,只要保护得当,豚鹿的数量可望继续增加。

  中国物种红色名录评估等级:极危CRD

  依据标准:分布区极狭窄,种群数量极少

  中国红皮书等级:国内绝迹

  中国红皮书等级生效年代:1996年

  国家保护级别:一级

  国家保护级别生效年代:1989年

  中国1950-60年代豚鹿在云南西南部(耿马、西盟)被发现(收购到角和皮)。在耿马地区,估计有10余只(彭鸿授等,1962)。

  3年后,杨德华等(1965)调查,仅发现4只。

  80年代末期再作调查时,耿马地区已经绝迹。西盟边境地区是否还有残存尚不清楚。

  据群众反映,南丁河上游的镇康云县临沧可能有分布,但未经证实。

  致危因素主要是栖息生境被完全破坏。70年代中后期,孟定南丁河地区开办农场,彻底毁坏了豚鹿的栖息生境,豚鹿失去了最基本的生存条件,另外,猎捕也是造成豚鹿在野外绝迹的因素。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宣布豚鹿在中国绝迹。野生豚鹿在中国的灭绝时间:1960年以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