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只“说三”不“道四”

 蓝色天空309 2015-09-24


(2015-09-24 16:27:38)
只“说三”不“道四”

作者:静美晚秋

  中国的数字奥妙神奇,其中蕴含的哲理和寓意丰富多彩。“三”就是一个有意思的数字。

古人认为“三”有特别的哲学意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所以万事万物变化离不开三,用现代的科学观点来看,三是一个稳定的数字,两点成一线,三点成一面,三角形就是最稳定的图形。三,天地人之道也,“无三不成几”,三,包罗万象。

       一些礼仪,如,向亲人敬礼是三鞠躬,大型悼念活动,祭奠牺牲英烈或者死难同胞,默哀三分钟。

     教师教学生,粉笔撑渡船,撑一船是三年。

  人三岁开始记事,有三岁看老的说法。基础教育十二年,小学六年(初小三年,高小三年),中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

人生不过三天,昨天,今天,明天。世间有三情,亲情,爱情,友情。人生三大幸事,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万事万物逃不过三个定律,一切都是定数,一切皆有可能,一切都会过去。

中国人对“三”有一种特殊的情结,含三的成语、典故、熟语、歇后语不计其数,比如,“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三人行,必有我师”,“三句话不离本行”,“不管三七二十一”,“三缄其口”,“三思而后行”,“三棒子打不出一个屁来”,“孟母三迁”,“三顾茅庐”,“一而再,再而三”,“说三道四”,“事不过三”等等。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典故大家耳熟能详,典故源自春秋战国时期,意思是指战斗开始时,士气特别旺盛,击第二通鼓时,士气就衰一些了,击三通鼓时,士气就完了。以后引申为成语“事不过三”。

说到“事不过三”,讲一件亲历的真实小事,我和一个几年没见面的朋友雅丽连续两次在一个地方见面,第二次见面分别时我说,俗话说,事不过三,我们还会有第三次见面,你信不信?她说,我不信,除非事先约好。我说,不必相约,是不期而遇。过了一周,我和雅丽在某超市门口碰面时,她满脸惊诧,大叫起来,神了,果然是事不过三,你能掐会算呀?我说,我哪里能掐会算,不过倒是屡试不爽,“事不过三”其实是一种潜在的规律,这个规律是说一个人所遭遇的好事或是坏事,不会超越一定的数量,超过一定的数量事情终究会向相反的方向发展,只有这样,世界才会阴阳协调,和谐统一,它体现了辩证公平的哲学道理。

比如受一点小伤,往往会连续三次受伤,找人如果第一次没找到,一般会在第三次才能找到,家庭出现矛盾冲突,有时会连续发生三次,犯了一点小错,也会不经意地连续犯上三次才会停止,大人警告淘气的小孩常常说,“我数到三,你就要停止,一、二、三......”而孩子往往在“三”字后就会停止犯规的行为,所以有“再三警告”的说法。如果询问对方一个不好回答的问题,对方“三缄其口”后往往就会有转机,在劝说某人时,结尾常常用“请你三思”作结。“三”真是个很神奇的数字。

成语“说三道四”有贬义,咬文嚼字,再三斟酌后标题定为,《只“说三”不“道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