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爱听忧伤音乐,以及和悲催故事有深深情感共鸣的人,内在一定是有一些未疗愈的伤痛的,而且他们的幸福感,都是在历经磨难、痛苦、纠结等比较重口味的事件、经验之后,才能感受到。 你对“苦逼剧情”上瘾吗? 一天有所感,在微博发了下面的一段话: “那些特别喜欢听忧伤之歌,很容易就被悲催的人生故事感动的人,其实潜意识里就喜欢这种苦逼口味的悲剧,不知不觉也把自己的人生活成那样。” 有些网友反对,有些网友自动对号入座,还询问:“那怎么样才能摆脱这种模式呢?我再也不想受这种模式的苦了。” 那些反对的人可能觉得我说得太绝对,当然,人有各式各样的,我说的只是其中一种。但是,现在的社会里,太多的人,对自己内心世界缺乏认识,完全不明白自己的人生是被程序控制的。至于那个程序是什么,就更琢磨不出来了。 记得在和徐峥老师一起出席一场《港囧》的观影会后,有朋友问道:“和一位网友通信一段时间,双方言谈甚欢,非常珍惜,但突然她就消失了,再也不见了。请问为什么?”我当时是指出这位男性朋友可能是在被迫经历小时候的一些创伤,所以他的父母,其中一位一定做过抛弃他的行为,所以让他有被抛弃的感受。这种抛弃不需要是真的抛弃,只要是父母离婚,去外地工作,甚至出差比较长的时间、或是生病住院,把孩子托给他人(即使是姥姥、奶奶)寄养,对幼小的孩子来说,都是一种心理上的抛弃。当场那位朋友摇头,说他没有被父母抛弃的经验。我只能说,他真的认识自己不够清楚。 我们生命中的事件,尤其是比较重大的、引发我们比较浓烈情绪的事件,其实都和我们的生命功课有关。而这些生命的功课,一定也和小时候的某些情境有关,通常父母都是涉猎其中的重要人物。我们内在有未完成的事件/功课,所以长大以后,会在外在创造出引发这些令人不愉快感受的事件,让我们重复儿时的经验。但我们现在成熟了,有能力去面对,所以,有大好的机会去疗愈这个会影响我们一生幸福的创伤。 再说回到对“苦逼剧情”上瘾的人,我看过太多了。明明生活得好好的,但是却要节外生枝,找一些事情来烦恼、痛苦。这些人不一定都喜欢悲催电影或故事,也不一定喜欢听哀伤的音乐,但是我敢说,大部分爱听忧伤音乐,以及和悲催故事有深深情感共鸣的人,内在一定是有一些未疗愈的伤痛的,而且他们的幸福感,都是在历经磨难、痛苦、纠结等比较重口味的事件、经验之后,才能感受到。 怎样摆脱悲情模式? 怎么摆脱这种模式呢?其实,生命总是会回应你内在的呼求,并且遵循你的生命蓝图里的人生功课。所以,有这种悲催情怀的人,肯定会为自己的人生制造各种不愉快,甚至让自己陷入绝境,在谷底悲鸣。如果你真的想走出来的话,你的发愿、发心是非常重要的——要为自己设定强烈的意图,不再逃避。 我看过一个人在面对自己最不喜欢的事情时,非常非常的抗拒,口口声声的说“我他妈的真的受够了!”可是我在旁边看着,我知道他的悲剧没有结束。他完全在反抗这些他亲手创造的事件的结局,因为他没有学会该学的功课。一味的抗拒、逃避,而不是勇敢的去接受,只会让他陷入更深的泥沼中。 真的发心想走出来的话,你可以先试着百分之百的为自己的痛苦负起责任,不去怪罪外面那些引起我们这种感受的人或事,这就成功的完成第一步了。如何为自己的痛苦负责呢?怎么做到呢? 具体的做法就是:每当你伤心、难过的时候,你尽量不要去想那个让你伤心痛苦的人或事,更不要在他们身上做文章、编故事,反反复复讲述自己的委屈。而是真正的静下心来,好好的和自己的痛苦待在一起。没有故事。没有脑袋里不断投诉的声音。没有那个人或是那件事情的画面,而只是乖乖的,和那个你不愿意经历、不愿意承受的痛苦待在一起。 也许刚开始,你会觉得自己好像快要死了。放心的待在那里吧,那只是你小时候的错觉而已。它杀不死你,反而因为你的愿意面对、勇于面质它,它会让你变得更加的强大。负面情绪就是这样的一种能量,你去接受,它就融化了。你去反抗,它就呆着不走。 另外,在日常生活中,试着好好的去感受一下自己为什么对忧伤音乐和悲催故事那么有感应。当那种感受对应到你,打到你心的时候,你可以去看看,那种感受是什么。是一种心酸?一种怀旧的、熟悉的、隐隐约约的痛楚?一种被理解、被倾听的共鸣?如果有这样的感受,其实它就是你的痛苦之身(参考新世界这本书),或是胜肽(参考遇见未知的自己这本书),你对这种情绪上瘾了,所以也许光听音乐都不够,你必须在生命中也创造相同的感受,好让自己的瘾头满足。 如果你想改变,当下有所觉察了(觉察的功夫很重要),你可以这样告诉自己:这是非常美丽的音乐、这是非常感人的故事,我可以欣赏它的深度、优美、和触动,但是不必去喂养我对那种悲伤、痛苦感受的需求。 我看到我有这种需求,并且愿意放下对它的需要。(遇见未知的自己) 祝福每位创造者,都在生命中享受自己的创造。如果不享受,就下定决心去改自己的剧本。加油! 版权说明:作者张德芬,其他公众号或媒体转载,请注明作者并在文首标注以下信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