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医的“平肝息风”理论,对人体上的百会、风池等穴位进行按摩,不仅可以调整微血管的舒缩作用,解除小动脉痉孪,而且能疏通气血,调和阴阳,对预防和治疗高血压病有着十分明显的作用。另外,高血压患者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采用按摩疗法防治高血压,可有效地防止药物的毒副反应。
穴位按摩具体操作方法是:将拇指(或食指、中指)的指腹按在穴位上,用手指作顺时针或逆时针揉动按压。每个穴位按揉100—200下,按揉时手指要有一定力度。
在进行穴位按摩时,可采用多种手法,如按摩头顶的百会,可用双手食指(或中指)重叠放在穴位上,进行按摩;按摩头部、身上两侧的穴位,可用双手食指(或中指)分别在左右两侧对称的穴位上按摩。
(1)百会:(督脉)
(2)印堂(经外奇穴)
[定位]位于前额部,当两眉头间连线与前正中线之交点处。
[主治]头痛,头晕,目赤肿痛,三叉神经痛、失眠、高血压、鼻炎、目眩等。
(3)人迎(足阳明胃经)
(4)曲池(手阳明大肠经:合穴)
[位置] 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尺泽穴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主治] 发热,高血压;热病,咽喉肿痛,腹胀,吐泻,齿痛等。
[定位]在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缘。
[主治]半身不遂,颈项强痛,胁肋疼痛;按摩悬钟穴能有效降低舒张压。
(6)三阴交(足太阴脾经)
[定位] 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主治] 肠鸣腹胀,遗精,阳萎,遗尿,失眠,下肢痿痹等。
(7)太冲(足厥阴肝经:原穴)
[定位]在足背侧,当第1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
[主治]头痛,眩晕,胁痛,腹胀,目赤肿痛等。
[定位]在足内侧,内踝后方,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主治]头痛目眩,咽喉肿痛,失眠,健忘,小便频数,腰脊痛,下肢厥冷,内踝肿痛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