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丁哲说玉】“甘肃玉”之我见

 山桑漆园 2015-09-25


“甘肃玉”之我见

丁哲

所谓“甘肃玉”,即产自甘肃境内一类透闪石玉的笼统泛称,现在较明确的产出地点主要为榆中县、临洮县交界处的马衔山,以及肃北蒙古族自治县的马鬃山马衔山玉和马鬃山玉可谓“甘肃玉”的代表。

(图1 马衔山玉料)

(图2 马衔山玉料)

(图3 马衔山玉料)

(图4 马衔山玉料)

(图5 马衔山玉料)

(图6 马衔山玉料)



(图7 马鬃山玉料)

(图8 马鬃山玉料)

(图9 马鬃山玉料)

“甘肃玉”的成分主要为透闪石,含量最高者在80%左右,油脂性强,大部分不透明,色泽以黄、绿、青色为主,少量为白色,通常泛有大面积糖色,此为三氧化二铁溶液渗透侵染所致,玉质内还多散布有饴糖色、黑色的藻丝状纹(俗称蚂蚁脚),玉料外表多包裹一层白色或黄色风化皮。

(图10 马衔山玉料)

(图11 马鬃山玉料)

史前至汉代时期有不少玉器的质地与以马衔山玉、马鬃山玉为代表的“甘肃玉”存在着诸多一致性:

众所周知,马衔山玉是主要分布在甘肃地区的齐家文化玉器原料来源之一。

(图12 齐家文化玉璧,甘肃武威皇娘娘台出土)

(图13 齐家文化玉琮,甘肃临洮出土)

(图14 齐家文化玉片,宁夏隆德沙塘乡出土)

(图15 齐家文化玉料,青海民和清泉旱台出土)

(图16 齐家文化玉料,青海民和喇家出土)

河南安阳殷墟、山东滕州前掌大等商代遗址出土玉器中有不少内部散有褐色蚂蚁脚的黄、绿色透闪石玉,很可能源自甘肃。

(图17 商代玉兔,河南安阳殷墟出土)

(图18 商代玉鸟,河南安阳殷墟出土)

(图19 商代玉龙,山东滕州前掌大出土)

(图20 商代玉鱼,山东滕州前掌大出土)

(图21 商代玉鱼,山东滕州前掌大出土)

西周、春秋时期的玉器也有很多与“甘肃玉”质地相似。

(图22 西周玉鸟,山西曲沃晋侯墓地出土)

(图23 西周玉饰,山西曲沃晋侯墓地出土)

(图24 春秋玉璧,陕西凤翔河南屯出土)

在今山西侯马及其周边地区的春秋晚期至战国中期遗址中就出土了大量与“甘肃玉”质地极其接近的各类玉器、盟誓辞片和玉料。尤其玉料,除切割、打磨的加工痕迹外,确与齐家文化玉料非常接近。

(图25 战国玉龙佩,山西侯马西高出土)

(图26 战国玉璧,陕西凤翔河南屯出土)

(图27 东周盟誓辞文玉片,山西侯马出土)

(图28 东周盟誓辞文玉片,山西侯马出土)

(图29 战国玉料,山西侯马出土)

无独有偶,2011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考古工作者对位于肃北县马鬃山镇西北约20公里的河盐湖径保尔草场戈壁滩处的一处玉矿遗址进行了调查和发掘,初步确定该遗址的年代为战国至汉代,是中国已发现的最古老的玉矿遗存。马鬃山玉矿遗址的发现,印证了马鬃山玉至迟在战国时期就已经被开采、使用。

(图30 战国玉龙佩,河北邯郸百家村出土)

(图31 战国玉璧,安徽长丰杨公出土)

著名的江苏徐州狮子山西汉楚王陵出土了大量白色透闪石质地的玉器,这些玉器颜色偏白、偏透,结构略疏松,内部泛有褐色饴糖斑,与典型的和田白玉有明显区别,这类玉料有可能也产自甘肃地区。

(图32 汉代玉璧,江苏徐州狮子山楚王陵出土)(图33 汉代玉龙佩,江苏徐州狮子山楚王陵出土)

(图34 汉代玉璧,江苏徐州狮子山楚王陵出土)(图35 汉代玉龙佩,江苏徐州狮子山楚王陵出土)

(图36 汉代玉珩,江苏徐州狮子山楚王陵出土)(图37 汉代玉剑珌,江苏徐州狮子山楚王陵出土)(图38 汉代玉冲牙,江苏徐州狮子山楚王陵出土)(图39 汉代玉龙佩,江苏徐州狮子山楚王陵出土)

甘肃地区,可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是重要的玉矿资源区,“甘肃玉”则很可能是西北地区史前文化,以及商代、西周、春秋战国,乃至汉代玉器的主要玉料之一。“甘肃玉”中质地精优者并不逊于和田玉,更重要的是,甘肃地区玉矿具有新疆所不可比肩的地理优势和交通条件,其位置较接近玉料主要消费区——中原,且水道为大型玉材运输提供了巨大便利条件,故时人将目光锁定甘肃,大量开采玉料进行加工制作。

甘肃地区在当时除马衔山、马鬃山之外,肯定还有更多玉矿存在,只不过早期的大规模开采,导致这些玉矿资源枯竭,抑或至今没有被发现。这就不难解释,为何汉代之后的玉器中,基本不用“甘肃玉”制作了。实际上,现今的马衔山和马鬃山虽仍出产玉料,但产量较低,体量也不是很大,工艺价值较低,也是因为早期开采殆尽。

中国的玉石种类比较丰富,很多地方都有玉矿分布,但长期以来,人们在研究古代玉料时,往往独尊和田玉,却忽视了包括甘肃在内的新疆以外其他地区(曾)蕴藏的丰富玉矿资源,现在看来有必要重新检视这种认识。

现有的资料和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史前玉器大多就近取材。商周、春秋、战国时期,新疆和田玉籽料开始在玉雕中使用,但数量不多,山料和田玉是基本未见使用的,此期玉材主要是就近获取或来自甘肃等地。有汉一代,“西域凿通”,大量的和田籽玉得以流入汉地,为治玉业提供了充足的物质保证,但和田玉山料还是较为少见,制作一些体形较大的玉器时,更多依靠的可能仍是甘肃等地出产的玉料。自唐代以降,和田玉籽料、山料才开始广泛运用于玉器制作中,成为玉雕中的最主流材料。

(图40 汉代和田白玉熊 陕西咸阳汉元帝渭陵建筑遗址出土)

可见,在距今4000年以来的玉石之路上不仅仅输送的是和田玉,也应当包括了大量甘肃、青海(?)、陕西(?)等地出产的玉料,而且恐怕汉代之前这些所谓的“地方玉”还是玉石之路上的“主角”。因此,我们有必要纠正藏界中凡遇透闪石古玉,皆一律视之为和田玉,这一错误认识,重视到高古玉用料的多元性,以还原被和田玉遮蔽已久的甘肃等地出产玉料的真实历史地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