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字

 每天学习一点 2015-09-25

𦥯



学【学學斈】(xué)

  “学”,繁体为“學”,异体为“斈”。会意字。

  “学”的甲骨文是双手摆布算筹形,表示学习计算。金文另加“子”字,表示教孩子进行计算,或又另加“攴”(手持棍形),强调督促指导之意。

  “学”表示对孩子进行启蒙教育使之觉悟,其本义是学习。“学”表示钻研知识、获得知识之意,如学习、学业、学者、学生、学徒等;“学”是小孩子对他人的言行进行效仿,意为模仿、效法,如“邯郸学步”。“学”进而引申指学到的知识,如学问、饱学、博学等。后来也用“学”表示分门别类的有系统的知识,如学说、哲学、数学等。

  繁体字“學”上为“爻”在“臼”中。“爻”在这里可理解为宇宙的规律,人生的道理;“臼”可视为“兒”省,指婴儿,即刚刚出生而头顶心未合的娃娃;中间之“冖”意为处于蒙昧之中,被无知所蒙蔽,又可视为“冥”字头,表示深奥、深沉、浓雾弥漫,寓意知识无穷尽,学习无止境;“子”是一个大头娃娃的象形。因此,“學”即意为孩子呱呱坠地,就开始踏上漫长的学习之旅。“爻”是《易经》中组成八卦阴爻“”和阳爻“—”的符号。阳代表天,阴代表地,天地万物阴阳相交,机理错综复杂,情况千变万化,但“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的规律不变。“爻”在“学”字中,意为学习要从小抓起的规律不变。

  异体“斈”从文,从子。“文”指文字、文章、文化等,在这里意为应该学到的知识;“子”为孩子、后代。“文”“子”为“斈”,强调了掌握文化知识要从娃娃抓起。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子孙后代的教育,直接关系到国家、民族特有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光大的问题。简化字“学”为“觉”字头,表明通过学习使人有所觉悟。《广雅》:“学,识也。”“识”即认知的过程,亦是觉悟的途径。

  学习是一个人由蒙昧无知到逐渐觉悟的过程。人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才能懂得为人处世的道理,并将它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古人重学,《礼记》有《学记》篇;儒家经典之《论语》开篇即《学而》。《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荀子则感叹:“学不可以已。”

  学习的最初阶段是一个模仿过程,比如小孩学说话、学走路、学写字等。但是,正所谓“行成于思毁于随”,如果只是刻意模仿,生搬硬套而不懂得思考、领悟,就不能将知识化为己有,甚至会闹出笑话。《庄子·秋水》中有一个“邯郸学步”的寓言:一个燕国人感觉邯郸人走路好看,就去邯郸模仿人家走路,结果非但没学会,还把自己以前怎么走路都忘了,最后只能爬着回到燕国,遭到世人的讥笑。《论语·为政》:“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国画大师齐白石告诫弟子:“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可谓对只会模仿、不懂变通创新者的忠告。

  学习和接受教育需要有固定的场所,这就是学校。《广雅·释室》:“学,官也。”旧时叫学堂、学府,现在叫学校、学院。《孟子·滕文公上》:“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处待之。”夏、商、周三朝的学校分别称“校”、“序”、“庠”。在学校里接受教育的人员就是学生、学员、学子。王安石《上皇帝万言书》:“古者天子诸侯自国至于乡党皆有学。”古代从中央到地方都设有学校。学习要从孩子抓起,而学校自然就身负重任。孩子似一张白纸,洁白无暇,等着教育者去启蒙,使其走向完美。这就要求教育者要有诲人不倦的精神。

  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学问学问,有学有问,学而有疑就要发问。坚持学而问之,才能避免盲从和轻信,才能解疑释惑、有所长进。《论语·子张》:“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博学且能坚持自己的志向,恳切地发问,思考实际问题,仁德就在其中了。学问有深有浅,大凡称得上学者的人,一般都在某些领域里有较深的学识。学问还未通透明了,是“学有未达”;因学识浅薄而惭愧,是“学耻全牛”。《庄子·养生主》中的庖丁,在解释为什么能把解牛本领练到目无全牛的境界时说:刚开始学解剖牛的时候,眼睛里看到的是一头实实在在的牛,是牛的整体。经过三年的苦练,看到的已不是完整的牛,而是牛身上各个关节连接的部位了。

  学海无涯,“學”字上半部分纵横交错,也反映了学问的宽广无边、博大精深;学无止境,各门学问相互联系,错综复杂,浩如烟海。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要活到老,学到老,永远保持“学而不厌”的求学精神。

,甲骨文×,交叠的算筹的简写,即,房屋),表示练算习字的房屋。有的甲骨文在算筹两边加(爪,手),突出手把手教练的含义。金文在房屋下面加子”,表明教的对象。有的金文攴”(持械打击),表示执教者体罚受教育者。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名词,教孩子算数、习字的校舍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学”依据草书字形将正体楷书字形要中的简化成学字头古人称理论知识的训练为“”,称生活实践的体验为“”。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覺悟也。从教,从冖。冖,尚矇也,臼聲。學,篆文省。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觉悟。字形采用“教、冖”会义。“冖”表示尚处于蒙昧状态。采用“臼”作声旁。“學”,这是篆文写法的“”字,省略了“攴”。

学,甲骨文(×,交叠的算筹)(∩,是“六”的简写,即“庐”,房屋),表示练算习字的房屋。有的甲骨文在算筹两边加(爪,手),突出“手把手”教练的含义。

金文在房屋下面加“子”,表明教的对象。有的金文加“攴”(持械打击),表示执教者体罚受教育者。造字本义:名词,教孩子算数、习字的校舍。

文言版《说文解字》:,觉悟也。从教,从冖。冖,尚蒙也,臼声。学,篆文省。         

白话版《说文解字》:,觉悟。字形采用“教、冖”会义。“冖”表示尚处于蒙昧状态。采用“臼”作声旁。“学”,这是篆文写法的“”字,省略了“攴”。


“学问”由“学”和“问”两个字并列组成,这两个字包含着非常丰富的治学之道和方法,在理解时应从“学”和“问”分别讲起。

非学无以广才

“学”的范围很宽泛,但在“学问”中当指学习。朱熹认为:“学、问、思、辨,所以择善而为知,学而知也。”人是会学习的动物,人们获得的所有知识大都来自学习。孔子说:“君子不可以不学,见人不可以不饰”。诸葛亮说:“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的确如此,人与人之间之所以会有差距,不在于先天智力水平的差异,而在于后天的学习。只有学习,才有学养,学养不深,哪儿来学问?学习的方法有很多,首先是从书本上学习,其次需要向师长学习,再者我们还应当从实践中学习。对此大家都深有体会,我就不再赘言。

学即继以问也

学问,“学”离不开“问”,“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求知仅靠读书学习是不够的,还要勤于思考,辨析所学知识的益处何在,有何缺陷,这就需要多问。正是通过“问”,才能提升人们对所学知识的辨识能力、反思能力和拓展能力,进而获得长足的进步,获得丰富的知识。“问”实际是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获得知识的重要技巧。

何为“问”?问何事?问何人?“问”就是反思,就是提问,就是请教。我认为在学习中,首先要问自己。这就是说,我们要带着问题去读书、去请教、去实践,首先要自己思考问题,反思所接受的信息或所接受的知识,究竟是什么意思?应怎么理解?与书本、与老师、与实践有无不同,有什么不同,为何会这样……学必思,思必问。独立思考,审慎追问。只有带着问题去学,在思考中领悟知识,才能真正将知识深化于心,才能真正进入知识的殿堂。格物致知,悟道觉理。

问自己后,才能请教他人,知而好问,然后能才。如果不带着问题去学,即便博览群书,遍访名师,深入实践,我们所看到的知识也可能只是一闪而过,没有在大脑中形成印记,不能转化为自己的思考和见解,最终变成人云亦云,难以获得真学问。对某事、某物存有疑问,表明我们已然思考,便会想方设法解决它,几经摸索得到一个答案,将不知道的变为知道的,达到“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境界,就会有成就感,也会激励我们再学、再思、再提高。真正的学者不光是学富五车,更应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有独立的见解。这样的观念不仅表现在读书上,更表现在写作上,比如我们在写一篇论文时,必须追问自己,这篇论文要解决什么问题、解决方法是什么、我们应当从哪些方面思考,如何论证这些方法的合理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形成独立见解,论文才有生命力。

“问”的含义当然包括向他人请教。“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只有善于问道于他人,才能博采众长,有效地提高自己。向他人学习,最重要的就是不耻下问。在这方面,古代先贤的佳话很多。孔子曾经向7岁的项橐请教,为我们树立了向他人学习的典范。刘开在《问说》中总结说,“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也就是说,古代的人虚心采纳善言善事,不挑选事情地问,不挑选人地问,只要能求取那有益于自己的修养和学业就足矣。向他人学习,不要限定范围,即便是自己的学生、下级、晚辈,只要他们相较自己有某一方面的长处,就应当不耻下问,虚心学习。

不耻下问是一种美德,相反,有任何问题都不屑于问他人的人,大多是刚愎自用、自负之人。其实,每个人都会因为不同的知识积累、价值取向、人生阅历,而对事物形成不同的看法,都有值得我们学习之处。我们一定要抱有“求得一字便为师”的态度向他人学习。向他人学习的方法多种多样,既可以是与他人讨论同一话题,也可以是提出问题请教他人,还可以是请他人评论自己的观点,等等。正是通过向他人学习,我们才能发现自己的知识缺陷,我们自己的知识才会不断增长,逐步完善,渐至成熟。

学与问需相辅而行

“学问”一词包含了两种治学的方式方法。正如清代陈宏谋所说,“古人学问并称,明均重也,不能问者学必不进”。刘开在《问说》中也说,“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这些话都说明了“学”与“问”是治学的两大途径。若要求学问,则不仅要“学”还要“问”,不仅要善于学习,还要善于反思,善于发问,如此才能做好学问,才能有真学问,才能有大学问。

“学问”一词还包含了另一层含义,就是“学”与“问”必须相辅相成,“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相辅而行的意思就是说,要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求知治学之道,在于学而不止,在于问而不停,在于认真读书,在于教学相长,在于实事求是,在于勤于思考,在于不耻下问。只有把握好、实践好这一根本道理,我们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才能真正获得学问,才能使自己的学问日益精进,获取广博的知识。

“学问”这个词不仅是对我们知识、学识的概括,同时还包含了求知的方法、思考的能力等意思,具有丰富的内涵。朱光潜先生在《谈学问》中说,“中国语中'学’与'问’连在一起说,意义至为深妙,比西文中相当的译词如learning,study,science诸字都好得多。”通过对“学问”一词及“学”“问”二字的意义探究,我领悟到了治学的基本方法和获取学问的真正途径。

美好的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少小而学,及壮有为;壮年而学,及老不衰;老年而学,及死不朽。


什么是费曼学习法?

下面我来说一个故事,相信通过故事你能更生动的理解。

一列开往北京的火车上,有一位老农父亲,他的女儿三年前上考上了清华,儿子今年也上了北大。有人就好奇问他:“你把两个孩子都教育成了人中龙凤,是不是有什么秘诀啊,传授传授我们呗。”老农父亲挠挠头,憨厚道:“我这人没文化,也不懂什么秘诀。只是觉得孩子上学花了那么多钱,不能白花了,就让孩子每天放学回家,把老师在学校讲的内容跟自己讲一遍,如果有弄不懂的地方就问孩子。如果孩子也弄不懂,就让孩子第二天问老师。这样一来,花一份的钱,教了两个人。奇怪的是,孩子学习的劲头特别强,哪怕是别人的孩子在外面玩的热火朝天,他也不为所动,就这样学习成绩从小学到高中一路攀升,直到考上清华北大……”

这位父亲所用的,就是费曼学习法,只是他没意识到而已。

费曼学习法核心主旨是以教促学,

一句话概括就是,以教授别人来提升自己对知识掌握的学习方法。

下面这个思维导图是对费曼学习法简单的罗列。

1提出问题,提出一个要解决的问题。

2熟练掌握,熟练掌握问题的多种解决方法,

3化繁为简,将解决方法,用最简单直白的方式讲述给小白听。

4反复强化,在讲述时卡壳,找到卡壳点并解决,再次从头开始讲述,直到小白完全听懂。

这就是一个简单的费曼过程

我们来看看这位老农父亲,是如何使用费曼技巧的。

第一步,提出一个大问题,孩子今天都学了什么?

第二步,孩子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对今天所学的知识进行复习巩固,达到熟练掌握,完成学的步骤。

第三步,孩子为了让父亲理解,就要降低问题难度,使用简化、类比形象等方法,用父亲能听懂的方式表述出来。这个过程促进孩子学习,从学,到会的过渡;

第四步,父亲不懂就问孩子,孩子也不懂时,就第二天回学校问老师。

父亲提出的问题,会倒逼孩子查找出学习中的不足,然后再通过问老师来弥补不足。这个过程完善孩子知识系统,让孩子完全掌握学习的知识,完成学习闭环。

从上面的例子里也可以看出,费曼学习法核心就是“以教促学”“输出倒逼输入”,

想要把一个概念教会给一个小白,就需要对这个概念完全掌握,而且小白提出的问题肯定是多样,如果对概念不了解肯定回答不了,这样倒逼自己不断学习理解概念。



开学伊始,《古代汉语》课教授对中文系学子说:“要学好这门专业课需要掌握五法。”说完,转身在黑板上写下:

A燕子垒窝;

B老牛吃草;

C母猪吃食;

D医生看病;

E小姐穿衣。

众学生不解其意。

教授解释道:“所谓燕子垒窝,是指知识的积累如燕子衔泥巴做巢,要一点点地堆积;

关于老牛吃草,就是采取反刍的方式,把学到的知识常回顾复习;

说母猪吃食,就是来者不拒,知识的提高要博采众长,以达到触类旁通;

谈到医生看病,一定少不了写病历,听课也要仿效之,做好笔记……”

众学生急问:“那么,小姐穿衣怎么解释?”

教授说:“知识到了要使用的时候,该露的,一定要露出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