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谈中秋节的文化意义

 九仙神狐 2015-09-25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谈中秋节的文化意义

来源于2015-09-25  宣讲家网

陈连山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核心提示:中秋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其重要程度仅次于春节。中秋节也是一个非常古老的节日,它包括许多民俗文化活动,例如,中秋节祭祀月亮,合家团圆,吃月饼,赏月等等。这些民俗文化活动,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同时又具有非常丰富的文化意义。全面地了解中秋节的历史,深入细致地探索中秋节的含义,对于我们认识传统,认识我们的生活,认识生活在传统之中的我们自己是非常必要的。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中秋节,又名仲秋节。一年十二个月分为春夏秋冬四季,其中七月、八月、九月为秋季,这三个月分别称为孟秋、仲秋和季秋。八月十五日位于秋季正中,所以这个节日称为“中秋节”。又因为时届仲秋,所以也称为仲秋节。不过,由于一些特殊原因,个别地区也有八月十六过中秋节的,如浙江宁波等地。

 

中秋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其重要程度仅次于春节[据娄子匡《岁时丛话》]。中秋节也是一个非常古老的节日,它包括许多民俗文化活动,例如,中秋节祭祀月亮,合家团圆,吃月饼,赏月等等。这些民俗文化活动,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同时又具有非常丰富的文化意义。全面地了解中秋节的历史,深入细致地探索中秋节的含义,对于我们认识传统,认识我们的生活,认识生活在传统之中的我们自己是非常必要的。

 

一、中秋节来源于西周时代秋分祭祀月亮

 

中秋节是关于月亮的节日,无论是吃月饼、还是赏月,都是围绕着高悬天空的月亮。这是因为中秋节最为古老、最为本质的内容就是祭拜月亮。换句话说,中秋节乃是祭祀月亮的节日。

 

在世界各大文明古国中都普遍存在着对于大自然的崇拜,日月星辰,山川河流都曾受到人们的崇拜。祭祀月亮正是人们崇拜月亮的一种具体表现。

 

我国古代哲学把世界万物划分为阴阳两大类,并认为阴阳彼此和谐乃是世界正常运行的基本保证。人们把太阳看作世界万物中阳性事物的最高代表,把月亮视为世界万物中阴性事物的最高代表,称之为太阴。这也就是说,我们民族的祖先们把月亮视为与太阳相互对应的唯一天体。由此可知月亮在古人心目中的地位是多么的崇高。我们的农历也是以月亮圆缺变化的一个周期作为一个月,通常以十二个月为一年,所以农历也叫“阴历”。由于月亮有如此重要的意义,所以上古的时候我国就出现了祭祀月亮的仪式。《国语》记载:“古者先王既有天下,又崇力于上帝明神而敬事之,于是乎有朝日、夕月,以教民事君。”所谓“夕月”就是祭祀月亮的仪式。不过当时祭祀月亮的时间是在秋分这一天。据《周礼·春官》郑玄笺注:天子“春分祭日,秋分祭月。”历代王朝也都把祭祀月亮列入国家祀典,严格执行。北京的月坛就是明代嘉靖年间修建的祭祀月亮的祭坛。

 

为什么秋分祭祀月亮呢?这和我国古代天文历法学的高度发达有关。古人发现,秋分这一天太阳位于赤道上空,昼夜相等,阴阳平衡。此后,白昼渐短,阳光越来越少,这表明阳气正在衰落;黑夜渐长,月光越来越多,这表明阴气越来越旺盛。我国将进入缺少阳光的冬季。所以,在秋分这个阴阳相当,阳气已衰,阴气将盛的时刻,要祭祀“太阴”──月亮,为的是迎接阴性的寒冷季节的到来;正如春分的时候,要祭祀太阳,迎接阳性的酷热季节的到来一样。这正是《周礼·春官·龠章》所说:“中春,昼击土鼓,龠欠豳诗,以逆暑;中秋夜迎寒,亦如是。”祭祀月亮和祭祀太阳的目的是共同的──都是为了保证阴阳相生相克,彼此消长,自然和谐。

 

可是,秋分是根据太阳的运行位置加以确定的。所以它在农历中的时间不固定,一般在八月中,有时在八月初,有时在八月末。如果秋分处于八月末,那么就很难看到月亮。这不利于举行祭祀月亮的活动。而八月十五正是月亮圆满之日,最有利于举行祭月仪式。所以民间祭祀月亮的活动一般都定在八月十五。于是,作为国家祭典的秋分祭月活动就逐步演化为广大群众日常生活中的八月十五日中秋祭月。

 

二、月亮神话和中秋节祭月民俗

 

1、民间祭月与复杂深奥的天文学、哲学没有直接关系,其中更多的倒是关于月亮的神话。为了说明民间祭月活动,首先要谈一谈月亮的神话。

 

在古人眼里,月亮是一个充满神奇的天体。它的周期性圆缺变化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西汉时代的《淮南子》说:“月照天下,食于詹诸。”(高诱注:詹诸,月中蛤蟆,食月,故曰食于詹诸。)意思是说,月亮之中住着一只蟾蜍,它被人们看作“月精”,即月亮的精魂。这只蟾蜍每天以月亮为自己的食物。这个神话是古人对月相变化的解释。

 

关于月亮中这只蟾蜍的来历,东汉时代张衡的《灵宪》说:“羿请不死药于西王母,嫦娥窃之以奔月。将往,枚筮之于有黄。有黄占之曰:‘吉。翩翩归妹,独将西行。逢天晦芒,毋恐毋惊,后且大昌。’嫦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蜍。”意思是说:射日英雄羿从西王母那里得到不死药,但是不死药被他的妻子嫦娥偷偷吃了。嫦娥向巫师有黄询问自己的命运,巫师有黄说她的命运很好,子孙繁盛。嫦娥就独自上了月亮。不料,她的身体变成了蟾蜍的样子。原来,所谓的“子孙繁盛”指的就是蟾蜍每次可以生产许多卵。

 

蟾蜍不大漂亮。再说,嫦娥奔月毕竟也是情有可原,是后羿首先出轨导致了夫妻感情破裂。所以,人们越来越同情嫦娥。随着神话的发展,后人只说嫦娥奔月,不再讲她变蟾蜍了。嫦娥到了月亮之后,年复一年十分寂寞地生活在月宫(即广寒宫)之中,与她为伴的是一只每天忙着捣药的白色玉兔。人们常常用玉兔来代表月亮。

 

这只兔子也很有意思。首先它是白色的。中国古代现实中没有白兔子,现在常见的白色家兔是明代后期西方传教士带入中国的。中国古代月亮中的白兔子乃是一只神奇的兔子。它在月亮里每天的工作是制造不死药。

 

月宫之中生长着一棵桂树。桂树下有一位仙人,他就是吴刚。吴刚学仙有过,遭受惩罚,前来伐树。可是,这棵桂树随伐随长,吴刚所受的惩罚也就永无休止。据说月亮中的阴影,就是桂树的影子。所以唐代大诗人杜甫有这样的诗句:“砍去月中桂,清光应更多。”

 

中国古人认为月亮里有一个嫦娥,一只玉兔,使得我们觉得月亮一定是美丽的,而且还有不死药,长生不老药。所以,人们每到中秋总是要祭月、赏月,希望健康长寿。

 

2  祭月:明清时代,民间祭月活动非常流行。北京、河北、河南、山东、江苏、福建、广东等省份都有祭月活动。据明代陆启宏《北京岁华记》,每逢八月十五,人们买来“月宫符”(又名“月光纸”),上面画的是月宫和玉兔,代表月亮。在院子里摆上各种瓜果和月饼,对着刚刚升起的月亮祭拜。祭月活动,通常多是女性主持。男性一般都不祭拜。因为月亮是太阴,而男人是阳性的。清代小说《红楼梦》第七十五回详细描写了荣国府的祭月仪式:“嘉荫堂前月台上,焚着斗香,秉着风烛,陈献着瓜饼及各色果品。邢夫人等一干女客皆在里面久候。……贾母盥手上香拜毕,于是大家皆拜过。”

 

祭月仪式中,人们常常使用泥塑的玉兔作为月神加以祭祀。北京人称之为“兔儿爷”,山东人称之为“兔子王”。据清代《燕京岁时记》记载,当时北京流行“兔儿爷”,即泥塑的月中玉兔形象。其造型非常别致,“有衣冠而张盖者,有甲胄而带纛旗者,有骑虎者,有默坐者。大者三尺,小者尺余。”徐珂《清稗类抄》把“兔儿爷”称为兔神,并说皇宫之中也供奉它。由此可见,皇帝在主持国家祭月仪式是严格遵守祭典的,但是在日常生活方面他也和大众一样遵循着公认的民俗习惯。福建、广东一些地区则把祭月活动称为“请月姑”:《福建志书·上杭县》“中秋,儿女于月下设饼果,膜拜致词,号‘请月姑’。”参加者多是年轻人和孩子。祭月完毕,大家高高兴兴地分吃果品与月饼。

 

由此可知,现代作为儿童玩具的“兔儿爷”“兔子王”和中秋节食品──月饼,在古代的时候,它们都是祭祀月亮所使用的供品。正因如此,月饼才制成月亮的形状,古代的月饼常常还带有月宫的图案。不过月饼也不是自古就有的。民间传说,月饼起源于唐代初年,可惜缺乏唐代史料的证实。根据现存史料记载,月饼大约起源于宋代,南宋人吴自牧《梦粱录》、和周密《武林旧事》中都出现过“月饼”一词。吃月饼在当时尚不流行,所以记载很少。明代以后,月饼才真正遍及全国。一方面月饼被用于祭祀月亮的仪式,另一方面月饼又被人们用来作为相互赠送的礼品,表达“团圆”的意思。[见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说:“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意。”]月饼的制作水平也越来越高,大的月饼直径达一尺多。月饼上还有各种图案,包括月宫、蟾蜍、玉兔等等。由于月饼的普及,月饼的生产开始专业化,出现了专门制作月饼的店铺。其中位于前门的致美斋最为著名。清代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说:“中秋月饼,以前门致美斋者为京城第一,他处不足食也。”现在,月饼已经成为中秋节最有代表性的食品。

 

总的看来,民间祭月的宗教色彩并不浓厚,更多的是一种娱乐游戏的气氛。例如“兔儿爷”的造型就非常滑稽。明明是一只兔子,却偏偏“衣冠踞坐如人状”,打扮得人模人样;有的“兔儿爷”则装上机关,一拉绳子,嘴巴乱动,称为“刮打嘴兔儿爷”[见沈太侔《春明采风志》]。这种“刮打嘴兔儿爷”已经完全变成儿童玩具。祭月作为一种宗教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已经渐渐衰亡了。随着中秋节原来固有的宗教性内容日渐淡漠,其世俗性内容却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突出。如家庭人伦关系方面的内容,审美娱乐方面的内容等等。

 

三、合家团圆的中秋节

 

对于一个中国人来说,家庭的重要性无论怎样强调也不会过分。我们中华民族把合家团圆看作人生的一大幸福。在中秋节的各种民俗活动中,有关家庭人伦关系的内容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当古老的祭月风俗逐步淡漠以后,合家团圆就逐步成为中秋节的新主题。

 

中秋之夜圆满的月亮被人们当作团圆的象征;原来用于祭月的月饼,也被人们用于亲友之间作为馈赠,以表达希望“团圆”的意思。月饼因此而得到“团圆饼”的美称。[见清代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全体家庭成员在这一天要相聚团圆。所有远游在外的家人千方百计返回家园,回娘家探望父母的妇女在中秋之夜以前也必须赶回丈夫家[见明代刘侗等人《帝京景物略》],以便全家团圆。正因如此,中秋节又被称为“团圆节”。此时最苦的人也许就是那些有家难归的游子了。所以有许多诗歌表现月下思归的情感。唐代大诗人杜甫《八月十五夜月》:“满目飞明镜,归心折大刀。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十五的月亮像明镜一样悬挂在天空,月光洒落在水面上,如霜如雪,洁白无暇。大地也一片明亮,能清楚地看到林中栖息的小鸟。此时的心绪早已飞向长安,只可惜天高路远,无法成行。这首诗细致地描写了中秋月的美丽,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强烈的重返长安的愿望。

 

无论我们遇到过什么不幸,只要全家人能够于中秋之夜聚集在一起,这本身就是莫大的幸福。这时,我们每一个人都将遵照应有的礼节,敬老爱幼。我们全部的家庭人伦关系在这一天将得到集中的再现。

 

我国的敬老传统就像我们的历史一样悠久。先秦时代,已经出现仲秋之月敬老的习俗。《礼记·月令》:“是月也,养衰老,授几杖,行糜粥饮食”。意思是说,每到仲秋八月的时候,官府就要对所有的老人表示慰问,给他们送来坐凳和手杖,同时还赠送一些食品。现在,中秋敬老,专门给老人买一些礼品献上,是每一个晚辈所应尽的义务。

 

儿童在中秋节也得到特殊的照顾。中秋节有许多的玩具就是专为儿童制造的。像“刮打嘴兔儿爷”等等。他们无忧无虑,尽情玩耍。

 

总之,中秋节是全体家庭成员共同的节日,每个人都会在这一天得到许多快乐。正如全家分吃月饼的时候,每个人都必定能得到一块一样。

 

除了家庭成员中秋团圆以外,普通的亲戚朋友之间,此时也要利用中秋节的机会,彼此赠送月饼,借以加强联系,增进感情。正因为月饼已经成为一种人际交往的礼物,而不仅仅是普通的食物,所以它的制作越来越精致,价格也越来越高。

 

四、赏月

 

中秋节不仅是一个祭月的宗教性节日,合家团圆的伦理性节日,还是一个欣赏大自然的审美性节日。中秋之夜,秋高气爽,遥望长天,明月皎皎,纤尘不染。宁静如水,完美而圆满。这是月亮最美丽的时刻。此时此刻,亲朋好友相邀赏月,是何等的惬意,何等的雅致。

 

中秋赏月习俗,由来已久。据《晋书》记载:晋代已经出现泛江赏月的习俗。到了唐代,举国上下风行赏月。据《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唐玄宗、杨贵妃在中秋之夜来到太液池边,临水赏月。文人墨客相邀赏月,饮酒赋诗,彼此唱和,更是一件雅事。[此处可以加一些赏月古画]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就曾多次邀集朋友,一同赏月,并即兴赋诗,表达自己的感受。如《华阳观中八月十五日夜招友玩月》:

 

“人道秋中明月好,欲邀同赏意如何。

 

华阳洞里秋坛上,今夜清光此处多。”

 

又如白居易还曾和朋友们在洛河赏月,其《八月十五日夜同诸友玩月》和裴夷直《同乐天中秋夜洛河玩月二首》就是这次赏月活动中彼此唱和之作。

 

宋代赏月风俗有更大发展。据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丝篁鼎沸。近内庭居民,夜深遥闻笙竽之声,宛若云外。”意思是说,中秋之夜,豪门贵族在装饰一新的高台或水榭之上赏月;普通人家则争抢着登上酒楼赏月。一边赏月,一边听着美妙的音乐。临近皇宫居住的人们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还能听到皇宫之中不时传来悠扬的乐曲,可见皇帝同样不肯错过中秋夜的良辰美景。吴自牧《梦粱录》记载更加详尽:“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楼,临轩玩月。或开广榭,玳筵罗列,琴瑟铿锵,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欢。至于铺席之家,亦登小月台,安排家宴,团圆子女,以酬佳节;虽陋巷贫窭之人,解衣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此夜。天街买卖,至于五鼓。玩月游人,婆娑于市,至宵不绝……”。大意是说,中秋之夜,豪门大户或者登上高楼赏月,或者在宽阔的水榭之上大摆筵席,并有歌舞助兴;小康之家也要安排家宴,合家团圆。即使是非常穷困的人也要买酒痛饮,不肯让中秋夜白白过去。人们一直玩到深夜。

 

古人把中秋之夜游玩散步称为“踏八步”,其游玩兴致之所以如此之高,也不仅仅为了赏月,还为了防止疾病。[见《经锄堂杂志》:“南北风俗,中秋夜士女出游,名‘踏八步’,以却病。”]

 

赏月是人类对于自然美的关注。通过赏月,我们人类的精神生活会得到极大的丰富。古代诗人们留下的大量关于中秋赏月的诗歌最真切地揭示了这一点。例如,宋代不仅有大量赏月的诗作,还有不少赏月的词。大诗人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就是中秋词中的千古绝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常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当时诗人在政治上遭受排挤,生活上也不称心。中秋之夜,饮酒赏月。一轮明月,为大地洒满了清光。诗人沉浸在月光中,领悟到人间的悲欢离合正如天上月亮的阴晴圆缺一样自然而然,于是渐渐摆脱了个人心中的忧愁,整个精神面貌为之一新──他不再抱怨个人的种种不幸,反而为普天之下所有人祝福。

 

中秋月的美丽,是大自然对我们人类的恩赐。沐浴在她的光辉之中,我们的精神将得到一次彻底的洗涤,我们的灵魂将因此而升华。正如南宋词人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所说:“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意思是说,在月光照耀下,整个宇宙和诗人的内心都变得清澈纯洁。《红楼梦》第七十六回描写林黛玉、史湘云中秋之夜在凹晶馆临水赏月,对此更有精妙体会:“只见天上一轮皓月,池中一轮水月,上下争辉,如置身于晶宫鲛室之内。微风一过,粼粼然池面皱碧铺纹,真令人神清气净。”月光不仅使她们“神清气净”,还激发了她们的诗兴,以致吟出“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这样的好诗句。

 

中秋节是我们中华民族最具有美学意义的一个传统节日。它不仅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在我们的精神世界占有一个特殊的地位。

 

相反,在古代希腊神话中,月亮女神阿尔忒弥斯是一个终身不嫁的处女。有个猎人偷看她沐浴,结果被她派狗把猎人咬死了。因此,在西方传统观念里,月亮、尤其是圆圆的月亮是不可看的。他们认为,看了圆月会让人发疯。由此看来,能否欣赏月亮,还是中国人和西方人相互区别的一个文化特征。

 

总之,中秋节的意义是多方面的。我们前边所探讨的这些方面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全面地认识中秋节还有待于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的思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