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陈琴,特级教师,全国推动读书十大人物,“素读”经典课程创始人,古诗词吟诵专家。 所教班级的学生皆能达到“背诵十万字,读破百部书,能写千万言”的课程目标,其独创的“素读”经典课程与语文教材相融合的教学体系,已被全国许多学校或教师效仿、移植,影响了一大批语文教育工作者。 走进“素读”经典课堂 未曾亲临“素读”课堂的老师,总觉得我的学生能实现如此大的背诵量,一定是很辛苦的。他们常问:“课后要占用很多时间复习吗?”“《大学》《中庸》《老子》《论语》《楚辞》《诗经》,那么深奥的文句小学生懂吗?孩子们都喜欢吗?” 直到真正走进“素读”经典课堂,才发现成年人预设的文言阅读困境其实根本不存在。原因何在?“素读”有法呀!一堂课,我常常少不了“诵”“议”“悟”“记”四个环节。 每周四个早读和第一节语文课,我都坚持带孩子诵读经典。两三个学年下来,八九岁的小学生已经积累了相当于目前中文系本科学生的记诵量。 仅有记诵量当然不够,还得让经典内容为学生所日渐觉悟。而这觉悟之功,不能全寄望于成年之后。许多文字读过后如果不再重现脑海,也许就如浪尖上飘花,一卷而没。为了让读过的文字不断重复出现在诵读课堂上经常跟学生见面,甚至让每一段该熟记的文章成为孩子们的肌肉记忆,我确实很舍得下功夫。 比如,每节课我都会用大约三分之一的时间复习往日学过的内容,也许是昨天刚学过的,也许是一年前甚至两年前学过的。像我们诵读辛弃疾的《水调歌头》,我会用大半节课复习一年多前学过的《长恨歌》《短歌行》《逍遥游》《离骚》等。但凡这首诗涉及到的典故或相关话题,皆能成为记忆的链接。 “诵”法表现在形式上跟现在的朗读有很多不同。蒙学韵文,我们常常是击节而歌,三字文、四字文,在全班击掌或跺脚的节律中得到完美的演绎。孩子们满足于这种游戏:一篇《千字文》两周不到就背得滚瓜烂熟了;《诗经》《楚辞》我们或歌或演,让一篇篇诗文都复原了故事情节;“四书”“老庄”每一章每一节都有特定的情志含义;散文、唐诗、宋词以及古今中外的名篇名文都能咏之不断、歌之不绝。 一年级时,我会教会孩子们吟诵的基本规则,到三年级时,绝大多数孩子一拿起诗文即可吟诵。或许,正是这样的小技巧给了孩子们无限的乐趣,让他们有信心面对经典,对经典既有敬意又有温情。 这个“议”不是形式上的小组讨论。在“素读”经典的课堂里,孩子们不用举手,想说就说。培养这种“有感而发”的能力确实很困难。起初,课堂会显得乱,孩子们不听别人讲,只顾自己说,或者说不到点子上。这些问题只要教师用心调教一两个月,就不会再出现。因为有了这小小的自由,孩子们的心灵是敞开的,不受禁锢,他们喜欢这样的课堂。 在我的课堂上,师生之间的评议是平等的。遇到我出了小差错,他们可以编首打油诗来取笑,当然是善意的;读到孔子偏爱颜回而“打压”子贡的细节,他们会怪腔怪调拿眼睛斜视我说:“圣人也偏私哦,孔子也像我们的老师一样偏爱乖孩子哦!” 鬼谷子、东方朔、韩非子、晏婴、施耐庵、吴承恩……都是我们随时评议的话题。当然,也包括富兰克林、爱因斯坦、希特勒……当“议”的时空突破了当下的课室层面,孩子们的精神世界被无限地扩大了,他们小小的心灵在师生互议、生生互议中不断丰盈起来,所以,他们爱这样的课堂。 我不赞成带着学生做学究工作,给每一句经典作详尽的注解。对小学生而言,有一些文字作适当的深入解读可以,绝大多数经典文字不必深入解读,了解字面意思即可。 我更不赞成让孩子们在完全不懂任何文意的状态下,囫囵吞枣般背诵经典。每一个年龄段都应该选取孩子们读得懂的经典文本。当然,这个“读得懂”是可以经由某个人的引领,比如教师。有时候,缺少教师的讲解,经典的化用价值可能会被大大降低。 比如,读到孔子听说季康子“三思而行”,评价“再,斯可矣”时,我让孩子们想:“三思”在古文中并不是表示具体的三次思考,而是反复多次地思考,孔子为什么要反对这样做?反反复复思考一件事,定夺前这么小心谨慎的行为为什么不值得推崇? 经过讨论,孩子们终于想到,在大是大非面前往往是一眼就能看透利弊的,如果对一件事反复出现或推诿或狐疑的过度思虑,一般是因为过于考虑自身得失。 正如老子言:“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因此,我们得出“多思必多私,多私必多怨,多怨皆因放于利而行”的结论。孩子们一下子就明白这个因果关系了,也懂得孔子为什么会说:“放于利而行,多怨。” 读经典是为了开悟,为了化用。如果读了一肚子书,却不能为己所用,那就是暴殄天物,有害无益。 尽管记诵之学不断遭到现代人的质疑,可是,“学习文学而懒于记诵是不行的(朱自清)”。一线的老师都有切实的感受,几乎所有的学困生或情智有问题的儿童,并不是因为脑袋里记诵的经典文字太多了,而是太少了。 所以,在小学阶段,语文老师要不遗余力地创造条件让孩子们多读几本经典,多记诵几篇经典文章。相比于让孩子们多做几本毫无价值的练习册,记诵经典文章才是大功德。 然而,记诵绝不等同于死记硬背。我比较注意教给孩子们记忆方法。 比如说,读完《滕王阁序》,我们可以画一张图,根据王勃写这篇文章时的“所见:地貌、天时、美景”以及“所想:眼前、往时、未来”,在图上表示出关键词句。孩子们有的用树形图,有的画框架结构图,有的画成花瓣形,各自拿着自己画的“记忆导图”,很快就能背诵全文了。内容“呼应”式记诵,是我经常用到的方式。 比如学《大学》时,我们提前将《大学》中涉及到的11 首有关《诗经》的诗歌学完,孩子们把这11 首诗歌背诵熟练了,再读这本《大学》,发现时不时有熟悉的诗句冒出来。教师再相应地引导他们复习遇到的诗歌篇目,不仅巩固了以前背诵的内容,新学的内容也很快扫除了陌生的障碍。 为了让孩子们记住学过的内容,但凡语文教材中少见的生字我都会让孩子们记录在“集字本”上。因为诵读经典,他们认识了许多日常少见的生僻字。生活中,遇到连父母都读不出字音的生字,孩子们不仅能读准,还能说出在哪本书中见过这个字并说出字义来,无形中增加了诵读经典的信心。 总之,“素读”经典在操作方法上是大有空间可开拓的。特别想说的几句话是:老祖宗沿用了两千多年的方法,因为历史的原因,没有口耳相传到我们每一个教师的手里,确实是一种遗憾。 但,这些方法都存活在典籍里。《学记》里有,《史记》里有,《论语》中有,连《弟子规》《三字经》中都有。司马迁说孔子的教学方法是:“诗三百,孔子皆弦而歌之。”《学记》批评错误的教学方法:“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如此低级的错误,两千多年后的我们天天在犯。《三字经》告诉我们教学的次第应该是“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 时下经典进课堂是大势所趋,但老师如果没有对经典的信赖和体悟,如何能唤起学生读经典的兴趣和信心呢?亲爱的老师,从自身开始,去读经典吧。 关于素读的关键问题 一、如何培养孩子开口读的兴趣 每一届的新生第一天入学,我都会教给他们一首叶圣陶的打油诗: 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 自己的事情自己干。 靠天靠地靠爹娘,不算是好汉! 我给它添了两句: 谁说我小怕困难,咱来比比看! 我告诉孩子们,这就是读书。只要开口,书就怕了你。为了让孩子们敢于开口读书,除了从书本里找生动有趣的儿歌之外,我还经常根据他们的行为方式编童谣或顺口溜: 小手指, 眼睛盯, 口要读给耳朵听。 一遍一遍又一遍, 耳到、眼到、心也到, 开口读,真奇妙, 老师不教我也知道。 哈哈,妈妈夸我记性好! 如写字歌: 拿起笔来坐端正, 一拳一尺加一寸。 头正肩平双脚稳, 字字争取得满分。 还有排队歌,礼貌歌,值日歌等等,天天念,这样的语言在课堂上出现多了,当诵读本进入他们的视线时,就容易被接受了。读书,只要能做到让孩子开口,就不存在困难了。 二、如何安排“素读”内容 我给学生定的“素读”内容大致这样安排:从韵文和短小的诗词开始,渐次推进到各种典籍。 一二年级以诵读韵文、童谣、小令和绝句为主,200首左右的古诗词,100来首儿歌和童谣是不成问题的,《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都是这个时段背诵的,还有《声律启蒙》的上卷。 对联也是不能错过的好文字。有一次,有几位教语文的老师,听过我上的对联课后,对我说:“陈老师,我今天终于弄懂了什么是上联,什么是下联了。”你看看,如果把《声律启蒙》或《笠翁对韵》让孩子背下来,即使不能完全背,就背诵几十段,对联的基本知识也能无师自通了。这都是多好的文字啊: 明对暗,淡对浓,上智对中庸。镜奁对衣笥,野杵对村舂。花灼烁,草蒙茸,九夏对三冬。台高名戏马,斋小号蟠龙。手擘蟹鳌从毕卓,身披鹤氅自王恭。五老锋高,秀插云霄如玉笔;三姑石大,响传风雨若金镛。 94个字一段,典雅的文字,妙曼的音律,集历史、地理、天文和论理于一体,单从文字而言,这样的语言读多了,就不会让大量的汉字躺在字典里沉睡了。要是觉得《声律启蒙》有难度,丁慈矿编的《小学对课》也很不错,你听: 天对地,室对家,落日对流霞。黄莺对翠鸟,甜菜对苦瓜。狗尾草,鸡冠花,白鹭对乌鸦。门前栽果树,塘里养鱼虾。有时三点两点雨,到处十枝九枝花。 很多老师总认为要先让孩子逐个汉字学会才能读书,其实,读书可以看作是教孩子说话。未识字,也可以先读书。读多了,识字量自然也够了。 到高年级时就背诵《老子》和孟子选篇,诗词的背诵推至排律、长令。像《春江花月夜》《卖炭翁》《卖油翁》《木兰诗》等等都是应该在小学阶段就可以背诵下来的。泰戈尔、纪伯伦、艾略特等国外的名家诗篇或哲理散文都要背诵一些。 三、怎样平衡“素读”内容与教材 对于“素读”内容与教材的处理,我采取这样的策略是:课文是范例,积累靠经典;技巧在课内,容量在课外。 不少老师很疑惑孩子们怎么能背诵这么多内容,以为是对课后的加重。其实,我们的语文课已经够我们用了。当然,要巧用。 我通常在每节语文课前会安排“素读”的内容,一首诗或一段话。有的课文几乎就是读,比赛读,把整篇课文背下来就够了。我们把讲废话的时间用来给孩子读书,不是变废为宝了吗? 当然,到了高年级,我也会讲,讲课文涉及到的知识点,提醒学生注意。我的讲常常也是直奔主题,只讲语言文字的技巧,比如经常考的特殊句式,直接诠释作者行文走笔的精妙处,比如过渡句,构段方式等等,不重复学生自己能读懂的内容,有的完全是出于让学生学会应付考试而讲。目的是节约时间,大量诵读,大量自主阅读。 四、只“读”,不“写”? 我的另一个心得就是:先读书,后作文。阅读提前,写作押后。 中低年段以阅读为主,不主张规范似写作。从一到四年级,我给学生每天的作业就是以阅读、“采蜜”——摘抄为主。即使要写作,也可以随意地写写心里话。 我基本是读而不大改,欣赏而不过度纠正。基于两个原因,一是学生的起步作文通常不堪一改,因为他们的认知和文字运用能力都极其有限;二是改得过度,很大程度会挫伤孩子的写作热情。孩子只是在运用语言,而不是创作。只改病句、错字就行了。 我坚持认为,作文水平的提高不能靠硬教,作文是教不会的,是自己读书多了就无师自通的。还有一个客观事实,教师每天埋头批改作业,对自身的发展也极其不利,因为没有时间读书,自然不可能把发展的眼光投向学生。 从二年级起,我要求家长配合,对孩子每天的阅读量要登记,我告诉家长,语文不需要补课,也别去参加作文补习班,你只负责每天听十分钟孩子朗读他自己选的文章就行了。对那些语言感悟差点的孩子,就只要求朗读200字以上的文字,阅读的量可降低。 在五年级上期之前,我几乎没有教过作文,却有十几个孩子的文章先后在各种少儿刊物上发表。到这个学期,我让孩子们每天写一篇日记,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培养他们诚实为文的品质。全班连最差的孩子也能写出感人的心里话。语文教学的目的不就是达到自能读书、自能作文吗?有了前面的铺垫,把作文的微格指导放在五年级下期来教,就不会很费力了。 有的老师担心不作精心指导,考试时学生就不会写作文,其实,读了那么多书之后,不能马上穷通是事实,但是,对付每个学期的检测还成问题吗?所以,即使到了考试的前一天,我的学生也还在读课外书,他们是没有考试的压力的。当然,如果要应付考试,每个单元做一张练习卷,各种题型熟悉一下还是有必要的。 五、“素读”之外,还需“阅读”吗? “素读”之外也重广博,广泛的阅读也需要同时进行。 从一年级开始,我就不遗余力地培养孩子们的课外阅读习惯。除了推荐书籍之外,还规定了每学期的必读书目。每周设有一节阅读课。每个学期,所有的孩子所读过的课外书,我都跟家长一起做好表格记录下来。各种奖励措施都侧重于阅读。因此,一年级之后,班上的孩子基本上都有自觉读书的热情。 现在看来,在整个小学阶段,让孩子们记诵十万左右的文字是完全能做到的。每天按100字来算,一个学期只按90天计,一学年按180天的量,六年就是十几万字。想想,让孩子带着这十几万具有特殊能量的“种子”升入中学,还担心他们学不好语文吗? 声明:本文为整合整理,欢迎朋友圈分享,微信公众号或其它形式转载,请注明出处! |
|